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均梅
◆摘 要:數學作業是數學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是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結合多年教學實踐,針對低年級孩子年齡小、好動好玩的特點,探索出低年級數學作業布置的幾項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數學作業是數學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是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傳統的作業常常是題海戰術,使學生變為完成作業的“機器人”。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有意注意還不完善,把內容枯燥、形式單調的作業當成一項負擔,導致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創造性受到壓抑。我們該如何設計作業,讓作業成為學生學習、游戲、創造的樂園,達到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呢?本文結合我多年的教學實踐,針對低年級孩子年齡小、好動好玩的特點,探索出了低年級數學作業布置的幾項策略。
一、讓學生“說一說”
低年級學生的手指發育還不健全,如果強迫學生多寫書面作業,非但不利于兒童身體的健康發展,而且會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畏懼。可是低年級學生雖然不太會寫,卻很愿意說。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低年級學生是非常渴望與人交流的,六七歲也是語言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基于這一認識,我讓孩子回家多“說一說”。
如學完“七巧板”后,我讓學生用一副或多副七巧板,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拼出自己喜歡的圖案,并讓學生口述“我用了xx塊xx形和xx塊xx形拼成了xx圖案”之類的話對家長進行描。這樣,既體會了圖形之間的關系,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又如學完“20以內數的認識”后,我設計了“和爸媽比一比,誰是小老師?”這項作業,讓學生利用10根鉛筆口述編題,并會解答和說理。在與家長的交流反饋中,孩子們對此項作業熱情高漲,他們的思維力和表現力令家長吃驚,孩子的精彩口述如下。
(1)10可以分成1和9,2和8,3和7……
(2)10根鉛筆是10個一,捆在一起是1個十,10是最小的兩位數。
(3)10根鉛筆拿走1根還剩9根,它比最大的一位數多1。
這樣的操作,不僅讓學生鞏固了新知,又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有效地促使了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
二、讓學生“玩一玩”
好玩是兒童的天性。傳統觀念常把學與玩分開,認為學就是學,玩就是玩。學好了,才能玩,學不好,就不能玩。長此以往,學生把學習當做一種任務,做家庭作業只是完成任務,根本不投入情感,更談不上用所學的數學知識積極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為了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我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如學習“正方形、長方形的初步認識”之前,可以先讓每個學生動手搭四邊形。看到五顏六色的小棒,學生就很開心,從自己搭的圖形中選出正方形和長方形,總結出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征,如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等。
又如在學習“角的認識”之后,可以利用直尺、三角尺畫任意大小的角,還可以用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對所形成的圖形可動手指一指它們的頂點及兩條邊,進一步體會出從頂點出發、兩條邊所夾的部分就是角。還可以讓學生動手用兩根小棒制作活動角,并發現角的大小與小棒的長短沒有關系,角的大小與兩根小棒張開的程度有關系,兩根小棒張開越大,角就越大。
通過這樣的作業,學生會發現作業有時竟是一種娛樂,學習數學真好玩,也真輕松。
三、讓學生“用一用”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倡的一個重要理念,這說明掌握數學知識并不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使數學真正為學生的生活服務,從而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意義與價值。
如在學習完《統計的初步知識》后,我布置學生利用課余的時間,統計這學期班上的小朋友做好事的次數,學生的眼睛可亮了,孫同學昨天教我關于巧算的知識了,李同學昨天教我寫整字了,王同學幫我打掃衛生了,等等,好人好事,學生列列在目,仿佛就發生在此時。學生在做這個作業的時候,不僅復習了統計的知識,還從心底受到了教育,覺得應該多做好事,做個活雷鋒。
又如學生已經認識了人民幣,在學習完乘法知識后,我讓學生和家長在一起做買鉛筆、作業本、橡皮的游戲,而且標上價錢,鉛筆5角一支,本子1元一本、橡皮8角一塊,這些都是學習用品,學生每天都要用到,有時候還要自己去買,做這樣的游戲,既用到數學知識,也增加了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感情。
這樣的“用一用”,學生發現數學不僅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還能發現生活中的美。
四、讓學生“問一問”
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欲,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么學習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層和形式上。為了培養學生提問的意識和能力,我不僅在課堂中關注學生提問的訓練,而且把提問延伸到課外。
如在學習完巧算后,計算28+39=( ),讓學生和家長比賽,比誰巧算的方法多,并互相提問為什么可以采用此算法?學生總結的方法如下:
(1)可以把第一個加數28變成30,為了最后的和不變化,第二個加數就減去2,變成37。
(2)可以先把第二個加數39變成40,那第一個加數得減去1變成27。
(3)可以先把28變成20,那39就要加上8,變成47。
(4)可以先把39變成30,那28就要加上9,變成37。
一題多解,在追問為什么的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培養。
又如在學習完5個3加3個3等于8個3后,我設計了比較開放的題目( )×6+( )×6=( )×6,學生想出來的答案很多,同時讓學生追問為什么可以填這些答案?這樣的答案又有什么規律?
這樣的“問一問”,注重學生的創造性,激發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清代教育家顏元說過:“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重視課堂上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習行之功”,我們要用新課程理念來引領教育教學,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一切從學生出發,將科學、有趣的作業貫穿于每一天,變“枯燥”的作業為“生動有趣”,讓低年級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使他們愛上做作業。
參考文獻
[1]史寧中.數學基本思想18講.
[2]張奠宙.數學教育概論.
[3]吳正憲.答小學數學教學50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