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要】互聯網能夠提供豐富的個性化的教學資源,是互動有效的教研平臺,使教研活動能夠靈活地開展。網絡教研是一種依托網絡信息平臺開展教研的新形式,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使更大范圍的教師進行交流,提升教研工作的影響力。
【關鍵詞】互聯網 教研 價值
【課題】本文為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JD1318010。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1-0010-01
一、網絡教研的價值
(一)濃郁教研文化氛圍
組織網絡教研,能吸納學科骨干教師、名優教師共同參與指導與服務,吸引一線教師參與研討,實現更大范圍的交流互動,使參與者互相溝通、加強理解,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能力進步,營造濃郁的教研文化氛圍。
(二)提升教研效益效率
網絡教研的跨越時空交流模式有利于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經常開展交流活動。增強專家、教研員和骨干教師的引領示范作用,使常規教研的專家指導從一對一的單邊活動,變成一對多、多對一的雙向互動交流,實現教研資源共享。
(三)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網絡教研以互聯網為交流平臺,促進不同層次和地域的教師開展基于問題的教研活動,無論教師在哪,只要能上網,就能參加交流,共享優質資源。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即提高科研水平,促進專業成長。這使在互聯網+背景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研成為大勢,因為網絡教研有利于促進教師成為真正的教育教學研究者。
二、網絡教研的策略
(一)提高教師網絡教研素養
道德與法治教師是學科網絡教研的主體,教師的角色自主意識控制教研走向,教師要正確認識到網絡教研對自身、教學、學生的意義,積極參與網絡教研,提出個人看法,努力成為網絡教研的引導主講者。
信息技術素養也是影響網絡教研的關鍵因素。教師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參加培訓等培養用網絡來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注重積累學習,掌握學科網絡教研平臺的操作方法,如教研網、新浪平臺等,保證網絡教研順利進行。
(二)建設區域網絡教研環境
組織者首先要奠定教研的和諧交流基礎,基于合作性的互動氛圍,教師基于共贏原則進行資源分享,有利于提升教研效益和教育教學效率,共建平等合作的網絡教研環境。網絡交流多樣、方便快捷,使參與者的意見得以充分表達,有利于對主題的多角度分析、理解,提高教研的水平。
(三)優化網絡教研實施途徑
為激發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活力,促進區域教育均衡優質發展,應開展多種形式的網絡教研,實現同伴互助成長,提升自身素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1.網上課例研討
網上課例研討是系統觀察教師的課堂教學、分析教學因素的過程,能為授課教師提供教學水平現狀的客觀反饋,發現問題并改進教學技巧,促進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激發積極的教學態度。
2.網絡協作備課
網絡協作備課以常規集體備課活動為依托,整合資源和力量,這一方式能提高教師備課質量和效率。通常網絡協作備課定期(固定周期)由區域教研員組織,并遵循如下操作流程:
一是確定備課主題。二是收集主題資源。在每一次備課中有主備單位和教師來組織,在教研員的指導下,利用網絡平臺的各種類型的資源庫和信息工具收集與主題相關的資料。三是形成教學初案。在備課組長的領導下確定主備教師,并圍繞備課主題開展組內交流。四是修改完善方案。研究團隊利用論壇、QQ群或UC視頻等平臺組織網上研討,集思廣益,實現資源共享。五是形成個性化教案。其他教師基于本校學生發展實際和自身教學需要,對該教案進行個性化補充和修改,形成自己授課使用的教案。
3.網絡主題教研
首先組織者在平臺發布活動通知,明確要求,成員上傳資源,并動員教師做好準備,積極參與。其次開展網上教研,專家引領或骨干參與帶動網上研討。最后整合歸納活動成果,撰寫活動總結。要及時整理成果,梳理重點和亮點,便于教師進一步跟進研究。
4.遠程在線研修
在一定時間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教師在線學習與培訓,覆蓋面廣、成本較低、效益較高。學員要進行在線課程學習—自主表達—經驗分享—問題對話—總結規劃;指導教師要進行同步學習—閱評作業—班級導學—參與對話—督促指導。
沙龍話題,在博客、微信群等發表話題,組織教師研討。如圍繞“十九大背景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某題如何分析”等進行在線研討。
主題教研,定時發布熱點話題,組織教師圍繞主題進行在線研討,實現資源共享、深度研修。
問題征集,教師將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發布在微信群,教師共同答疑解惑。教研員及時梳理歸納問題,整合教師群體共同關注的問題,再組織教師進行專題研究。
資源共享, 教學設計、課件、微課、教輔和學習資料應有盡有,滿足教師的不同需求。每名教師掌握的資源是有限的,大家共同上傳資源,優勢互補,目前可以在“中國教研網”、“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工作室內上傳學科教學資源,廣大教師學習有抓手,交流有推手!
參考文獻:
[1]學科教科研網絡平臺的構建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 2010.
[2]吳業彤.淺談校園網絡的管理與維護[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2(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