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上采取創新教學,用“自學—探究—應用—評價—測評”的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團結、互助、快樂的課堂氛圍,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能力,讓學生由“要我學習”變為“我要學習”。
關鍵詞:興趣;鼓勵;創新的教學模式
自任教以來,我逐漸了解到學生在學習數學中存在的問題:有的學生是剛學數學時就不夠重視,導致基礎較差;有的學生雖然功夫下了不少,但方法不當,最終成效甚微;有的學生是貪玩,比較懶散,時間觀念不強,導致成績不理想;有的學生遇到困難、挫折就失去信心,棄而不學;有的學生不能適應老師的教學方法,故不專心聽講,甚至排斥老師……
我發現無論是哪一種原因,歸根究底都是他們對數學缺乏興趣,所以想要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關鍵在于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那如何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我在這方面做了許多的嘗試。最后,我總結出了“自學—探究—應用—評價—測評”的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 自學
首先,我要讓學生學會自學,自學不是讓學生隨心所欲地學,而是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依據教材或者學案等資料進行獨立學習。教師可以從這幾個方面給予指導:(一)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學習內容。(二)可以提供簡要思路,讓學生完成知識導圖,形成邏輯體系。(三)可以指導學生查閱、使用工具等。
比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時,以解方程為例,在講去分母的作用的時候,我提出兩個問題:(1)解題時怎樣把分母去掉?根據是什么?(2)方程為什么兩邊都乘以12,兩邊乘以24、36、48…,可不可以?為什么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這樣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自學更加深入、仔細。
二、 探究
在自學的基礎上,小組內進行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的成果,其他小組展示完畢后進行質疑,最后老師根據學生的討論交流結果精講點撥。在這個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課堂學習活動。小組內實行“捆綁式”評價,小組間引入競爭機制,并納入班級常規的優秀學習小組評價體系,與學生學期綜合評價掛鉤,這樣各個層次的學生可以互相促進,解決教師全面輔導學生精力不足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而且在學生做任務的同時,我還設立了一個“溝通信息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當組長舉綠牌,表示完成學習任務;舉黃牌,表示正在進行;舉紅牌,表示求救。這種溝通方式既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又能避免不懂學生舉手的尷尬。
三、 應用
數學的首要功能之一就是應用,應用是思維中最積極活躍的過程,它不僅是對知識的復習與鞏固的過程,也是知識的創新和運用過程。在這里,通過自學、探究,學生對新知識都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我們的新知識會運用在哪些方面呢?
如圖:是一塊長方形的草地,長為21米,寬為15米在草地上有一條寬為1米的小道,長方形的草地上除小道外長滿青草。求長草部分的面積為多少?
像這道題:將右邊的白色部分向左平移1 m就能與左邊的白色部分組成一個新的矩形,要求長草部分的面積就一目了然了。
四、 評價
我們的課馬上就要接近尾聲,那我們就一起來談談我們的收獲吧。在評價這一環節,不僅要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對互相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人文精神的評價。比如:我會先讓學生各抒己見“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或許學生會說這節課我很開心,或者我學會了怎么樣講解題目給同桌聽等,甚至可以說,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還需要改良以便我們下節課更好學習,都是一些很有益的收獲,希望在評價的過程中是無拘無束的,這樣,在更能增加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五、 測評
經過自學、探究、應用,評價后,接下來我們進行當堂檢測,堂外(時間允許,也可以在堂內)糾正。堂內通過檢測診斷學生知識點是否過關,最終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這里我們有“互批糾錯本”。當堂測評后,小組間相互批改,互相輔導,并利用糾錯本進行錯題統計跟蹤,教師對互批情況進行評價,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除此之外,我們可以組織數學課外興趣小組,介紹中外數學家的故事,出數學墻報,上數學興趣課,開設專題講座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擴大知識面,發展數學的學習興趣。
總而言之,我們作為老師,應當多采用創新教學,讓創新之花在課堂中綻放,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技能,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才能富教于學,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高向斌.課堂教學交流初論[J].教學與管理,2005(28).
[2]張根昌,趙書超.交往教學理論初探[J].邢臺學院學報,2005(3).
[3]高向斌.例談數學游戲的教學[J].教學與管理,2003(2).
作者簡介:
劉燕霞,廣東省河源市,河源市源城區埔前鎮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