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品《時空對話》結合并運用了中國傳統繪畫的一些特點,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佛教藝術表現形式。創作作品通過分析感悟敦煌壁畫中的藝術形式美,進一步闡述敦煌壁畫中的藝術形式語言特征對筆者本次創作的影響與啟發,并從構圖的對稱性和異時同圖、夸張變形的藝術造型特征、顏色的搭配關系及色彩的“限制”使用這3個方面切入,進行基本的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敦煌壁畫;構圖;造型;色彩
0 引言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政治環境比較混亂與殘酷,南北對峙的分裂但卻造成藝術上的精彩。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重要的畫家、文人思想家和哲學家,當時最盛行的玄學佛教也興起?,F如今我們所面對的文化環境是,繼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似乎迷失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快餐文化當中,迷失在沒有民族個性的時代當中。“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是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所提出的一個觀點。世界是一個整體,由許多個體組成,每個民族都是一個個體。如果世界的藝術走向趨同性,趨同的大同化從而失去本民族的個性——民族性,那么對于我們的國家是一種悲哀,對于世界更是一種損失。我們的文字、服飾以及飲食所用的工具筷子,它們都有著幾千年的文化。古人將生活場景描繪在器物、墻壁之上,同時也刻在石碑上以作記錄,流傳了一代又一代。
1 敦煌壁畫的藝術特征
1.1 對稱性構圖與異時同圖
人們對于美的感受經驗是最直接的,對藝術作品的形式美也是最直接的,而影響藝術作品形式美的所有要素中,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結構形式的形式美感。我們通常所說的結構形式就是畫面的構圖,繪畫的表現形式包括構圖、造型和用色3個部分。在繪畫的構圖中要求有對稱與均衡,但是絕對的對稱是不可取的,只有使構圖保持“均衡”和“相對對稱”,才是完美的。對稱是上下或左右形狀相同、分量相同,有平靜、穩重、安定之感,可以產生協調美。而均衡是指兩種形狀上下不一樣,但在分量上是一樣或接近的物體。比如同樣重量的鐵塊和棉花,雖然體積相差甚遠,但是在重量上保持了平衡。
1.2 夸張變形的藝術形象(造型)
藝術形象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形象作為藝術表現而不是再現,就必須予以適當的夸張和變形。特別是宗教,憑借豐富的想象和幻想,創造理想的神及其活動的世界。敦煌壁畫采取夸張變形的手法,創造出了耐人尋味的藝術形象。劉勰說得好:“莫不因夸以成狀,沿飾而得奇也?!逼鋵?,生活中許許多多存在的事物都可以運用這種方法,不僅某些難以表達的事理,甚至普遍的形器,也正是借助于夸張的方法,才能突出其實質,發揮積極的藝術效果。
1.3 色彩對比和諧與豐富,“限制”色彩的使用
在繪畫的色彩領域,能把色彩的鮮明美、和諧美、豐富美三者統一兼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是體現繪畫藝術色彩美感的3個原則。評價色彩效果的好壞就是取決于三種美感的統一和兼顧,缺一不可。敦煌早期壁畫色彩之所以可以認定它是高級的,正是出于它具備了這3個條件。壁畫絢麗的色彩效果,其所用顏色種類并不多,全部算下來不過9種而已,其主要顏色是土紅、石青、石綠、青蓮、黑、灰、白、淺肉色和紫灰色。從色彩的性能分析,其鮮明色彩的對比主要是運用土紅色與石青、石綠的對比產生,這是畫中色度最高的3種鮮明色。剩下的都屬于“調和色”和“復色”構成的和諧色彩系列。
2 作品對敦煌壁畫的運用
2.1 構圖
本次創作作品《時空對話》,借鑒了敦煌壁畫對稱性和異時同圖的構圖語言,運用到畫面當中,在畫面的右側借取敦煌壁畫295窟佛的造像,左側則是與傳統的形象相對比的現代的人物形象?,F代人物與傳統佛造像具有時空對比的感覺,同時也是對異時同圖的相對應用。畫面的空間處理有意做成環狀時空隧道的感覺,現代人物形體被拉長,傳統佛像的造型相對變小一些,如此便能很好地表現近大遠小的視覺效果。
2.2 造型
敦煌壁畫中既有佛、菩薩等神靈形象,又有供養人、故事畫中的人物。雖然這些形象都來源于現實生活,但是與現實人物又不盡相同?,F實人物形象富有生活氣息,不同時代的人物又有著各自的特點。在創作的初期使用泥土和乳白膠加水混合做一層基底,這種材料的使用目的是為了還原壁畫的真實效果,還原一種在墻上繪畫的感覺。而在畫面中的人物造型的處理上,將現代的人物比例進行夸張,形體拉長延伸,同時將傳統佛刻意縮小。在現代人物的衣著上做成塊狀的肌理效果,在佛的處理上則采用大面積的色塊分布以作少許的區別。
2.3 色彩
顏色的限制對于繪畫的人來講是一種很高的修養,限制鮮明色種的過多使用,就是這種修養的重要體現。在顏色的使用上,本次創作嚴格限制只能用那幾種顏色,起初筆者還不太明白,在后來慢慢實踐的過程中才明白這個道理。從249窟的壁畫中,將天頂畫與壁畫的用色作對比。當然,顏色的選擇含有主觀因素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就客觀因素而言,許多純度極高的顏料在當時還沒有發明,不可能有今天顏料盒中如此齊全的色彩。
參考文獻:
[1] 魯迅.且介亭雜文集[M].浙江人民出版社,1935:38-50.
[2] 丹納(法).藝術哲學[M].北京:中國文藝出版社,2005:1-89.
[3] 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1-371.
[4] 周大正.敦煌壁畫與中國畫色彩[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31-41.
作者簡介:趙靜(1994—),女,山西大同人,本科,2017年畢業湖南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7級研究生,主修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