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珠
【摘要】高效課堂是教師追求的目標,情境教育在數學課堂的深入,定會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到更多有價值的數學知識,最終達到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目標。
【關鍵詞】情境教育 資源構建體系 生活情境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166-01
我有幸參加中國教育學會“情境教育”研修與推廣培訓活動。近距離聆聽了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情境教育的創始人李吉林老師所做的專題報告。李吉林老師從中國古代經典文論“意境說”中概括出了“真、美、情、思”四大特點,發現其正是兒童發展所需,她將這一發現創造性地用于當代小學教育中構建了情境教育的基本理論模式。這是人本精神與科學的完美結合;是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
回來后我在課堂大膽進行了數學課堂情境創設的嘗試,我發現大多孩子在學習中有了較大的轉變:主人翁意識明顯增強,他們有了自主探究,質疑與思考的意識,課堂氣氛活躍了,課堂效率也有了明顯的提高。下面我將淺談情境教育滲透數學課堂的策略與方法。
一、挖掘數學資源,構建知識體系
將書本上的靜態的結論性的數學知識演變為兒童的自我經驗相聯系的動態探究過程定會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數學知識是抽象枯燥的,但是我們的現實生活確實豐富多彩的。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觀察物體,我認為教師無論做怎樣精美的課件一遍遍給學生展示,都可能沒有放開手讓他們動手操作得到的知識更直觀。于是,在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后,我提供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利用四個小正方體擺出從正面只能看到三個正方形的立體圖形,為了避免所擺圖形重復我要求孩子們用平面圖畫出你擺出的圖形的樣子。當我宣布比賽開始時,所有的孩子都踴躍進入到了擺,畫的狀態中。在我巡視過程中,我聽到的是“我擺了四種”,“我擺了七種”……“老師我已經擺出了十八種”、“二十種”的興奮,激動的聲音,這時我有意選擇中下學生將有創意的擺放作品進行展示,看到的是他們開心自信的笑容。緊接著我將正方體小木塊加到五個讓他們接著擺放、觀察并畫圖時,有孩子竟然擺出了32種,46名學生中有三名學生動作較慢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10種以上,我驚嘆于孩子的潛能原來如此之大。
二、營造與現實生活有內在聯系的問題情境
學習購物時,可以模擬超市情境,讓孩子們帶上自己的玩具,學具、生活用品等標注價格,將這些物品分類擺放。選學生扮演導購員,售貨員等角色。讓學生通過購物的場景模擬活動,培養學生正確計算、合理使用人民幣的良好習慣,并培養他們物品整理與歸類的能力。課后讓學生幫助家長在超市或菜市場買菜,鍛煉他們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三、在不可能中獲得有價值的數學知識
在教學《和的奇偶性》時,我首先給學生一組數據,讓他們進行奇數,偶數的分類。然后創設一個不合理的規則:“請從下列奇數中任選兩個求和,如果誰求出的和為奇數,那么他就有了抽大獎的機會。”孩子們躍躍欲試,最終唉聲嘆氣:“老師找不到!”我再改變規則:“兩個偶數相加,如果和為奇數,就有抽獎的機會。”孩子們再探究還是無果。我提示:請選擇你喜歡的兩個奇數或兩個偶數再試試,只有一個孩子舉手了:“老師,19+17+1=37”。其他學生:“你加的是三個數。”這時一學生喊:“老師,你坑我們,這個規則不合理,根本就沒有答案。”“就是,無論選擇怎樣的兩個奇數或偶數和都不可能是奇數。”趁熱打鐵我趕緊提問:“在不斷的研究中你們發現了什么?”孩子們紛紛舉手,爭先恐后的回答,奇數+奇數=奇數 偶數+偶數=偶數 師:“怎樣改就合理了?”答“奇數+偶數=奇數。”課堂延伸,請討論如果有多個奇數相加,怎么判斷和的奇偶性,在多個加數中既有奇數,又有偶數如何判斷和?孩子的思維火花被激發,各抒己見,各有道理,有答數奇數的總數,根據總數的奇偶來判斷,有答我一二一二數奇數的個數,如果是一和就是奇數,如果是二和就是偶數……這就是孩子的智慧。課后作業中讓我真切感受到這節課的成功。
四、讓數學在游戲中快樂起來
數學游戲可以幫助小學生提供寬松的活動空間。它不僅能夠吸引學生,而且集趣味性與知識性為一體。因此在游戲中滲透數學文化,就會感受到數學的無窮魅力。如在教學《可能性》時,分組進行游戲活動,在裝有不同色球的盒子里,由不同的小組學生摸取次數相同的球,然后做詳細的記錄比較,學生通過親力親為的游戲探究活動,輕松有趣的掌握了一定,可能、不可能產生的情況,并且根據記錄的數據明確的理解了可能性的大小。
參考文獻:
[1]李吉林的兒童情境學習叢書——《兒童情境學習范式建構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