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佼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傳統的教學方式逐漸走下教學舞臺,教師更注重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培養,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注。而新推出的“微課”教學模式,教學時間更為精簡,給原本學生映象里枯燥乏味的語文課堂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從而使得語文教學更為進步。
關鍵詞:小學語文;微課;策略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學生的學習需求,小學語文教育是最重要的階段,打造高效語文課堂,教師必須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對于傳統模式中不適用于現代學生的地方,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1 小學語文教學中微課應用的意義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新課標要求現代的小學語文課堂要著力打造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語文課堂,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活躍語文課堂氣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效率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微課技術的出現,不同于傳統教學它的教學時間更為精簡,針對性更強。語文教師利用微課幫助學生掌握更加科學規范的學習方法,微課是利用微視頻作為載體幫助教師記錄課堂內外的教學活動以及學生的課堂表現等等。微課更加注重講解知識點的質量,方式更為簡單直接。小學語文課堂引入微課技術,創新了語文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主動的去學習,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
2 小學語文教學中微課應用的策略
2.1 利用情景教學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想要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情景教學法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為學生打造適當的情景,可以有效的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情景教學就是憑借著生動形象的情景激起學生學習情緒,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利用情景教學法結合微課技術的特點,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課本的內容。例如在人教版語文教材《憫農》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微視頻播放一些烈日當空農民伯伯辛勤勞作的畫面,讓學生身臨其境,好像自己在種田一樣,汗水順著衣襟緩緩滴入泥土中,又瞬間被太陽蒸發。從這節課的學習中明白糧食得來不易,要學會珍惜,并且真正的享受這屆課堂帶給自己的樂趣。小學生的年齡尚小,他們對于這節課的知識點理解的更為直接,新型的微課堂教學更容易使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跟隨教師的引導去學習。
2.2 激發學生想象力活躍語文課堂氣氛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積累使得我們的語文蘊含著豐富的古韻,語文發展至今其中的奧妙不是學生學習幾年就可以完全掌握的,更多的是需要學生自己去鉆研理解。教師在語文教學時應該多培養學生的領悟能力和理解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微課技術就可以很好的幫助教師實現這一教學。微課幫助教師構建語文知識點框架快速的將學生帶入語文內容的學習情境中,同時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與同學交流分享,交換彼此的學習心得,學生再這樣快樂的學習課堂里不僅可以學到知識,領悟能力也有所提升,他們打造的課堂氛圍也更加歡樂。例如在人教版語文教材《題西林壁》一課的學習時,教師在講解完這首詩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就可以利用微視頻將這首詩所表達的含義播放出來供學生參考,并且將廬山的壯麗景象給學生展示,讓學生通過微課技術親身感受一下作者在寫這首詩時,那一覽眾山小的奇妙感覺。
2.3 利用朗讀提高學生學習語文效率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對于語文教學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師可以多組織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朗讀,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完成對這篇課文的知識點復習以及積累課文中優美的句子,同時學生在朗讀時還可以積累自己的詞匯。有效的朗讀對于學生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不僅可以陶冶情操凈化學生煩躁的心情還能對學生自身的修養和開闊視野有一定的幫助。于永正老師曾經講過:“語文教學所謂的‘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毙W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就可以利用微課技術變著花樣帶領學生朗讀,例如配樂朗讀,角色朗讀和表演朗讀等等,讓學生不至于因為單一的朗讀方式產生厭煩,這很容易物極必反。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讓他們通過朗讀自行感受理解這段父子之情有多么的偉大和感人。教師通過微視頻對學生進行情景創設,幫助學生帶到課文中的情景,地震過后,一片廢墟的荒涼。這場巨大的地震來襲之時,父子之間因為彼此的堅定地信念讓他們再次重逢。同時,在朗讀完成過后,教師讓同學們輕輕地閉上眼睛,放上一段舒緩的音樂,想象這對父子在廢墟中緊緊相擁的畫面。
3 總結
教育的發展越來越與時俱進,課堂教學也不斷地改革,學生的語文課堂逐漸變得多姿多彩,特別是微課加入了語文課堂教學之后,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愈發的濃厚,語文課堂也變得更加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 梅慶安.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08).
[2] 湯波.合作互學 自主探究——淺談小學語文小組合作學習教學[A].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論文集卷二——熱點探討[C].2018.
(作者單位:湖北省巴東縣清太坪鎮民族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