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要: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生活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最有效的教材和實踐操作場所。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不斷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把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習相結合到一起,學習生動形象的數學知識。因此,教師要將小學數學知識生活化,根據實際情況考慮,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的生活意義,把課本知識和生活相融合到一起,讓數學教學聯合實際,接近生活。在本文中分析了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融入生活素材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接近生活;教學策略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大部分教師比較重視講解數學知識,沒有重視把生活素材結合到數學教學中。學生只是學會理論知識,但是不能處理相關的生活問題,導致學生學習的知識和應用知識之間脫節,了解不到數學知識的樂趣和重要性。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是體現新課程教學理念,尤其是對小學數學科目來講,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小學生的生活素材進行教學,可以大大的激發小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保障數學教學質量。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情況,提出了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素材進行教學的策略,希望對小學數學老師教學有一定的教學啟發。
1 小學數學教學融入生活素材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和實施,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已經不符新課改的教學要求。教師如何在小學數學中融入生活素材,讓知識接近生活是現在小學數學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大部分教師都是一直講解課本中的內容,不觀察學生的內在想法。隨著時間,學生慢慢就產生厭倦學習數學的想法,還可能會出現抗拒的狀態,這不利于開展小學數學教學。而且小學生年齡尚小,愛玩好動,沒有較成熟的身心,針對比較表面的、形象的事物容易掌握,但是針對比較抽象、邏輯性的事物沒有辦法掌握。為此,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在教學中實施新的教學觀念,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有效的融合生活素材,通過豐富的教學手段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保障小學數學教學的效果。
2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生活素材的教學策略
2.1 利用生活,調動學生的思維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不要照搬課本中的題目,這只能降低數學教學效果。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數學課本中的例子進行合適的改變或者重新制作,為教學添加新鮮感和生活化,大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乘法”相關知識時,在課堂中營造生活真實情境。具體情況就是一位學生在賣蘋果,然后教師去購買,教師問道:“蘋果多少錢一斤呢?”學生回答“一塊五一斤”這時教師故意的講到“五塊錢三斤賣嗎?”然后學生猶豫片刻講到“不賣”然后有的學生在課堂中就講到“這樣比較合適,三斤蘋果才要四塊五。”根據教師營造生活情境,學生可以了解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調動自身的思維,自主積極的進入到學習數學中,促進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
2.2 結合生活經驗,培養學生的情商
在新課程的時代背景中,教師要把學生的實際生活或者個人的精力作為課程教學之一。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環境,精心設計開發學生的生活素材。例如:教師在教學“加減混合運算”時,先引導學生回想做公交車的情形,學生講到有的人在上車、有的人在下車,還有的就是一大群人著急上車的情況等等,然后安排學生提出問題“上車多少人,下車多少人,車上一共有多少人?”。教師再導入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把單一的知識變得有趣起來,讓學生出現求知欲,自主積極的進入到學習新知識,進而培養學生把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3 開展生活實踐活動,認識數學的應用價值
小學數學課本中的大部分知識都是出自于現實生活的。為此,教師能夠按照教學目標和工作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可以直接學習和體會數學知識,而且還能有效的應用起來,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統計”相關內容時,安排學生調查自己居住的附近人口數量,然后把調查的數量采用統計表和統計圖的方式展示出來。學生想要完成這個學習目標,肯定會自主的學習統計相關的紙質,然后在統計人口數學中找到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將生活素材融入到活動中,讓學生能夠有效的學習知識,結合生活素材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而且把已學的知識在生活中靈活運用起來,進而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3 結語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融入生活素材的方式是多樣的,但是哪些方法最合適教學情況呢?所以教師要從自身的教學經驗進行研究,根據數學課本,找到知識中的生活素材,然后有效的融合到一起,在數學教學中營造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自主積極性,增強學生掌握和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進而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易海蘭.如何有效使用生活素材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試題與研究,2019(14).
[2] 許汝萱.巧挖習作生活素材 煥發教學生命活力[J].福建陶研,2019(01).
[3] 劉彩虹.淺談生活素材在小數乘法教學中的滲透[J].新課程(上),2019(04).
(作者單位:安徽省肥西縣北張學區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