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韶鵬
【摘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無論問題是什么,通常都可以想出創(chuàng)意的方式,或者利用手邊既有資源來解決。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啟發(fā)學生提出新穎的想法并大膽闡釋。“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質疑是許多科學理論的創(chuàng)立基礎,語文的學習也是一樣的,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是我們追求的境界。
【關鍵詞】語文教學 創(chuàng)新思維 “前理解”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198-02
所謂創(chuàng)造力,就是開放思考,進而發(fā)展出新的概念和做法,愿意接受和嘗試不同的事物。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學語文大綱中也明確指出:“中學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美國斯坦福大學有這樣一堂課,問題:如果你手上只有五美元的種子基金和兩小時的時間,你要如何賺錢?
要求:老師告訴小組成員們,大家可以盡情花時間做周詳?shù)囊?guī)劃,不過一旦打開信封,拿出鈔票,就必須在兩小時內設法賺到錢,越多越好。完成作業(yè)的時間是從星期三的下午到星期日,到了星期日晚上每組都必須寄給老師一組PPT描述他們如何完成任務。然后到了下周一下午,每一組都有三分鐘的時間,向全班報告他們的做法。
學生們很認真地看待這個挑戰(zhàn),并且找了多種可能性,盡可能的為這五塊錢創(chuàng)造更高的價值。最終獲勝的小組的學生認為他們最寶貴的資產(chǎn)是星期一在課堂上發(fā)表口頭報告的三分鐘時間,他們把這三分鐘賣給一家想到班上招募人才的公司,他們?yōu)槟羌夜局谱髁巳昼姷膹V告,利用口頭報告的時間播放這支廣告。他們領悟到,一直把焦點放在錢上面,反而局限了對問題的思考。他們發(fā)揮觀察力,各展所長,大膽地去釋放創(chuàng)意,一起找問題,最后獲勝并賺到了600美元。
語文教學我們也不妨試著跳出既有框架來看問題,引領啟發(fā)學生提出新穎的想法并大膽闡釋。
比如在學習《雨巷》時,讓學生自主預習,提出問題,教師在這種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首先了解學生對作品的初步認識、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在pad互動答疑區(qū)進行課前預習交流,辨別出學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差異,由此對收集上來的學生的疑惑進行歸納:
1.為什么要用“丁香”來形容這個姑娘?
2.“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是真實存在的嗎?
3.題目為什么要叫《雨巷》?“雨巷”在實際社會中代表什么?
然后用這樣的問題串,引導學生以小組解疑質疑的方式,分別從意象及其作用、詩歌的題目以及創(chuàng)設的意境的作用、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主題、詩歌的結構和用詞等四個角度,探討詩歌,在討論中生成結論。教師跳出知識學習中傳授者的身份框架,以一個研討者的身份,通過傾聽學生,通過關注學生的即時表現(xiàn)、學生的觀點,引領學生完成學習和鞏固提升。
學生自主預習,自主質疑,必然會出現(xiàn)一些奇怪的問題,應以正確的態(tài)度加以正確的引導。比如在學習魯迅名篇《祝福》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了理解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是哪些人逼死了祥林嫂?學生很容易找到文中提到的一些人,如魯四老爺、衛(wèi)老婆子、柳媽、婆婆等人。進一步分析這些人是如何將祥林嫂逼上絕路的?得出結論:祥林嫂勤勞能干,只想本分的做個“奴隸“,但依然不被容忍不被接受。進而領悟人物悲劇的根源。最后引導學生思考:這樣的人性的摧殘和我們的人本思想的不同在哪里?將課堂引入到對于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深入的思考中。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教任何功課,最終的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比如《赤壁賦》的學習,預習反饋中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客有吹洞簫者……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怎么就能看出作者情感發(fā)生了變化呢?于是我在這堂課上就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從學生熟知的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切入,讓學生聽鄧麗君的《明月幾時有》,說說為什么有人聽到會潸然淚下?面對這一問題,學生自然的展開討論:一些同學說是曲調低緩動人,一些學生說是歌詞打動人心。思維比較活躍的已經(jīng)注意到了課文中與討論話題相近的第二段內容,于是引導學生從剛才大家所指的幾個方面著手討論解讀。在一番討論辯解之后,最后從音樂方面和文字方面進行概括,文章中作者情感經(jīng)歷了怎樣的起伏變化及其依據(jù)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課堂氣氛活躍,課堂效果大大提高。
“學成于思,思起于疑。”質疑是求異思維的具體運用,沒有求異就沒有創(chuàng)新。教師要給自己新的明確的定位,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設計適度的問題,尊重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語言而未能”的時候,教師要適度的點撥,鼓勵大膽質疑,才能真正對語文學習進行創(chuàng)新性引領。
參考文獻:
[1]傅麗紅.提高中學英語課堂聽力教學效果之行動研究[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