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先倫 張曉東
◆摘 要:實踐工程技術體系是新工科的重要組成部分。論文分析了傳統工科實踐工程技術體系的局限性,根據新時期下建構主義學習模型,建立了新工科實踐工程技術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提出了對應的實踐工程技術體系。實踐證明通過這種體系培養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工程技術素質的養成。
◆關鍵詞:教學模式;建構主義;實踐工程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工科教育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工科采用固化模式進行實踐工程技術教學,上世紀末,建構主義融入到中國大學工科教學改革中,促使工科專業教學呈現一系列典型特征。實踐工程技術體系是新工科專業培養基本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工科職業技能背景的重要環節。這篇文章根據傳統工科實踐工程技術體系的局限性出發,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重新構建新時期新工科實踐工程技術體系。
一、傳統工科實踐工程技術體系分析
傳統工科培養模式對新工科人才培養出現嚴重的不平衡,其具體表現在。
1.課程體系僅關注專業本身特性。一般而言,傳統工科體系把注意力集中在工科本身所限制的實驗、實踐技術環節上,忽視了社會人文因素對工科實踐技術體系的作用,忽視了工科的社會功能。
2.實踐技術內容狹窄固定。課程的內容重視專業框架,證實專業基本原理和推理,內容具有確定性、標準性和理性格式化。
3.教學模式以時間片區為主體。根據學時數,對實踐內容進行分割,規定學生在指定時間按照規定步驟完成實踐任務。
4.課程教學不注重學生的前期概念。傳統教學沒有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先驗技術基礎,不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獨立思維。
5.成績評價方式單一。傳統考試流程是讓學生在規定時間里完成選定的任務,通過報告書對實踐工程技術進行描述。
二、建構主義實踐工程技術學習模型
把建構主義思想融入到新工科體系中,國內很多高校已經在進行非常有意義的嘗試,但他們針對的是具體專門學科,沒有建立一般新工科建構主義實踐工程技術體系框架,本文試圖完成這方面的工作。
建構主義新工科實踐工程技術學習模型如圖1所示。主要包括以下六個環節。
1.組建工程技術教學團隊,團隊成員需要理解新工科的基礎理論和較強的實驗工程技術能力。
2.凝練實踐工程技術的核心任務和項目,完善項目任務相關情境。項目任務的情境需要在專業廣度和深度之間達到平衡,提供平臺和資源數據庫。
3.教學團隊對學習者進行分組,讓學習小組進入項目任務的問題情境,理解明確項目任務,引發學習小組對技術技能的認知沖突。
4.在教學團隊支持引導下,學生小組獨立思考,查詢資料,通過自身的高效思維提出解決項目任務的方案策略并能進行擴展。
5.學生具體實施項目任務解決,并提出結果報告書。學生需要運用各種情境資源,采用多種方式在原來的技術基礎上與新技術雙向有序作用,通過同化和順應完成新技術的遷移。
6.反思評價。在項目任務解決過程中,任務的解決不可能一次就能夠完全完成,需要不斷反思,在學習實踐過程中延伸,技能持續轉移到學生中。
三、建構主義新工科實踐體系構建原則
新工科實踐工程技術體系構建應該遵照以下基本原則。
1.充分接軌當前新工科行業需求。大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學生必須走進社會,因此體系需要充分反映新工科行業的經濟特性、行業需求、市場特征和區域特點,涵蓋行業格局和工藝發展狀態,體現產業鏈,映射行業政策、驅動因素、風險、市場等。
2.映射電子信息專業基礎。工科學科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沉淀,整體框架體系完備,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獲得廣泛應用。
3.充分體現工科新技術新流程。新工科新產業逐漸成為各個國家構建戰略制高點和競爭新優勢,實踐體系必須能夠充分體現新技術新流程。
4.充分培養學生創新獨立精神。創新性和獨立性需要貫穿在整個實踐過程中,獲得工程技術能力和科學信念。
5.充分關注學生先驗性和發展性。學生實踐技能的養成是對學生前期的實踐技能、技術流程的自我重組,必須關注學生的實踐歷史過程和發展基礎。
四、新工科建構主義實踐體系構建及實施
新工科實踐體系如圖2所示。根據圖2所示,有四個層次,評價系統、體系平臺、體系實施、反思系統,注重以下特征:提升實踐技術和工程應用類環節的比重;創新實驗室管理,打通課程間實驗室連接,強化專業實驗室的融合升級,開放專業實驗室;加強校企合作,與國內IT行業知名企業共同建設實踐基地;建立高水平教授、高級工程師專家資源庫,培養實踐工程技術骨干成員;設置學生專項資金,支持具有突出實踐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優秀學生,帶動學生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
在新時期,新工科工程技術人才培養中,必須重新確定符合新工科實踐工程技術訓練的評價標準,建立全方位的評價系統,努力建設新工科實踐工程技術平臺,遴選教學團隊,創新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培養模式,促進工程技術才培養落地,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陳犖,吳燁,熊偉等.信息類專業課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探索[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7,39(1):74-78.
[2]馮岡平,趙志鵬,林澤燕.建構主義的嵌入式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16,1:13-15.
[3]汪正彬.國內建構主義研究內容及特點綜述[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7,30(2):123-126.
[4]孫文君,姚玉兵,王俠.建構主義理論及其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啟示,2015,12:86-87.
[5]陳平.建構主義理論及本土行動[J].江蘇教育:教育管理,2011,9:22-24.
基金項目:重慶市高教學會研究項目(編號:CQGJ17100B)、重慶三峽學院高教所項目(編號:GJ201805)和重慶三峽學院研究生處項目“區域高校電子科學與技術研究生新工科課程體系建構研究”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