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摘要】針對西藏班學生鋼琴基礎較弱、但熱愛歌唱的特點,以重點培養其兒歌即興伴奏能力以適應當地幼教工作為目標,從課程結構比例調整、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的創新、參考教材的選取、考試評價方式的調整等五個方面改進了現有的教學方法,形成了一套系統有效的西藏班鋼琴課堂的建構策略。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證明了該課堂建構策略具備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西藏生 學前教育 鋼琴應用能力 有效課堂 實用性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221-02
一、研究背景
我校從2010年開始按照國家政策接收西藏班學生并開始開設鋼琴課。平均每年接納學生人數為50-90人左右,每屆開設一至兩個班級。鋼琴課按班分成單雙號進行分組教學制。而鋼琴即興伴奏的學習更是在1995年才開始在西藏大學正式成為一門課程,可見西藏地區鋼琴學習的滯后性。
由于地域、文化、生活、社會環境的差異性,使得西藏班學生在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生活習慣上和普通內地學生是有顯著差異的,所以針對他們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的有效性、實用性也是一直在調整與平衡當中,成為了我們一直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內容。
二、西藏班學生音樂學習背景調查分析
研究此課題之前,針對我校在校西藏班學生,筆者對17級和18級共三個班120名西藏班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初步調查(調查的方式采取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
1.小學至初中是否開設過音樂課?
2.學校是否有專門的音樂教室和專業設備(電子琴或鋼琴)?
3.是否學習過簡譜或五線譜?
4.學習是否舉行過舞蹈、樂器、唱歌類等藝術活動?
5.對音樂課的喜愛程度。
6.是否學習過電子琴或鋼琴?
調查結果如下:
從調查中本人也了解到他們的小學至初中音樂教師隊伍和素養是比較匱乏的,缺少音樂專業知識學習,音樂課僅限于教唱歌曲,而且都是唱歌詞,沒有唱過簡譜。學校對音樂課也不夠重視,視其為邊緣學科,與升學沒關系,導致投入不足、硬件嚴重缺乏。幾乎所有學生沒有接受過鋼琴學習,對鋼琴既陌生又好奇。
三、針對現狀的改進方法
以往的鋼琴教學,我們一直停留在側重于傳統的五線譜彈奏教學,過于簡單粗放、枯燥。如何保持鋼琴課堂的趣味性,同時還要使所學知識具有實踐性、實用性,能讓他們回到西藏后還能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如何讓鋼琴課堂變得真正有效,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研究和實踐:
1.課程結構比例的調整
以往的鋼琴教學主要圍繞五線譜的正規彈奏學習而進行,跟普通內地班學生的進度是同步的,內容也是全部按照書本的正譜彈奏。這樣的進度和內容的實用性都跟西藏生的接受能力以及以后工作的實際應用能力不太相符。考慮到西藏生回到家鄉后幼兒園的實際環境,和兒童的文化背景、接收能力,簡單兒歌的伴奏比彈幾首高難度的正譜鋼琴曲更有意義和實操性。所以在課程結構上,從以往的3個學期鋼琴正譜彈奏學習+2學期的鋼琴即興伴奏學習+1個月實習(每年五月回藏),調整為現在的2個學期鋼琴正譜彈奏學習+3學期的兒歌即興伴奏學習+1個月實習(每年五月回藏)。五線譜與簡譜的學習比例從以往的3:2調整為現在的2:3。重點放在兒歌簡譜即興伴奏,增強鋼琴的應用能力培養。
2.教學內容的改變
以往的教學內容都是從校本教材中選取的,每學期學習四首鋼琴曲,按照難易程度分為A、B兩個等級,每個等級兩首。教學內容中涉及到各種鋼琴基本技能的學習(例如,斷奏、連音、跳音、音程、和弦、八度等技巧訓練,和復調歌曲),三年的學習都以這些技能技巧為主,第二學年度學習幾個大調的兒歌即興伴奏(包括C大調、G大調、F大調)。每個大調練習的曲子就一首,時間很短促,學生基本都是“照本宣科”,按照教師的編配法去照彈,而沒有加入自己的創作能力,體現不出即興伴奏能力。這樣的學習效果只能是讓學生在即興伴奏上有個淺顯的初步概念,并不能培養到學生的即興伴奏應用能力,可以說對以后的幼教工作并沒有太多的實際作用。
2.1理論聯系實際
根據西藏生的興趣特點和文化背景,他們平時熱愛唱民歌,當地的音樂設備大部分只有電子琴,所以在現在側重兒歌即興伴奏的基礎上,教學內容可以從學生喜愛的民歌(例如《康定情歌》、《思鄉曲》等)開始探索音樂中音符時值、節奏的理論知識,加大民歌在教學內容中的比例,加大簡譜歌曲的比例,這樣講解起來能在枯燥的樂理知識和熟悉的民歌之間輕松架起一座橋梁,學生容易理解也比較感興趣。
2.2結合當地幼兒園教學條件
考慮到西藏城區、牧民區當地幼兒園的實際教學環境和條件,大部分學校只有電子琴,所以所有兒歌、民歌的彈奏范圍要符合電子琴的61鍵,以便于日后在工作中能實際操作。
3.教學方法的創新
如何能夠保持課堂中學生興趣的持續性,是筆者一直思考的問題。剛開始接觸鋼琴的西藏生都對鋼琴課有著強烈的陌生感和好奇心,比較聽話,也比較好學。但往往這種熱情只能保持半個月到一個月,很快就會被枯燥的練習和抽象的樂理知識擊敗他們所有的興趣。在實踐中,筆者覺得下列教學方法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
3.1 從民歌中學習節奏
單獨講解全音符、二分音符等節奏問題,學生是非常難以真正掌握和運用的,而且會覺得很枯燥,容易遺忘。但如果結合了他們在聲樂課中所熟悉的民歌或自己感興趣的流行歌曲,學生馬上就能理解音符的時值和節奏型了。例如,采用李叔同的《送別》:
每小節的結束音為兩拍的二分音符,每一大句的結束音是四拍的全音符。這樣講解后再運用到課本的練習曲當中去,學生的學習效果馬上就會有很好的反饋。例如,藏族民歌《我的家鄉日喀則》中:
每句開始的兩拍都是采用規整的八分音符,整齊劃分,學生馬上就能領悟到半拍的音符與兩拍、四拍的音符區別在哪,再運用到練習曲中,他們很快就會打拍。
3.2伴奏方式簡單多元化
西藏班學生由于學習基礎的差異性,導致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接受力相對來說是比較弱的,即興伴奏課雖然難但是靈活度高,所以我們要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學會這種能力上。也許他們不會掌握完全分解、琶音等伴奏方式,甚至連旋律中的節奏都不能一一彈準確,但是他們的創造力是無限的。在教學中,面對復雜一點的兒歌或民歌時, 左手的伴奏織體可以建議他們直接彈單音或低音;不會選級數時可以讓他們直接選用小節中時值最長的那個音;右手旋律較復雜時,直接用左手或雙手彈和聲中的柱式和弦等等簡單化的方法。讓他們知道伴奏是有趣的靈活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自己的判斷和審美去完成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作品。
3.3彈唱結合,形式多樣化
西藏地區人民本身熱愛歌唱,而且聲音嘹亮、寬廣,他們無時不刻不在用歌聲表達自己情緒。所以學生在彈琴時也時常會把簡譜掛在嘴邊邊唱邊彈,這是學習即興伴奏最好不過的方法。抓住學生們的這個特點,本人在邊彈邊唱的基礎上拓展了其它各種彈唱的形式。比如,一人彈多人唱、一人彈伴奏織體全班齊唱、兩人合奏(一人彈伴奏部分一人彈旋律,訓練聽力和協作能力)、一人彈眾人打節奏,這樣把一首曲子變成多種合作方式來完成,除了能達到鞏固的效果還能一直保持學生的興趣和熱情。
3.4漢語藏語相結合
藏語是學生的母語,他們平時的交流基本都是用母語,有的學生不太明白老師的講解,其他同學也會用藏語幫助他們去理解,所以選用一些藏語歌曲作為即興伴奏,用藏語來邊彈邊唱這是值得老師鼓勵的。也會讓學生感悟到回到自己的家鄉后,在以后的工作中,面對著幼兒園的小朋友,也許他們還不會講普通話的時候,可以用藏語兒歌進行教學,這樣在校的學習就有意義了。
4.參考教材
不局限于校本教材,多參考西藏本土教材,這樣更能與當地教育水平相適宜,比如筆者參考了《實用鋼琴即興伴奏編配法》(高天康 編著)、《即興伴奏實用教程》(泰爾 編著),采用了其中一些民族調式的歌曲進行教學。
5.考試評價方式的調整
以往的考試我們把每學期所學的四首樂曲或練習曲按照難易程度設定為A、B兩個等級,每個等級兩首曲目,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在考前先選好等級,考試時臨時在所選等級中進行抽簽,抽到的曲目則為考試時要彈的曲目。這樣的考試學生是有充分的時間去準備的?,F在的考試除了第一學期打基礎,繼續保持這樣的考試方式外,其它每學期的考試都是提前一天臨時抽簽,考試范圍為本學期所學的知識點,但曲目不是平時所教的曲子,而是沒有接觸過的全新的簡易兒歌。這樣很容易就能考察到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評價方式也不局限于作品的完成質量,而看重的是學生是否有運用到即興伴奏的方法,是否會進行實際操作即可。
四、結語
本課題首先對我校在校西藏班學生進行了音樂學習背景的調查分析,在此基礎上,針對西藏班學生的特點,以重點培養其鋼琴伴奏能力為目標,從五個方面(主要包括:課程結構比例調整、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的創新、參考教材的選取、考試評價方式的調整等)改進了現有的教學方法,既保持了鋼琴課堂的趣味性,還使所學知識具有實用性,能讓西藏班學生畢業后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從而最終形成了一套系統的西藏班鋼琴課堂的有效建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