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麟霄 侯明希 王恩通
摘? 要?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的民族之魂,其精神引領、價值引導作用日益凸顯。數字媒體交互技術的飛速發展,通過三維建模、地理信息系統等應用,充分實現傳統文化的“可視化”,更能身臨其境的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文章在數字媒體交互技術的背景下,從傳播自身和受眾的角度分析優秀傳統文化“可視化”的必要性和意義,提出三維數字可視化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等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可視化”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 優秀傳統文化;“可視化”;傳播;數字媒體交互技術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3-0032-03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人民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實踐的精神產物,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涵養。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盵1]站在新時代的歷史節點上,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已然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要環節和重要任務。
然而文化作為抽象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以及傳統的信息呈現和傳播方式,不能很好的將傳統文化中抽象的人文內涵和精神價值以一種直觀的方式傳達給受眾,為其自身的傳播與傳承帶來困難。因此急需推陳出新,采用符合現代人獲取知識的方式和內容進行傳統文化的呈現與傳播。數字媒體交互技術的可視化傳播方式逐漸被時代所推崇。
1? 傳統文化“可視化”傳播的必要性
“可視化是將數據、信息、知識等原始數據轉換為圖形表現形式, 并通過視覺信息傳遞給用戶,是將虛擬形象具體化的過程,也是使信息、知識增值的重組過程?!盵2]在傳統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充分利用現代數字媒體技術,將文字轉化為圖像、網頁、虛擬環境等交互性較強的傳播載體,不僅可以使受眾切身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還能在精神層面和行為引導層面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順應社會發展潮流的同時,不失文化本身的獨特,并能為大眾提供更高的審美享受。在一定意義上拓展了可視化設計的服務空間。
1.1? 從文化傳播本身來說
文化本身具有抽象性、復雜性的特點。中國傳統文化在數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從未中斷,世代相傳,已經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從內容層面來說,傳統文化包括詩詞歌賦、文學建筑、節日服飾等;從時空層面來講,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持續五千年,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從地域層面來看,我國地大物博,各地區不同民族有著各自不同特色的文化內涵。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世界各國的文化思想和價值體系闖入我國的文化體系,深刻地影響著國民的精神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傳統文化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慢慢減弱,這與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不相符合?;趥鹘y文化本身的特點和社會發展的背景,傳統文化迫切需要創新傳播方式,借助新技術將抽象的文化理念具象化,擴大影響力,進一步強化對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作用。
1.2? 從受眾來說
由于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信息變得更加碎片化,人們更傾向于接受綜合聲、影、畫等技術的信息產品。而傳統文化在過去的傳統傳播過程中,大都以文字為主,通過書籍、報紙等為載體,然而這類文字的知識性和專業性都比較強,容易使受眾產生疲憊感,久之容易使受眾失去對傳統文化的接受興趣。另外還有一些傳統文化比較抽象,如古代的詩詞歌賦,這一類的傳統文化,對受眾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通過具象的場景展示,一部分受眾便無法準確解讀其中的文化內涵。
并且隨著終身教育、終身學習時代的到來,受眾越來越注重自身的文化修養,渴望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他們不再滿足說教式的灌輸和表面的潛在內容,反而更加追求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尤其是像歷史古跡、建筑服飾等文化產品,受眾不僅想身處現場,更希望挖掘這些文化載體背后的故事和知識。
因此,從受眾需求角度來看,傳統文化需要盡快的與新興的數字媒體交互技術結合,采用當代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也增強了娛樂性和趣味性。將技術優勢轉化為文化優勢,提升傳統文化的公信力和受眾的關注度。
2? 傳統文化“可視化”傳播的意義
2.1? 降低文化體驗成本
2003年,故宮文化資產數字化應用研究所推出第一部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宮殿》,通過手機,觀眾可以全方位觀賞太和殿[3]。這種傳播方式利用VR虛擬現實技術,360度全景的展示使受眾在家里就可以很直觀的感受紫禁城的恢弘氣勢。為想要了解紫禁城的受眾節省了文化體驗的成本。
隨著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的發展,大量的場景都可以通過配套的設備給受眾以身臨其境之感,越來越多的文化場所也開始借助這些新技術吸引受眾。這在給我國文化產業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助推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
2.2? 增強文化傳播的交互性
傳統文化傳播方式較為單一枯燥,屬于灌輸式、單向性傳播。受眾與文化之間的“互動”較少。而傳統文化“可視化”的傳播觀念,則利用數字技術等,充分發揮受眾的意識能動性,調動受眾的思維能力。如針對古詩詞文化,可將這些古詩詞所描繪出的場景或者故事,通過軟件進行搭建和模擬,將其中孕育的意境通過音樂和畫面的結合烘托出來,并可以設計受眾互動的操作一起參與為詩詞歌賦作畫的環節。受眾作為一個虛擬體驗者,可以在此場景中穿梭觀看,一步一景中感受這首詩或者詞所包含的感情,加深自己對詩詞的理解,同時還可以真正參與到視覺的轉化創作中。這種方式不僅使抽象的文化轉化為可看、可聽、可感、可做的內容。并且更加強調了人對文化的主觀理解和感受。充分發揮人的主體作用,增強了與文化之間的“互動”性。
2.3? 有利于民眾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文化自信有過多次論述:“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4]??梢妶猿治幕孕拧⑽幕杂X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必要舉措。
“文化可視化”的傳播方法將傳統文化中的場景通過數字技術再現。運用這些新技術、新手段可以很好的包裝和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以更加科技化的方式傳遞出去。受眾在全面了解文化內涵的同時,也可以體驗到新技術所帶來的樂趣。這無疑與傳統的文化體驗方式不同,會大大增加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親切度和積極探索傳統文化的好奇心理。從而促使人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2.4? 展現文化遺產的同時實現對其更有效地保護
在我國近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它們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載體和具象形式。隨著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其虛實結合、實時交互與三維沉浸的特點,給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傳播增添了更多可能[5]。2017年5月,《“看見”圓明園》數字體驗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開展。該展覽借助圓明園數字復原成果,并通過實體搭建與AR、VR等多種虛擬體驗相結合,使觀眾在展廳中便可以看到“過去”的歷史場景,獲得身臨其境之感。
3? 傳統文化“可視化”傳播的幾種實現途徑
3.1? 通過三維數字可視化技術實現文物“可視化”
我國在幽幽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不計其數的文物,它們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也是傳統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將文物通過3dsmax等三維建模手段建立三維實物或模型數據庫,從而更加科學地、高精度地、永久性地保存文物。同時通過計算機網絡來整合文物資源,并在大范圍內利用虛擬技術,更加全面、生動、逼真地展示文物,從而使文物脫離地域限制,實現資源共享,真正成為全人類可以“擁有”的文化遺產[6]。
3.2? 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實現名勝古跡“可視化”
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國家之一,名勝古跡眾多。隨著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IM)、虛擬現實、3D互聯網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深入,人們不但可以利用計算機去處理圖形、圖象、視頻、聲音、動畫等,而且能將三維實體、三維環境等以虛擬現實的形式表現出來,產生交互式的三維動畫、動態仿真[7]。
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構建虛擬的文化旅游館。通過超現或模擬實景,構建一個虛擬的三維立體旅游環境,用戶通過簡單的操作,就可以在虛擬的環境中領略美麗風景[8],形象生動,細膩流暢。虛擬旅游打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可以將不可移動的名勝古跡在網絡上呈現,實現移動化。
3.3? 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實現詩詞歌賦等文學形式的“可視化”
詩詞歌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濃墨重彩的一部分。從先秦時期的《詩經》,再到唐詩宋詞,中國的詩詞歌賦幾乎涵蓋了各方各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技術是一種將真實世界信息和虛擬世界信息“無縫”集成的新技術[9],可以使受眾達到超越現實的感官體驗。通過AR技術,可以使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中描繪的場景得以再現。受眾通過頭盔或者手機等移動設備便可以深入到作者所構想的場景中,感悟作者創作時的心情和想法,充分發揮受眾作為學習者的主體作用。
4? 存在的問題和發展前景
上述所說的幾種方式,交互性強,是數字媒體新技術的代表。但在目前,這些新技術的應用依然面臨著較為嚴峻的問題。從資金層面來看,這些體驗方式需要開發者投入較多的資金,成本很高。從受眾的角度來說,雖然當代年輕人對創新性的技術感興趣,但是由于專業性較強,這些高新技術暫時還沒有完全深入到群眾中去。因此,前期市場的開發也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從開發和管理人員的層面來說,新技術的出現和使用需要人才的支持。如AR、MR等方面,當前我國存在著很大的人才缺口。另外在應用這些技術的過程中,普通的管理人員也難以勝任,需要更多專業知識強的新型管理人才。
盡管存在著問題,但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規律說明了它的廣闊前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開幕會上作的報告中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我國七大戰略之一。在經濟形態快速更新的環境下,未來的文化產業勢必會更加注重創新,同時融合多種新興技術,實現科學化發展。而利用數字媒體交互技術,將抽象的文化理念和內涵具象表達出來,也會逐步的普及和推廣。
5? 結束語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國人精神價值的凝聚,是治國理政、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區別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內涵標志。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媒體的時代已經到來,數字媒體交互技術的應用也日趨成熟。站在新征程的起點上,運用數字媒體交互技術實現傳統文化的“可視化”,是傳統文化傳播發展的創新途徑。也必將提升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從而實現文化強國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何弦.文化自信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培育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1-65.
[2]張青榮,張琦.徐福文化的可視化保護與傳播探析——徐福東渡傳說研究(一)[J].大眾文藝,2017(21):249-250.
[3]連曉芳.從看不見、摸不著到可視化、情景化[N].中國文化報,2017.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135.
[5]王藝.實時交互對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應用技術研究[J].電腦迷,2018(10):222.
[6]蘇東出.從可視虛擬書店到虛擬圖書館——談虛擬現實技術在數字圖書館的應用[J].現代情報,2009(7):98-101.
[7]王真慧,張佳.導游技能培訓課程“仿真+現場”整合型教學探討[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2(5):38-40.
[8]李俊樓,馬衛.我國旅游業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策略分析[J].電子商務,2013(9):28-30.
[9]趙宇.《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AR出版實踐[J].編輯學報,2019(1):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