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華
【摘要】創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敢提問、會提問、善提問,使問題意識在學生思維中形成良性循環系統。
【關鍵詞】語文教學 問題意識 敢提問 會提問 善提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149-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現代教學論研究也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其中,特別強調問題意識的形成和培養。所謂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識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促使學生具有強烈的“推陳出新”的意識,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的大腦處于“問題”狀態時,他的思維也處于靈動、緊張、流動的狀態之中,促使其強烈的“推陳出新”意識,有敏銳的洞察力,能看到別人所沒有看到的,想到別人所沒有想到的。有時通過某一現象的啟發,引起頓悟,產生靈感。因此,問題意識的培養,是開發大腦潛能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創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一、創設情境,使學生敢提問
學習中質疑是學生閱讀過程中的一種心理需要,學生會特別關注自己或同伴提出的問題,討論時格外投入。學生處于輕松的心境,思維活躍,才能點燃求知的欲望。平等、民主、輕松的課堂氣氛有利于學生發問,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強親和力。因此,教師要創設情境,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形成較強的參與意識,從而促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即使有些問題的提出與教師、教材,甚至于常規思維相悖,教師也要尊重學生,不輕易否定,更要包容學生,保護他們探究的積極性,鼓勵異議。如:教學《凡卡》時,學生提出:“老板和老板娘對凡卡那樣不好,凡卡為什么不趁他們去做禮拜時,偷偷回爺爺那里去?”“他沒有鞋,老板不是做鞋的嗎?可以偷一雙穿著跑。”……正如著名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話》中說的“好問的兒童發出的天真的、沒有經人教導過的發言,常常可以使得一個肯用思想的人去用一番思想。”這些問題在老師看來可能很幼稚,但證實了學生認真讀書,能充分發揮想象,所以我沒有給予否定,而是鼓勵、表揚這個學生,說他比以前進步了,能夠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只要解決了學生精神束縛和心理負擔,他們在上課時就自然會積極思考、舉手發言,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二、教給方法,讓學生會提問
1.引導學生在課前預習中質疑。
良好的預習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葉圣陶指出:“一篇精讀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這是一個憑借,要用來養成學生閱讀書籍的好習慣,就自然非教他們預習不可。”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在預習中質疑呢?學生人手一本“預習本”,預習作業包括:開聲及默讀課文3遍、學習生字詞并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的意思、提出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問題,教師要求學生把自己遇到的不懂的地方或有疑問的地方記錄下來,也可以根據文本設計2個課堂提問,并自己作答。當然,教師的“預習”也要跟上。教師除了常規備課內容外,還要“備”學生的預習作業,特別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一開始由于學生水平不高,提出的問題沒有什么價值,有的甚至與課文內容風馬牛不相及,但我沒有急于求成,而是注意引導,保護他們的質疑積極性。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基本在認真預習的基礎上能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這時,教師又要跟進,通過學生提出的問題,提取學生有共性、有價值的問題,特別是發現那些被教師忽略而在文本學習中又起到重要作用的問題。教師要把這些問題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導”,讓學生適時提問、回答。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讓學生品嘗到“這是我提出的問題”的喜悅,從而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
2.引導學生在課后質疑。
記得有位教育家說過,真正的課堂是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新的問題離開課堂。閱讀一篇好文章,往往就是一個不斷建構新認識的過程,提出的問題解決之后又會有新的問題產生。因此,一堂課結束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總結全課時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離開課堂,點燃學生更強烈的求知欲望。比如教學《珍珠鳥》一課,即將結束時,教師進行了課文內容與表達方法的總結,然后問:“對于這篇課文,大家還有什么問題嗎?”一石激起千層浪!沒想到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既然作者這樣信賴珍珠鳥,喜愛珍珠鳥,為什么不把這對珍珠鳥放歸大自然,給它們自由呢?”“課文說‘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不全對。文中只是小珍珠鳥信賴他,老珍珠鳥呢?如果把老珍珠鳥放出來,它也能信賴作者嗎?”……
3.鼓勵學生異議。
我們要鼓勵學生敢于挑戰,提出異議,展開思想的翅膀,在學習中時刻閃現智慧的火花。比如學習《落花生》后,許多學生都說要做一個像花生一樣的人。這時我便引導:“有沒有誰的想法和別人不一樣?”有些學生敢想敢問:“難道做人就非做像花生一樣的人不可嗎?”“為什么不能做像蘋果、石榴那樣的人?”“能不能做既像蘋果、石榴,又像花生的人?”這樣日積月累,學生就從敢提問題逐漸變得會提問題了。
4.引導學生“無中生有”地發現問題。
有些課文的文字淺顯易懂,部分學生就以為自己什么都懂了,沒有什么要問的東西。這時,老師就要引導學生“無中生有”地發現問題,讓學生在“無疑處”設疑,多想想:“為什么要這樣寫?”“能不能不這樣寫?”或不用這個詞行嗎?“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等等,讓學生在看似明白的地方,發現耐人尋味的問題。
三、溝通聯系,使學生善提問。
當學生明確了提問的方向,通過正確遷移,已具備一定的提問能力。這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溝通問題之間的聯系,借助實例,引導學生思考哪些問題提的好,好在哪里,哪些問題不著邊際,幫助他們回顧、分析、總結提問題的思考過程,從而讓學生明確提問的關鍵是要抓住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比如,教學《最后一頭戰象》時,教師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提出自己感興趣或者不理解的問題。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村長為什么要在嘎羧腿上綁四塊黑布、脖子上系一條白色的圍巾呢?”“嘎羧離開寨子前為什么要披掛象鞍?它為什么不去祖宗留下的象冢,而去了百象冢?”“課文中的‘我和波農丁原來跟在大象后面想要干什么,后來為什么沒干了?”“嘎羧離開寨子前,為什么要親礁石?”……教師把問題羅列出來后,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梳理歸類。學生經過思考,把問題分成了三類:一類是文中有答案的,如:“村長為什么要在嘎羧腿上綁四塊黑布、脖子上系一條白色的圍巾呢?”一類是學生自己感興趣的,如:“文中的‘我和波農丁原來跟在大象后面想要干什么,后來為什么沒干了?”還有一類是牽涉到文章的重點、難點的問題,如:“嘎羧離開寨子前為什么要披掛象鞍?它為什么不去祖宗留下的象冢,而去了百象冢?”“嘎羧離開寨子前,為什么要親礁石?”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分析后,學生就能明確有的問題可以自己去查資源解決,比如第一類的;有的問題需要在課堂上認真學習去解決,比如第三類……這樣,使學生經歷由感性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再滲透到實際學習中去的過程,使問題意識在學生思維中形成良性循環系統,不斷得到深化,養成自覺而持久的問題思考習慣。這樣,學生觀察問題的目光將會變得敏銳,捕捉問題信息的能力也會增強。
陳獻章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善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做“問”的主人。讓學生自己質疑,自己解疑,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對于培養新一代有膽識,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吳聰娣.小學高段閱讀教學中“問題導學”對策[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