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如今的小學教育中,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地位日益提高。傳統的品德教本已改為《品德與社會》,它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而新課改后的品德與社會教材,尤其是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材,更注重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教材主線和重點,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有機結合,突出了講誠信、愛家鄉、愛祖國、等方面的教育內容。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實用性;基礎;有效;階段化;教育意義
從教育方式上來看,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材內容,針對課堂上教師的授課方式,大大改善了學生以往照本宣科的“說教課”,也有力防止了封閉教育的偶然性,從而,教學本身滿足了少年兒童的成長需要。現以遼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從假冒偽劣說起》的課堂教學為例。
兒童生活是課程的基礎,生活也與品德分不開。因此,第一單元的學習目標將圍繞誠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對學生的影響展開。,力求學生能通過本單元的學習,關注生活中的誠信問題,學會正確看待和評價這類事件,了解不講誠信的危害,具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和辨別是非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學會保護自己,能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與此同時,體會真誠相待、相互理解、講信用的可貴,懂得同學、朋友之間要以講誠實、守信用為根本,建立友誼。
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對人格的影響極為重要,尤其是處于學習階段的小學生。小學階段主要通過人文社會學科來塑造和完善學生人格。在教學導入階段,將重點放在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興趣上,比如,采取創設情境的方法引入新課,“同學們,誠實守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有許多不法商販為了自己的利益欺騙消費者。今天我們就從假冒偽劣談起?!边@樣一來,不僅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加強了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實用性,將學生的學習生活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接下來,再采用“說一說,演一演”的方式,請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說說自己身邊的學習用品、生活用品、食品中有哪些是假貨”再談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展開后續學習,一方面增強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也將品德與社會的課程實用性更全面地展示出來。
為了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學生可以拿出課前收集的假貨,展示并講解,還可以口頭介紹交流。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本節課的印象,也鍛煉了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及口語交際能力,為學生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奠定了基礎,充分展示了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實用性。
為增強教材的說服力,可以采取一些新聞時事作為本單元教學的依托?!吧钪?,假冒偽劣商品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很多麻煩,有時甚至會威脅到生命。課前老師布置大家收集假冒偽劣商品危害社會的相關報道,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痹趶娬{假冒偽劣產品的同時,也突顯了誠信的重要性。為提高課堂效率,還可以在上組織學生組內交流、整理報道,或者在全班內互相傳閱。由此引出如何防止假冒偽劣產品流通市場,設定具體情境,“而我們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假冒偽劣產品時又該怎樣做?”“同學們,假冒偽劣商品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們的正常生活,今天我們就加入到大家行列中當一回小小打假員吧?!睆亩页鼋鉀Q問題最有效的辦法。之后引導學生,讓他們充分認識到買東西時,只靠消費者協會不夠,應該掌握一些購買商品的常識和技巧。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織學生分組調查,現存于社會中的一些誠信問題,并將調查到的數據稍加總結,以報告的形式在品德與社會課上呈現出來,也可以把學生收集到的假冒偽劣商品和貨真價實的同類產品在教室內擺成一個小展區。對比研究后,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再選擇一樣商品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自由組成一個小組。探討假冒偽劣產品出現的原因,以及避免買到假冒偽劣產品的好辦法。在組長的帶領下,推選出組員向全班匯報。采取講解、演示、表演等方式,為全班同學做一回“小小打假員”。每個小組匯報結束后,其它小組可以評論其匯報成果,談談自己的體會和感受。這樣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教育觀念,探索符合兒童特點的品德教學內容,而且還能探索出高效的品德課堂教學模式,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增強品德課的教育實用性。
“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導生活和發展生活”理念是新課程對品德學科教學最深刻的闡述。也就是說《品德與社會》教育教學取材于現實,又服務于現實,要讓其教育價值得到最大發揮。孩子在從學校和家庭乃至社會生活中得到有形無形的教育印記后,便會反作用于現實社會,發揮其被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品德與社會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如何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實用性,也將成為品德與社會教師一直探索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季湄.《品德與生活》課程的設置與品德教育改革[J].人民教育增刊,2002
[2]教育部.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03)
[3]大連市小學生品德與社會學習質量評價標準[M].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09)
【作者簡介】
齊冰,女;大學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現工作于遼寧省盤錦市雙臺子區九化小學;從教4年;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重要榮譽】
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