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杰
摘要:中醫體質學說作為研究人之生命、健康與疾病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通過對各種體質特征、類型的生理病理特點的總結歸納,來分析疾病的發生、發展及演變趨向,并以此指導疾病預防和診治。慢性胃炎在我國的的發病率可高達60%,其之發病與否、證候類型、預后歸轉等與人之體質有著密切的關系,運用體質學說指導慢性胃炎的預防和診治,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患者的個體的特異性,做出因人制宜的具體治療方案。
關鍵詞:中醫體質學說;慢性胃炎;治療;預防
中圖分類號:R573.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7-2349(2019)07-0099-03
慢性胃炎是由各種刺激因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性反應,是常見的一種疾病,臨床中一部分患者可無明顯臨床癥狀,另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飽脹、疼痛、食欲減退、噯氣、反酸等非特異性消化不良癥狀[1],故其當屬祖國醫學“胃痛”、“痞滿”等范疇。據統計,我國慢性胃炎發病率可達60%以上,且發病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及可轉化為萎縮性胃炎,更有嚴重者可發展為胃癌[2]。中醫學歷來堅持治病以人為本的思想,而體質學可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患者的個體的特異性,做出因人制宜的具體治療方案。現將中醫體質學說入手,試論慢性胃炎的治療與預防,為慢性胃炎的預防提供參考、為其治療拓展思路。
1 體質學說概述
體質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其在形體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等綜合方面具有相對穩定的特質,是個人處于自然、社會環境下的個性特征[3]。而體質學說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正常人各種體質特征、類型的生理病理特點,及分析疾病的發生、發展及演變趨向,并以此指導疾病預防和診治的一門學說[4]。重視人之體質,是中醫診治療疾病的特色之一,早在《內經》中就有對體質詳細論述,如《靈樞·壽夭剛柔》中言云:“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柔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痹凇秲冉洝坊A上,后世醫家又對其進一步的豐富與發展,如仲景總結諸家經驗,將體質與辨證論治、處方用藥的關系作了進一步闡述,使體質理論得到新的擴充;至明清時期,通過各醫家不斷總結與完善,人們對體質理論的運用已有明確系統的認識。體質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現代醫家對其分類持有不同觀點,如王琦教授的9分法,將其分為平和質、氣郁質、陰虛質、氣虛質、陽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特稟質等種基本類型,另外還有匡調元的6分法,及其他醫家的諸多分類法等[5-6]。正是由于各醫家對不同觀點的探討,將體質學說推向了一個新的進程,使我們能更全面的認識疾病及其進行診治。
2 體質與慢性胃炎的相關性
2.1 體質與發病學的關系 《內經》認為 “內外合邪”是疾病發生的根本,邪正交爭是發病的基本原理,若“正氣存于內,邪不可干”,疾病的發生與外來之邪和自身因素密不可分,體質的強弱,關系到疾病的發生、發展與預后歸轉?;颊唧w質虛弱則為邪氣提供可乘之機,也為邪氣提供了可留之地,正氣無力抗邪,則猖狂流竄之邪愈損傷機體,疾病則急而重;若素體強壯,外來之邪則無機可乘,也無地可留,如《靈樞·百病始生》云:“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庇秩纭夺t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言:“凡此九氣叢生之病,壯者得之氣行而愈;弱者得之氣著為病也。”(注:九氣乃為寒、炅、喜、怒、勞、思、悲、恐、驚之氣。)故體質之強弱關系到是否發病,這也正解釋了同一人群對相同的外來之邪時,有人發病而有人不發病或病之輕重緩急的不同。另在面對同一病因發病時,由于體質偏頗的不同,不同人表現的癥候不一,如章虛谷《醫門棒喝·六氣陰陽論》言:“邪之陰陽,隨人身之陰陽而變也?!比缤瑸闈裥八鶄幪撝w易為濕熱,而陽虛之體易為寒濕,平和之體則為濕病。因此,在臨床中百病不可不辨體,體、病、證相結合而診,方之效更易突顯。
2.2 體質類型與慢性胃炎證型之關系 體質是辨證的基礎,體質決定疾病癥候的類型[3]。臨床中慢性胃炎常見證型為肝胃不和證、脾胃虛弱證、脾胃濕熱證、胃陰不足證及胃絡瘀阻證,其中慢性胃炎在陽虛質、陰虛質、氣虛質等虛性體質的基礎上出現脾胃虛弱、胃陰不足證等虛性癥候;而在濕熱質、氣郁質、痰濕質、血瘀質等實性體質的基礎上易出現肝胃不和、脾胃濕熱、胃絡瘀阻證等實性癥候;另肝胃不和證無論虛實性體質都易出現(這主要由于當今社會因素對人心理的刺激作用),但慢性胃炎患者中極少存在特稟質[7-8]。而慢性胃炎在各類體質中的易發成度也不相同,姚星[9]通過對423例慢性胃炎患者觀察研究發現,慢性胃炎的發病常見發病體質從多到少依次為濕熱質、平和質、氣郁質、陽虛質、陰虛質、氣虛質、痰濕質、血瘀質、特稟質。綜上可見,體質的特殊性決定著慢性胃炎發病后癥候虛實寒熱的傾向性,由于各人體質基礎的不同,故為同一邪侵襲時,慢性胃炎發病的證型也不同;若體質類型相似或相同時,在感受不同的邪氣,慢性胃炎發病的證型也可相似或相同,這對慢性胃炎的診治、預后歸轉起著指導作用。
3 體質因素指導臨床用藥
體質的個性特征決定著發病的證型及對所用藥的適宜程度。對疾病癥候的治療,實際上也包括了對體質偏頗的調整,反而言之疾病中對體質偏頗的調整亦可促進對疾病癥候的治療。故慢性胃炎的治療不可不辨體,如《醫門棒喝》中曾言:“治療之要,首當察人體質之陰陽強弱,而后方能調之使安。”從辨體、辨癥、辨病、辨證結合而論治,可從疾病整體上把握慢性胃炎的發病情況,指導臨床用藥對寒、熱、溫、涼的選擇,體現“治病必求于本”,而“本”于體質的理論思想,從根本上解決患者氣血陰陽的盛衰問題,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在臨床中,慢性胃炎患者出現同一證型時,由于個人體質偏頗程度的不同,在治療時也應有區別,如氣虛質、氣郁質、陽虛質等基礎體質都可發為脾胃虛弱之證,故慢性胃炎患者雖同為脾胃虛弱之證,但應強調“同病異治”,制定“因人制宜”的治療方案。實性體質(氣郁、濕熱、血瘀、痰濕)者宜“清”、宜“行”、宜“化”,不宜“滋補”、“收澀”,如氣郁質者應從“滯而行之”、“結而散之”、“木郁達之”入手,適時以加柴胡、郁金、香附、砂仁、烏藥之品,以達氣機疏調之目的;虛性體質(氣虛、陰虛、陽虛)者,宜“補”,不宜“瀉”,如素體氣虛者,可從補氣培元入手,可用黨參、黃芪、白術、山藥、大棗等藥,而忌用攻伐耗散之品;平和質者宜平補平瀉,不可妄補留邪,過瀉傷體,適選平和之品以治之。
由于體質強弱的不同,其對藥物反應也不相同,如《靈樞·論痛》曾言:“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胖者皆勝毒,故其瘦而胃薄者,皆不勝毒也。”故用藥劑量多少應有區別。一般來講,體質強壯者如中青年人其對藥物耐受程度較高、反應較小,用藥劑量、味數宜重、多,藥之性味相對宜峻猛;體質較弱者如老人、小孩則對藥物耐受較低、反應程度較高,用藥劑量、味數宜輕、少,藥之性味宜相對平和;就男女而言,男性體質較強,女性體質較弱,故男性用藥相對宜重、宜猛,女性則宜輕、宜緩。故在治療慢性胃炎時,應注重辨體,應用體質學說指導配伍用藥,做到治療“體”、“癥”、“病”、“證”四者兼顧,從患者整體情況論治。
4 體質因素指導慢性胃炎的預防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治未病”思想一直是醫家高度重視一種治療方法,其本質在于切斷疾病之根源。疾病之根源可分為外源與內源,外源乃為外來之邪,內源乃為機體自身之病理因素,“內外合邪”乃發為疾病。內源之病因無外體質之強弱偏頗,故預防疾病不可不調體,以消除疾病發病的內在機制。慢性胃炎患者影響體質因素除先天稟賦、年齡、性別等不易控因素外,其他如飲食、情志、環境等因素是可控的,故我們可以從可控因素方面調控慢性胃炎的體質,以減少發病。
4.1 飲食 體質類型可決定慢性胃炎發病證型,反過來,因脾胃共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主運化,轉輸精微,長期脾胃功能的受損變病可出現身體虛弱、釀濕生痰、痰濕日久郁熱等癥狀,亦導致體質偏頗變化,故可從“藥食同源”入手以調控體質偏頗。
首先,要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防治慢性胃炎的發生。龔雪妍[10]通過對慢性胃炎發病與飲食的相關性研究,發現飲食是誘發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而進食生、冷、辛、辣等食物是慢性胃炎發生的重要因素,且與進食速度快成正相關。故生活中應注意飲食規律,不可暴飲暴食或饑而不食,應盡量避免過度進食辛辣刺激、過酸或過甜、生冷、油膩及不易消化等食物。其次可通過飲食的攝入,調節體質的偏頗。匡調元[11]認為不同體質類型應吃不同性味的食物,因忌某些性味的食物,吃對了可以調節病理體質,長期誤食則可能導致病理體質的出現或加重體質的偏頗程度,正如《壽親養老書·食治養老》言:“人若知其食性,調而用之,則倍勝于藥也……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故慢性胃炎患者應針對自己體質類型,選取適宜自身體質類型的食物食用,如:痰濕體質之人可多食苡米、薺菜、蘿卜、冬瓜、赤小豆等清淡除濕之品,不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油煎油炸之品以釀生濕濁;再如陽虛體質之人宜多食羊肉、韭菜、桂圓、蔥蒜、狗肉等溫熱之品,不宜過食生冷寒涼之品以耗傷陽氣;而濕熱體質之人則不宜食羊肉、韭菜、桂圓、蔥蒜、狗肉等溫熱之品,應多食藕、綠豆、赤小豆、莧菜等清熱利水之品。故體質類型不同,宜、忌之食物亦不相同,要針對個人體質選取適宜之食物以調節體質。
4.2 情志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薄端貑枴づe痛論》云:“……百病始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鼻橹九c臟腑之間相互影響,情志的變化通過影響臟腑精氣的變化,間而導致體質的變化,而體質的偏頗影響情志變化及慢性胃炎發病的傾向性。故情志的改善一方面可減少精神因素導致慢性胃炎發病;另一方面減少長期情志改變對體質偏頗的影響,從而降低因體質因素而致慢性胃炎的發病率。所以應加強對精神心理因素的關注,有意識的調養精神,保持平和、樂觀的情緒,對已患病者也應加強心理疏導,避免情緒過激,影響臟腑氣機病變,引起體質之不利改變及增加或加重慢性胃炎的發病。
4.3 運動 《素問·宣明五氣》曾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惫噬钸^于安逸亦會傷及機體。過于安逸而少動則會導致人體氣機的不暢,氣運行不暢則可致脾胃、肝、腎等臟腑功能的失調,出現食少、腹脹、肌肉萎肉、四肢疲憊、關節屈伸不利、腰酸背痛等癥狀,久則導致體質的偏頗病變。故可通過適宜的運動來增強體質,使筋骨強壯、臟腑和調、氣血通暢,以此來預防慢性胃炎的發生??梢赃x擇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進行鍛煉,另外跑步、廣場舞、散步、各種球類活動等方式也適合進行。體質強健、氣血暢通則脾胃功能的以正常進行,內外之邪難侵。
4.4 其他方面 除上述方面外,長期飲酒、吸煙、熬夜,常飲濃茶、咖啡、碳酸飲料等不良的生活習慣除會直接使胃黏膜的保護屏障遭到破壞而引發慢性胃炎,還可導致體質的病變,從而引起慢性胃炎的頻發或加重慢性胃炎的發病程度。故從體質出發,戒煙、戒酒、按時作息、少飲不利于健康飲品等可調節調節體質的偏頗,減少慢性胃炎的發生或減輕慢性胃炎的進展。
綜上所述,慢性胃炎的發病與其體質的關系密不可分,從體質理論出發治療慢性胃炎可知其發病之根、進展之向、治療之法、預后之果;另從預防角度而言,體質學說對慢性胃炎的預防恰合中醫“治未病”之思想,其可從發病之根源滅絕慢性胃炎之因,降低其發病率,除從未病先防,其也可做到既病防病、病已防復。故從體質學說出發防治慢性胃炎,應抓住群類趨同性、相對穩定性、動態可變性、連續可測性、后天可調性等特點進行系統防治。
參考文獻:
[1]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慢性胃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7):3060-3064.
[2]王凌云.慢性胃炎的診療現狀[J].中國當代醫藥,2009,25(16):159-160.
[3]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95-210.
[4]王琦,盛增秀.中醫體質學說[M].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1982:5.
[5]郭春秀,皮明鈞.試論中醫體質理論及其意義[J].新中醫,2005,25(4):24-25.
[6]袁冰.試論中醫體質學的發展趨勢及其歷史地位[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1):9-11.
[7]吳晉蘭,陳長春,沈一山,等.慢性胃炎不同證候與體質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9):1876-1878.
[8]卞立群,李振華,李保雙,等.《慢性胃炎中醫臨床實踐指南》的特色和臨床解讀[J].世界中醫藥,2017,12(10):2492-2495.
[9]姚星.慢性胃炎中醫證型的分布規律與中醫體質相關性的初步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2.
[10]龔雪妍.慢性胃炎發病與飲食的相關性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6:52.
[11]匡調元.體質食療學[J].北京:中醫雜志,1997,30(10):626-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