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玲
【摘要】所謂的優質課堂就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等為目標的綜合教育,意在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打造出更加活躍,且充滿朝氣的課堂環境。小學階段的教育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獨學習的黃金時期,尤其是小學數學,由它的特點,在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和思維邏輯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老師要在深入分析優質課堂特征和其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有效的實踐活動,創造更加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構建完善、科學的優質數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 學生 優質課堂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039-02
1.前言
在新課改教育教學理念的不斷深入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也相應地有了一定的改變。老師不但充分認識和了解了學科本身的特點,也認只到了數學啟蒙階段的學習,對于學生學習數學以及其他學科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從傳統的灌輸,轉變成積極地的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顯然,這種轉變也切實提高了學生數學教與學的效果,實現了教學目的。但是由于老師教學水平層次不齊,雖然有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的引導,他們在教學中還是會出現不可預見的問題,并且由于能力的限制,不能靈活處理,影響課堂教學,也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作為小學數學老師在運用新理念進行數學教學改革的同時,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要做好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也必須找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研究改革措施,幫助學生學好數學,同時也幫助學生奠定良好的數學基礎,為將來學生學習更多的數學知識以及更好地在生活中運用數學做好充分的準備。
2.當下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小學數學教學多樣性相對欠缺。
可能是對小數學這門學科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于它的特點認識不夠,有一部分老師認為小學數學簡單,教學方也就沒有必要運用多樣化手段和方法浪費時間,只需要簡單給學生講述清楚一些條件、概念,讓學生背記一些口訣和相關的知識點足矣。他們既沒有認識到學生知識運用能力提高、思維能力拓展以及學生對問題的解決能力,更沒有認識到學生由于年齡的關系,他們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還是相對欠缺的,需要通數學這樣一門邏輯性、思維性較強的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的一些能力。比如,思考能力,解題能力等等。
2.2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體現。
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中只是用講授的方式給學生傳授知識,用自己的問題向學生提問,不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不給學生提問或者質疑的機會,更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消化所學的知識,檢測自己的學習效果,在教學中也忽視了對生學習方法和技巧的傳授,評價也只是通過成績等。忽視了學生是一個有思想,有一定學習能力的主體,他們不但需要老師講授知識,更需要在學習中調動潛能探索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等等。這就導致課堂上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很少,師生關系也不夠融洽,很多學生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沒有發揮出來,影響學生情感以及智力的發展。
2.3課堂導入效果不理想,內容進入太突然。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有趣的課前導入,不但能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課堂上來,讓學生快迅進入學習內容,參與教學過程,認真聽講、學習,還能活躍課堂氣氛,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集中精力,提高學生自身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習慣,從而更好的學習數學。可是由于老師對導入重要性的認識不足,我發現當下好多老師在教學中要么根本忽略導入這個環節,要么導入簡單、形式,有過程沒作用,對于課堂教學沒有多大用處,發揮不了其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作用,導致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3.實現小學數學優質課堂的教學策略
3.1給學生傳授學習方式,提高其學習效率。
學習方法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很重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保證學生學習的有效性,老師首先就要教學生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探究性學習不但是素質教育強調的重點,更是激發學生自學、體驗學習、發現問題的主要手段,是培養學生不斷深入學習,獲得知識,升華知識的主要途徑。比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這一內容時,老師指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既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概念,同時學生通過操作培養學生獨立思想、探索的能力,使學生發現學習數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加主動、自覺,從而快速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3.2讓學生學會適當的接受學習,提高數學成績。
探究性學習對學生學習數學來說固然是有效的方法,也對學生的學習非常有利。但是我們知道數學和語文學習不同,它的結構特性,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學習過程中,即使怎么努力也有解不開的難題以及不理解的知識點,這就需要老師用及時、恰當講解來點撥,打開學生的思路。比如,學“四舍五入”、“年、月、日”等的一些規定,有些知識點學生沒有生活經驗和更多學科的知識積累,理解不了。通過老師的講解,學生就會恍然大悟,達到理解,從而保證教與學的實效性。
3.3學以致用,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小學數學老師,在素質教育目標的要求下,我們一定要本著提高學生能力這一宗旨,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用到生活實踐當中,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實現教學的效性。比如,老師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在放學后跟家長去超市去購物,讓學生在超市貨架上認識標價,在父母購物付款是學習找零和認識人民幣的面值和使用方法等等。這樣的實踐活動,貼合生活,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增加學習的有效性。
3.4合理的設置教學情境,保證教學效率。
小學生的年齡關系,要想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提高教學效果,就要結合學生心理,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知識基礎,進行教學情境的營造。比如,運用合適的導入方法,激發出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上課下都能更加主動積極的學習數學,積累數學知識。當然老師也可以把數學與學生生活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與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發現數學與我們生活無處不在的密切聯系。小學生年齡比較小,他們的注意力也很難集中,老師要與家長多溝通,讓家長和老師一起督促和指導學生來預習相關的知識,或者復習相關的知識,這樣就能為接下來更好的學習打基礎。作為新時代的小學數學老師,應該本著素質教育的理念,在教學中全面考慮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生一起營造恰當的教學情境,重視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的培養,全方位地提高小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比如,在講圖形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用木棒來拼三角形,然后問學生:“3個木棒可以拼出來一個三角形,那么兩個、三個三角形各需要幾根木棒呢?”然后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和動手。如此,不但可以讓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且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學習能力,實現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
4.結束語
總之,優質的課堂教學,就是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和學生學習的需要而實現的教學要求與目標。主要是指老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過程的優化與升級,是主體與客體之間進行有效的轉換,促進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的構建,再加上老師通過各種教學手段為學生創造和諧快樂的學習環境,使抽象的數學課堂更加有趣和生動,學生能夠更加快樂、輕松的學習,更加有效掌握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呂開妹.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與反思[J].中國校外教育.2017(02)
[2]郅庭瑾.為思維而教[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54.
[3]陳飛燕.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現狀分析與思考[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0(2):111.
[4]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55.
[5]沈宣旺.談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提問[J].吉林教育,2008(3-4):87- 88.
[6]李培芳.從能力走向素養——小學數學推理能力培養的意義、問題及對策[J].福建教育,2016(6):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