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娟 湯偉 劉思雅
摘要:目的 觀察劉氏小兒推拿治療小兒咳嗽的臨床療效。方法 以2017年6月—2018年8月期間在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門診就診的160例咳嗽患兒為研究對象,根據就診順序先后排序,按照隨機排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80例。觀察組予以劉氏小兒推拿治療,對照組予西醫常規治療。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5%,痊愈率為76.2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6.25%,痊愈率為53.75%,2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痊愈患兒啰音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隨訪3個月,觀察組痊愈患兒復發率為13.11%,對照組復發率為39.53%,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期間,對照組1例患兒出現輕度藥物過敏反應,其余患兒未出現不良反應癥狀。結論 運用劉氏小兒推拿治療小兒咳嗽可明顯提高臨床療效、縮短疾病病程,并且與常規西藥治療比較復發率低、安全性高,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小兒推拿;咳嗽;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 ? 文獻標志碼:B ? 文章編號:1007-2349(2019)07-0046-03
咳嗽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反射,對于肅清呼吸道分泌物有積極作用,但是嬰幼兒有痰常不易咳出,癥狀較重,常伴有發熱、嘔吐及腹瀉等。西醫認為導致小兒咳嗽的最常見原因是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因此治療上根據致病原的種類采用抗病毒或抗菌藥物,對癥應用化痰平喘藥物。[1]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的濫用,致使小兒耐藥現象愈發嚴重,小兒抗病能力下降使許多家長對西醫治療存在恐懼和矛盾的心理。中醫學認為咳嗽是小兒常見的一種以咳嗽癥狀為主癥的肺系疾病,本病可反復發作,日久不愈,甚至病情加重,發展為肺炎喘嗽。[2]小兒推拿作為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純自然綠色療法。筆者運用劉氏小兒推拿治療小兒咳嗽80例,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6月—2018年8月在本院兒科和治未病科門診就診的160例咳嗽患兒,按照就診先后順序編號,用隨機排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0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參照《兒科疾病診斷標準》第二版[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氣管支氣管炎的診斷標準;(2)中醫診斷和辨證參照《中醫兒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小兒咳嗽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
1.3 納入標準 (1)參考中西醫診斷標準擬定:咳嗽為主要癥狀,肺部聽診兩肺呼吸音粗糙,或有少量散在的干性羅音;(2)年齡8歲以內;(3)患兒法定監護人同意納入者。
1.4 排除標準 (1)細菌感染全身癥狀較重需綜合治療者;(2)合并嚴重的肝腎心功能障礙及危及生命的其他嚴重疾病者;(3)患有溶血性疾病或皮膚有出血傾向,操作部位皮膚有破損、感染等妨礙治療者;(4)治療過程中病情加重,或治療中途使用本治療方案以外的其他治療方法者;(5)依從性差,或未完成整個療程而自行退出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西藥治療。鹽酸氨溴索片(山德士中國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FP215),每日每kg體重1.5 mg,每天3次。細菌感染者口服阿莫西林鈉克拉維酸鉀干混懸劑(淮南泰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81019),<2歲,每次半包,>2歲,每次1包,每日2次。1周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隨訪3個月。
1.5.2 觀察組 給予劉氏小兒推拿治療。每日1次,每周至少治療5次,1周為1療程,治療2個療程,隨訪3個月。(1)外感咳嗽 常例開竅:開天門,推坎宮,推太陽,按總筋,分陰陽,各24次;推五經:清肺經,清脾經,清心經,清肝經,補腎經;配穴:揉外勞宮,推三關,推胸法,推背法。風寒者加拿鳳池、掐二扇門;風熱者加清天河水;常例關竅:按肩井2~3次。(2)內傷咳嗽 常例開竅:(同上);推五經:補肺經,補脾經,補腎經,清心經;配穴:推胸法,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推背法。痰多者加揉天突、豐隆;陰虛者加揉上馬;氣虛者加捏脊、揉腎俞;常例關竅:(同上)。
1.6 觀察指標 (1)肺部啰音消失時間;(2)咳嗽消失時間;(3)復發情況:隨訪3個月,觀察比較2組痊愈患兒3個月內復發的情況;(4)安全性評價:2組均記錄臨床不良反應和不良事件。
1.7 療效標準 參考《中醫兒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治愈:咳嗽消失,聽診干、濕啰音消失,如有發熱則體溫降至正常;好轉:咳嗽減輕,痰減少,呼吸音清晰;無效:咳嗽咯痰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構成比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
2.2 2組痊愈患兒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見表3。
2.3 2組痊愈患兒3個月內復發情況比較 見表4。
2.4 安全性評價 對照組中1例患兒治療第2天皮膚出現瘙癢伴散在皮疹,停該藥后癥狀消失,其余患兒未出現不良反應癥狀。
3 討論
對于“咳嗽”的認識,西醫學對復雜的發病原因,往往很難做到精準的對因治療,并且大多咳嗽由病毒或其他非細菌感染因素引起,目前尚缺乏此類特效藥物,因此從單一的癥狀入手對癥治療往往顯得被動且收效欠滿意;其次由于藥物的毒副作用以及嬰幼兒服藥困難等客觀條件的限制,致使許多家長和患兒對西醫治療存在矛盾和恐懼的心理。中醫學認為“咳嗽”不是單一表現的癥狀,而是作為一種以咳嗽為主癥的肺系疾病從整體上全面評估其發病原因和機理。《幼幼集成·咳嗽證治》:“凡有聲無痰謂之咳,肺氣傷也;有痰無聲謂之嗽,脾濕動也;有聲有痰謂之咳嗽,初傷于肺,繼動脾濕也。”咳嗽病位主要在肺,病機總屬肺失宣肅,肺氣上逆;加之小兒脾常不足,脾虛生痰,上貯于肺,因此治療上常肺脾兼顧。
小兒推拿是中醫學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技法歸屬于中醫外治法。湖南湘西劉氏小兒推拿派系創建于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歷經六代傳承發展至今,目前已成為全國小兒推拿最主要的流派之一。通過本項臨床觀察,我們發現劉氏小兒推拿組與常規對照組比較,其臨床總有效率、痊愈率明顯優于常規對照組,并且在縮短病程、降低復發率方面也明顯優于常規對照組。關于劉氏小兒推拿的特色和臨床應用價值,總結以下幾點:
劉氏小兒推拿特色:劉氏小兒推拿流派臨床注重臟腑辨證,依據臟腑五行生克關系及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形成了“推經治臟”的學術思想[5],這是劉氏小兒推拿的理論內核,也是劉氏區別于其他小兒推拿流派最為突出的理論和操作特色。在五經(脾經、肝經、心經、肺經、腎經)的推治過程中,遵循“旋推為補,直推為瀉”的手法操作要領,五經相助與相制的治則是根據五行相生與相克的關系而定的,并以此作為推治時取穴的依據。例如在“咳嗽病”的治療中,實證的五經推拿治療用“清四補一法”(清肺、清脾、清心、清肝、補腎),虛證的五經推拿治療用“補三抑一法”(補肺、補脾、補腎、清心)。其次,在肺系疾病的推治中,運用獨具特色的復式操作手法——推胸法、推背法,起到通調肺部氣機、化痰止咳的作用,其中推胸法著重寬胸理氣止咳,而推背法著重化痰以止咳。另外,劉氏小兒推拿將開竅、關竅列為常規手法,一般運用于疾病治療的開始或結束,這一開一關也體現了小兒推拿治療的特殊性和取穴的完整性。
現實意義:目前有關小兒咳嗽的臨床研究多集中于中西藥物等內治法上,然而有關兒童用藥的安全問題(如毒副作用、耐藥性)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并且年齡小的幼兒服藥困難也會造成臨床療效的折損。其他中醫外治法(如穴位貼敷、針灸等)也由于藥物、器具等直接作用于人體,其安全性仍有待進一步全面評估。小兒推拿是一種綠色安全的純自然療法,在避開藥物毒副作用的同時,又避免了小兒承受針藥之苦,并且因其療效顯著、安全簡便、小兒易于接受等特點,深受廣大患兒和家長的喜愛和追捧,證實小兒推拿的臨床療效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和社會現實意義。
“治未病”內涵:中醫學的精髓是“治未病”,“治未病”基本內容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后防復。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治未病“思想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的層面,治未病要求,從根本上改變現行醫療模式,不是以醫院、醫生為中心,不是以疾病為中心,而是以個體的人為中心。劉氏小兒推拿便是從整體的人出發,通過內病外治,在治愈疾病的同時有效防止疾病的復發,兼獲近期與遠期雙重療效。
參考文獻:
[1]王衛平.兒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269.
[2]汪受傳.中醫兒科學[M].北京: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59.
[3]貝政平,李毅,王瑩,等.兒科疾病診斷標準[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48.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兒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5]湯偉,邵湘寧,章薇,等.淺議湘西劉氏小兒推拿“推經治臟”的學術思想[J].中國針灸,2015,35(6):595-596.
(收稿日期:201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