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據與作品《河廣》有關的文字釋義、用典注釋、歷史背景和地理知識,把作品還原為一個歷史故事,讓兒童讀者通過故事情境來理解和欣賞詩作。
【關鍵詞】詩經;河廣;望母臺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
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詩經·衛風·河廣》
《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它記錄了黃河流域古老先民們的生活。在遙遠的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還過著最初的農耕生活。每當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時,老百姓們便一群群散布在田間地頭,準備開始一年的播種勞作;在皇宮中,周天子也非常想聽聽民間的聲音,于是,他便在這個時候派出許多采詩官,把他們叫作“行人”,讓他們專門負責到四面八方的田間地頭收集記錄老百姓傳唱的民謠。
天子令下,行人們便手敲木鐸,奔向了不同的地方。他們一路走、一路敲、一路傾聽、一路尋找,有時他們會被邀請到百姓家里做客,有時他們會去參加文人雅士們的聚會談天,有時他們也會去參加各種民間的慶典和祭祀活動。采詩官每到一處,只要聽到有意思的民謠,便都會一首首記錄下來,整理后進獻給宮廷樂官。樂官們都是精通樂理的藝術創作者,他們便把采詩官收集的民謠進行藝術加工、改編、入樂,最后唱給天子聽。天子通過這些民歌,了解了百姓的疾苦,他也會從民歌里知道,下一步應該怎么來管理國家、保護國民、穩固江山。
那個時候,江漢和華北平原上有十五個諸侯小國,它們是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這些諸侯小國都是周天子的統治范圍。天子每年派采詩官到每個小國收集民謠,宮廷樂官就按照民謠的采集地和樂歌的不同性質,把它們進行分類、編排、結集,來自田間鄉野采集的風土民歌分入《風》,王城附近的民歌和各地貴族文人雅士的創作分入《雅》,用于祭祀時的歌頌禱詞就分入《頌》。《風》《雅》《頌》三部便集合而成為《詩經》,每一代文人和樂官都會對《詩經》的篇目進行增刪,經過了無數代之后,《詩經》最終留下了305篇作品。
《詩經·衛風》記錄的是當時衛國境內的田間地頭所傳唱的民謠。衛國是十五個諸侯國之一,它的統轄疆域大概位于今天河南省的鶴壁、安陽,河北省的濮陽、邯鄲、邢臺,以及山東省的聊城西部、菏澤北部一帶,《衛風》共收集了10首民歌,《河廣》就是其中關于親情和思念的一首。《河廣》一詩共四句,每句僅八個字,詩句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這使得詩的文字易于記誦,但要盡量簡單地給兒童讀者講明白《河廣》詩的內涵,是有一些難度的。
以下,筆者將參考姜亮夫和王秀梅二位老師對《詩經》的注釋,嘗試把詩的釋義、與詩歌相關的歷史知識及詩詞賞析結合起來,用簡單敘事的手法來還原并呈現《河廣》背后的故事,把詩詞賞析融入故事情境,把詩歌故事和地理知識聯系起來,幫助兒童讀者在熟悉地理知識的同時,理解詩歌原意、感受詩歌的美。
春秋時期,在我國的黃河中下游華北平原上,有著許許多多的諸侯國。在它們當中,有兩個小國家隔著黃河遙遙相望,一個在河之北,一個在河之南。在河之北是衛國,在河之南的是宋國。
衛國的王宮里誕生了一個女孩,她是王室高貴的公主,從小深深依戀著自己祖國的土地。許多年后,她長成了知書達理的妙齡少女,便在父母的安排下,離開了自己的故鄉,來到了遠方的宋國,嫁給了宋國的君主桓公為妻。他們結婚以后,相敬如賓,又過了許多年,他們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茲甫。丈夫守護著自己的國家,妻子盡心地撫養著兒子長大。
茲甫從小就是個幸福的孩子,父親母親寵愛他,弟弟們都很尊敬他。從父母的寵愛里,他很小就懂得了仁愛,明白了什么是孝敬;從弟弟們的尊敬里,他懂得了手足之間需要互相關懷,學會了把別人裝在心里,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年深日久,他漸漸長成了一個威嚴的男子漢。
有一年,北方蠻族從太行山一帶大舉入侵中原,衛國的土地也遭到了暴徒們的瘋狂洗劫。暴徒殺死了衛國君王后,挨家挨戶燒殺搶掠,衛國百姓家家妻離子散、戶戶家破人亡。人們四處逃亡,在血腥的浩劫中艱難地尋找著活下來的希望。逃亡之路上,一路尸骨、一路驚慌、一路頹敗、一路凄涼,只有很少的幸存者終于逃到了黃河邊,期待著能夠渡過大河,能獲得平安。宋桓公看到了掙扎在災難中求生的鄰國同胞,善念頓生,于是,他派兵到黃河邊,連夜引渡難民過河,并在河之南的曹邑安頓下了所有逃亡者。當宋桓公看到難民們都有了一個安全的避難所時,他心中輕松了下來,也就不再問津更多的事情了。
可是,即便難民們有了安頓之處,宋桓夫人心中依然縈繞著家鄉父老的苦難。自從北方蠻族入侵衛國邊境那天起,她便整日以淚洗面。在她心里,總覺得夫君雖然救助了逃亡的衛國難民,但他還是不能幫助他們減輕失去家園和親人的痛苦,她自己還應該為家鄉父老再做很多事。于是,宋桓夫人鼓起勇氣,幾次上書夫君,呼吁宋國繼續派兵力、財力,幫助安頓在曹邑的衛國百姓重建家園。可是,也許宋桓公認為宋國國力不濟,無法承擔那么龐大的救助工作,自己能把鄰國的逃亡者安頓下來,已是仁至義盡的事了。因此,任憑宋桓夫人怎么呼吁請求,他都一次一次拒絕了。盡管如此,妻子卻仍頂著一切壓力,不厭其煩地向夫君上書,希望夫君能夠回心轉意,夫婦倆從此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后來,有一天,桓公一怒之下,再也不愿聽夫人的呼吁請求,便以夫人干政為由,一紙休書拋棄了妻子,還下令把宋桓夫人驅逐遣送回衛國,并從此不允許她再回到宋國的土地。
這無疑是在宋桓夫人心頭的傷口上又撒了一把鹽。宋桓夫人回到久別的故土,站在滿目瘡痍的城頭,心灰意冷,悲從中來,她的淚哭干了。終于,她振作了起來,心中已做下決定:要為家鄉撫平創傷。于是,后來,她投入了和家鄉父老一起重建家園的生活。一月月、一年年又過去了,她也許早已不再想那個狠心的夫君,但卻總是牽掛著自己的兒子茲甫。遠在宋國的兒子,也在日日夜夜思念母親,可是君王之令如山,兒子身負接替父親維護國家的重任,母子倆都不敢違抗君命,只能把各自深深的愛和痛都壓在心里,每天把苦楚傾訴給滔滔奔流的黃河。他們的傾訴,化作了悲涼而詩意的呼應:
誰說黃河寬又廣?我乘一條小船就能渡過。
誰說宋國遙又遠?我踮起腳就能把它看見。
誰說黃河寬又廣?連一條小船都無法容身,
誰說宋國遙又遠?一個夜晚我就能渡到對岸。
宋桓公去世后,茲甫接替了父親,成了新一代的君王,也就是宋襄公。他像威嚴的父親一樣,盡心盡力地守護著國家一方的安寧,為百姓做了很多很多大好事。可是,每當他想到母親,思念總是有增無減,可是物是人非,對母親再也無法盡孝,那種自責總是糾纏在他心里,讓他內疚、痛楚。后來,他在宋國和衛國交界的地方修筑了一個高臺,每當他想念母親的時候,便會登上高臺,面朝母親歸去的方向深深祭拜。雖然,今天這個高臺早已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可是,《詩經·衛風》卻一直記載著這母子倆千年之前的兩地思念與隔空呼喚,仍然能讓我們今天的讀者感受到孝道留在人性里那種切切實實的溫暖。
千年之后,人們根據《詩經》中《河廣》這首詩留下的地理坐標,在河南商丘市睢縣的北湖公園東北角重新仿造了一座古高臺,它就是宋襄公的望母臺。
參考文獻
[1]姜亮夫.先秦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2]王秀梅.詩經(上):國風[M].北京:中華書局,2015.
作者簡介:劉景平,女,1983年生,云南昆明人,本科,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兒童文學、兒童閱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