摘 要:情感素質教育是挖掘未來高科技人才的主要手段,人文主義精神教育恰好是情感素質的重要體現,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對小學生進行人文主義精神的培養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夠使教學工作更加人性化,還可以營造開心快樂的教學氛圍,調動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生;情感;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6-0077-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6.069
作為教學改革的終極目標,素質教育正在全方位地推行實施。情感素質教育可以建立學生自身的主觀意識,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將主動權與自主權徹底從教師交還到學生手中。勉勵學生獨立自主探索研究,并主動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發明創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一)學校與社會的雙重掣肘
雖然我國推行素質教育的時間較早,改革也在不斷進行中,但當前取得的成果仍不夠豐碩,學校與社會的雙重掣肘直接導致素質教育的改革進展緩慢。一方面學校對于教學目標的追求遠遠大于對學生進行情感素質教育的責任,對學生的情感訴求漠不關心;另一方面社會對于人才的選拔與吸收,多考量專業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對學生的情感素質不作要求。
(二)家長的曲解與學生的抵觸
很多家長同學校一樣,對于情感素質教育持懷疑態度,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去否定情感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認為學生應將更多的時間有效運用在專業課的學習上,其他的無關痛癢,只是在浪費精力。部分學校雖然已經開設情感素質教育的課程,但學生不同形式的抵觸使課堂質量明顯下降,流于形式的現象屢見不鮮。
(一)改革落到實處,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判定
教育改革始終是我國解決教育相關問題的一把利劍,以分數論英雄的教育正在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受應試教育與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中小學課程相對枯燥,并且重視智育教育,對于情感教育的關注度不夠。就目前情況而言,釋放小學生的天性,增加情感素質教育的相關課程已經迫在眉睫,學校應將教學的部分資金傾注到情感素質教育的相關工作中,一方面可以落實加速改革步伐,實現規模效應;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情感素質教育的質量。
(二)強調情感教育,對學生進行心態正確疏導
學生在接受情感素質教育的同時,應更傾向于情感教育,這是整個情感素質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社會、學校、家長、學生對于情感素質教育的不關注、不重視,將直接導致學生在學階晉升乃至日后的人生發展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一些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獲得更好的就業職位與機會,但在現實社會中,這僅僅是開始,良好的情感素質將會使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中如魚得水,而情感素質的匱乏將會對工作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三)貫徹由上及下,對學生進行素質體系規劃
教育部門對于學校的嚴格要求要一以貫之,在社會各界披露當前教育界對于情感素質教育的主導思想時,要求學校積極落地。學校應對教育部門要求的情感素質課程進行深層次落實,積極配合教育部門開展一系列的情感素質教育活動。隨后,學校應召開職工大會和家長座談會,對情感素質教育的意義以及重要性進行再宣傳,再貫徹,獲得教師和家長的認同和理解。
在日常的學習中,教師應組織開展班會,向學生旁敲側擊情感素質教育對他們人生的積極意義,切忌直觀灌輸思想引起學生反感,而是利用學生喜歡的一些趣味活動,對學生的情感素質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引導勞動實踐,對學生進行換位思考訓練
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物質條件的逐步充裕,使得現在的小學生對于勞動的概念淡化,引導其進行勞動實踐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學校組織簡單的打掃衛生,一方面可以增強小學生的自理能力和自立能力,另一方面同學間的互幫互助也可以讓彼此感到溫暖,增進同學友誼的同時,也可以領會團結的力量。在家庭生活中,家長也同樣可以給孩子安排一些可操作性的勞動,并對其勞動成果作出鼓勵性的評價,孩子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理解了家長工作賺錢養家的辛苦,增進了親子情感與和諧度。
情感素質教育需要學校與家長溝通協同,是一項必須持續建設和發展的工程,學校和家長應迅速轉變觀念,在保證小學生正常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更多地給予學生一些情感投入與素質培養,提升其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小學階段作為學生情感養成與能力建設的關鍵階段,正確的引導型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不得半點馬虎。情感是人類藝術的源泉,是人類靈魂的依托,經受過優質的情感素質教育,小學生的創造能力與開拓能力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更有利于其實現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朱小蔓,丁錦宏.情感教育的理論發展與實踐歷程——朱小蔓教授專訪[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4).
[2]王平,朱小蔓.建設情感文明:當代學校教育的必然擔當[J].教育研究,2015(12).
[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周文愛(1966.11— ),男,漢族,甘肅武威人,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