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梅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比重較大,堅持從讀入手,以讀為主對閱讀教學至關重要。本文針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及闡述,提出了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實現初中語文教學的目標任務。
【關鍵詞】從讀入手;以讀為主;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就是說,在閱讀教學中要堅持從讀入手,以讀為主。古代學者十分重視讀書,南宋理學家、教育家朱熹主張讀書,做到熟讀成誦。他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小其義也。”教師適當的講解、精當的點撥是必要的,當然所有的講解必須以讀為前提,以讀為基礎,把學生的讀書活動放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首位。把語文課文作為規范學生語言的典范,在語文課文的學習中,以學生學習感知到的為積累,感知文本內容的原汁原味,而讀課文又是基本的語言實踐,目前的教學現狀是老師的講解占去大部分時間,學生很少有機會去讀課文,感知語言的美,感悟蘊含的思想,大都對課文理解不深不透,如此教師分析講述再多,都如同空中樓閣,最終建立不起大廈。只有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了,讀透了,熟讀成誦內化成自己的語言,才有可能理解課文中蘊含的人文素養、家國情懷、大自然的美麗風情,從而內心影響學生,感染學生,所以說書是靠自己讀懂的,只有自己領悟到的東西,才能轉化為能力,才能終生受用。因此語文教學強烈呼吁回歸到讀。
那么怎樣指導學生好讀書和讀好書就成為難事、大事,既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又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現就學生讀書談點自己的看法。
一、養成心讀的習慣,由內滲入,形成技能
新課標明確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這是指,閱讀教學以讀為主,默讀即心讀是經常性采用和常用到的方式,在現實社會生活中,默讀是人們終生學習的一種主要閱讀方法,我們很難看到在圖書館、閱覽室、電腦前讀書查資料,在家讀報紙、看信件時會有人在高聲朗讀。學生要把課文讀懂讀透徹就要有正確的默讀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把默讀能力的培養作為閱讀的基本目標,在進行默讀訓練時,要求不出聲,不指讀,邊讀邊想,正確理解,嚴格做到二環節訓練:(1)眼到腦到,二者并舉。即講讀課文時,要提出明確要求,給學生一種閱讀導向,使他們順著問題主線,有目的地去讀,激發起學生閱讀帶來的強烈愿望。(2)手到腦到,二者齊備。人民教育家徐特立曾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說法,他提倡學習時養成記讀書筆記的習慣,就是在默讀時,邊讀邊動筆。可以畫出重點詞句,或標出段中的層次,記下自己不懂的問題,可以做摘抄、記提要,也可以寫心得、記體會,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鍛煉學生的提煉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可知其中蘊藏的道理。
二、體會讀懂綜合階段,學會多種讀書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為加大課堂教學容量,應讓學生掌握多種方法的閱讀,這樣既能幫助學生深刻準確理解課文內容,又能引導學生思考,質疑解惑,并在語境中領會感情和用法,學會最終運用。
(一)初讀瀏覽感知課文
初讀課文時整體感知課文,達到兩個目的:讀的本身達到正確流利;讀的過程中達到認識字詞、初步理解詞語、理清課文脈絡,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提出質疑和學習重點。這一部分,尤其要注意對“預習”部分的學習,因此預習所涉及的內容基本上是課文難點。
(二)精讀圈畫品味課文
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就要抓住主要句子,初步理解詞語,引導他們品詞品句地讀書,培養咬文嚼字、精讀深思、細心揣摩的良好習慣。這一環節的教學,可以從重點段、中心句、過渡段、重點詞語入手,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圈邊點邊勾邊畫,使他們在語言文字上得到欣賞,認識事物上得到啟迪,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自學能力上得到培養。例如讀《我的叔叔于勒》第25段,我重點抓住“不安”“瞪著眼”“趕緊”“十分蒼白”“兩只眼也跟尋常不一樣”等詞做比較,評品,反復朗讀,使學生看到一個唯利是圖、虛偽、自私冷酷的形象。又如《范進中舉》一文,我從描寫胡屠戶接受范進贈銀的畫面重點入手,采取表演的方法導讀,使學生從胡屠戶的動作“攥”“舒”“縮”“揣”及“緊緊”“連忙”兩個詞活化出他那貪財虛偽的小人相,還體會到文中用詞的恰當準確。
教學中引導學生擇其精要詞句,重錘敲擊,使其中包含的情感濺出耀眼火花,照亮心窗,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一幅鮮活的“活畫”。讓學生親身經歷讀、思、議活動,正確理解文中所給予的情和感,讀起來蕩氣回腸,進入“角色”,使自己活躍在優美的語言文字中,耳濡目染,深得其意。
當然,一篇課文根據語言特點和學習需要選擇多個語言訓練點采用多種方法讀,教師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如:“這篇課文那幾句話你最感興趣?哪些地方你覺得值得琢磨?”不要擔心學生有不同意見、不同見解,在閱讀中求同存異,以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
三、表情朗誦體會內涵
學生在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用飽滿的感情吟誦,能與作者同喜同悲,聲聲有情,入情悟理。課文中許多地方可以說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不僅可以使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不可言傳”的詞語,而且可以使他們“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全部融入學生的身心之中。
(一)留有充分時間,不失時機地訓練
朗讀要求學生讀得正確,聲音響亮,吐字清晰,不讀破句。要避免教學中常常出現的教學時間不足,練習來去匆匆,朗讀目的不明確,看似熱熱鬧鬧,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后沒有評估反饋的現象。
(二)要調動全體參與的積極性
語文課堂教學,應是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排練場,而不是少數學生排練的舞臺,教師應該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投入。當然班級學生不是整齊劃一的,復雜程度不同的語段,要因人而讀,對不同要求的朗讀練習應量“材”錄用,評估應因人而異,讓學生多些成功之喜悅。
(三)體會感情聲情并茂
教師的情感是催化劑,應以自己的情感去撥動學生心靈之弦,催其發出最動人的心聲。要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章內涵,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同時還應在技巧上做些點撥,如停頓、輕重、緩急、語調。
(四)形式多樣合理應用
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不到位時,教師應范讀指導引路,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時,采取分角色讀,當需要推波助瀾、渲染氣氛時,宜用齊讀。簡而言之,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選好朗讀片段,讓他們各盡其職。
四、讀中領悟規律,練習運用
課文是例子,教學中學生要通過例子學習,學會廣泛閱讀的技巧,當所學的語言爛熟于心時,要適時引導學生領悟其中規律。教師的任務是引導,本領在于點化。如可采取比較、揣摩、賞析的方法,經過一番增、刪、掉、換的推敲,體會遣詞造句的規律。如《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一文,好幾個段落都是圍繞中心句,把它寫具體,掌握這個規律,學生就會遷移,而后教師讓學生寫以結構相同的片段,起到讀寫結合的目的。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把原文轉化成另一種形式,然后比較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從而使學生領悟到語言表達的靈活性和豐富性,逐漸培養創新學習能力。
總之,以讀為主的閱讀教學,使教師不再懷抱學生走進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走近知識,讓學生自己學習,主動探索,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