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應用題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應用題教學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良好思維習慣的重要途徑。而口編應用題是應用題啟蒙教學的重要手段,對于學生形成聯系生活實際的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培養
一、依據算式,引導思維
一年級學生的思維主要是形象思維。他們對具體、形象的實物、圖形比較容易理解。為了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應用題教學內容,教師可將教材中的式子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將算式和手中的實物或圖形相聯系,使其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具體的模型,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引導,讓學生聯系周圍的生活實際,開拓思路去嘗試口述。
二、精心設計,圖形引路
當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了具體、形象的模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語言敘述的練習,讓學生將一種實物、圖形轉換成語言表達敘述出來,達到學生既動腦又動口的目的。對于學生編題時出現的語句不通、前后矛盾等問題,教師應以和藹的態度及時予以糾正。
三、激發興趣,自行設計
要想提高學生口編應用題的能力,教師就要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勵學生大膽嘗試,使其能根據自己腦海中形成的不同模型,用簡潔的語言敘述出情境各異的應用題。這樣,在列算式、想模型、口編應用題的過程訓練中學生的思維會更加靈活,對今后的應用題學習也有很大幫助。
四、應用題引發的思考
在一份數學試卷上有這樣一道題:“師徒二人做同樣的機器零件,師傅每小時做38個,比徒弟每小時做的2倍還少14個,徒弟每小時做多少個?(用方程解)”雖然學生在答題時設得都是“徒弟每小時做x個”,但列式上有的是“2x+14=38”,有的是“2x-14=38”,孰是孰非,同學們莫衷一是,爭論的焦點是“+14”還是“-14”。試卷公布后,有個學生問我:“賈老師,這14是加對還是減對?”“你說呢?”“應該減。可少14前還有一‘還字,該怎樣理解?”我說:“你用‘不但……還……說句話好嗎?”他略作思考,說道:“我不但現在要好好學知識,將來還要用所學的知識為社會服務。”“說得很好!”我說,“‘不但與‘還連用,表示遞進關系,一個‘還字,就將前半句的意思深化了。你現在將‘不但……還……套到這題里該怎么說?他說:“師傅每小時做38個,不但是徒弟每小時的2倍,還比他(2倍)多14個。”“為什么要變成‘多14呢?”我問。“因為只有‘多14才能將前面的意思遞進,是嗎?”他想了一會兒說。也許是由于能提出問題的學生都較聰明吧,他回答得很好。我贊許地點點頭:“那你說這道題該怎樣算?”“要是‘2x-14=38就得去掉‘還字;要是“2x+14=38,就得把“少”14變成“多”14。”他肯定地說懂了!事后,我想,不會分析這道題,從某種方面說,是學生偏科造成的,而偏科現象是教育教學的誤差,是偏科學生甚至教師對語、數關系的認識不足造成的。語數本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正如冰心同志所說:“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因此,教育學生語數等各科并重,突出愛好,全面發展,尤為重要。就語數而言,學好語文對理解數學概念、法則、解答應用題等具有關鍵作用。如上例如果學生對“不但……還……”所表示的關系不懂或懂而不會具體運用,對題中所出現的邏輯性錯誤就不可能找出來。因而,如果學生學不好語文,弄不懂字詞義,不懂語言結構規律,那么就無法理解和推算數學上的一些嚴密的概念、法則,稍復雜的應用題等。如“質數”與“互質數”“解方程”與“方程的解”“增加到”與“增加了”等,諸如此類的嚴密的概念和說法往往只是一字之差,其意義卻大不相同。學生只有學好語文,才能有效提高理解掌握、應用數學概念、法則,正確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誠然,學生學好數學,對學好語文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學好了數學,其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會相應地有所提高。這對于學生分析文章篇章結構、閱讀寫作等大有裨益。總之,小學可以說是一個人的啟蒙學校,是學生攀登科學高峰的第一步。對于語數,小學生乃至中學生應齊頭并進,不得偏廢任何一科。
可事實上,在小學中,也確實存在偏科現象。有的學生善于形象思維,不愛動腦筋,討厭數學。他們認為,數學枯燥無味,而且不會做的數學題念10遍,思考20遍還是不會做或做不對,太傷腦筋了;語文則不然,多數課文都有聲有色,生動有趣,讓人感到趣味無窮,而且不會寫的字多寫幾遍都會了。至于問題,考試不能全答問題吧!結果,這種敷衍了事、得過且過的學習態度,刻舟求劍、守株待兔式的學習方法,使這些學生的數學成績相當差,語文上多數也無多大進展。
有的學生正好相反,他們多數天姿聰穎、善動腦筋。覺得數學上的“1+2=3”簡單而有趣。不必像學習語文生字、課文那樣,動手動嘴還動腦。自然地,這些學生的學習重心就會傾向于數學。對語文只是勉強應付。到頭來,他們語文成績一般,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差,數學成績也不一定很好。而且這類學生還有一個通病——字跡潦草,不規范,錯別字多。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平時不愛語文,懶于動筆造成的。可見,這些從小就偏科的學生,在以后的繼續學習中無法得到全面發展,也沒辦法成為一個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要求每個小學教師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教學態度,進而教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不能教哪科就強調哪科重要,甚至于排斥他科,使學生無所適從。
其次,在教學上,教師要在認真鉆研《大綱》和教材、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改進教學方法,突出學生愛好,讓學生全面發展,從一入學就要因人、因材施教,不出難題、不搞題海戰,也不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欣然接受知識。而且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這樣,學生無論學哪科都不會感到很難,而且會自己跳起來摘樹上的果子“吃”了。
【參考文獻】
[1]劉友紅.遷移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的略[J].當代教育論壇,2010.(11)
【作者簡介】
史金榮,女;1972年1月生;一級教師;任職于盤錦市雙臺子區遼河小學;區優秀班主任;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重要榮譽】
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