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整本書閱讀”概念,最早是由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提出的,隨后很多學者都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國教育部門在2001年推出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了指出了“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的重要性,并在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中進行了重申。同時,為了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中更好地推廣“整本書閱讀”,增加了“名著導讀”等環節。但是,由于不同內容、不同性質的書籍在實施整本書閱讀時,其特點、學生閱讀學情以及教學任務都有所不同,這也導致教師在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阻礙了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的全面、有效開展。本文將以《紅星照耀中國》為例,探討初中階段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措施,希望為初中整本書閱讀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紅星照耀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
隨著我國新課改活動的不斷深入,在初中階段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式引起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在新課標中指出:我國七年級至九年級學段的學生,需要具備自主制定閱讀計劃的能力,能夠利用業余時間廣泛閱讀不同類型的讀物,且每學年至少閱讀兩部至三部國內外名著。由此可見,閱讀已經成了初中語文學習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通過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有利于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導他們對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增強他們認識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更好地滿足知識信息時代對于初中語文教學的要求。一部優秀的作品,能夠讓學生學習到多元化的知識,并且通過著作體會特定時代背景下多種多樣的社會現象,培養他們認識世界的思維,提升個人思考能力,這些都是“單篇短章”學習無法達到的效果。在本論文中,將探討初中階段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意義,并以統編語文教材《紅星照耀中國》閱讀指導為例,提供“紀實作品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案例,為初中階段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指導工作提供借鑒。
在開展《紅星照耀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之初,我先給學生一個月的時間,利用課余時間對全書進行自行閱讀,并在一個月后調查他們的閱讀情況。結果表明,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對這本書沒有興趣,只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才去閱讀,且閱讀效果不佳。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這本書中的內容,與學生當前的生活環境有很大差距,他們不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很多內容看不太懂;二是這本書是紀實性質的,大部分內容都是敘述,不能滿足初中階段學生的獵奇心理。針對這些情況,我在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引導他們進行重讀。
一、 采取跳讀法,抓住閱讀重點
在調查中可以得知,部分學生在遇到看不懂的內容時,會被卡住,無法繼續閱讀下去,從而產生厭讀心理。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采取“點式跳讀”的方法,在他們遇到看不懂的內容時,可以跳過去,繼續閱讀相對理解的內容,讓他們能夠把整本書通讀完。同時,針對學生的興趣,布置一些比較有意思的閱讀任務,激發起他們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效果。
首先,根據學生比較感興趣的革命領袖人物童年、少年故事等內容為切入點,確定他們比較有興趣的章節,并針對其中的內容設計問題。比如,在該書中講述了有關“周恩來”的內容,這部分內容的故事性比較強。在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我先讓學生閱讀這部分內容,并且設計學生比較有興趣的問題:周恩來家境很好,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他曾經卻被抓入獄,這是為什么呢?帶著這樣的問題進行閱讀,學生會產生一種探究心理,對作品進行詳細地閱讀,并給出自己的答案。在設置問題時,不要太過于艱深,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閱讀能力,及閱讀時間,每天的閱讀量能夠保持4、5頁左右即可。對于這樣的要求,大多數學生都認為很容易,不會為他們造成負擔,因此很愿意完成,并在閱讀完成后,互相交流閱讀體會。
其次,在學生對本書閱讀有了一定興趣后,再將閱讀任務進行推進。比如,在閱讀毛澤東青少年的章節時,由于內容較多,可以設置具有關聯性的問題,對這些內容進行鏈接,并允許學生進行分“點”跳讀。在毛澤東少年時,私塾先生對其進行了體罰,他是怎樣應對的?是什么讓毛澤東下定決心走出韶山沖,接觸更廣闊的世界的?在這個階段,可以適當增加學生的日閱讀量,由原來的4頁、5頁,增加到十幾頁,甚至20頁。雖然增加了學生的閱讀內容,但是由于巧妙的問題鏈設計,可以增加閱讀的趣味性,大多數學生仍然可以很好地完成閱讀任務,并提出自己的見解。
當這本書的閱讀進度過半后,部分學生除了完成教師布置的閱讀任務以外,開始主動閱讀自己感興趣的其他內容,從規定閱讀模式逐漸過渡到自主閱讀模式。這說明,“點式跳讀”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思考能力是很有效的。但是,這種模式只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而采取的措施,并沒有真正達到“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還要進一步考慮采取怎樣的方法,通過以點帶面、有效跟進,了解、掌握學生的實際閱讀情況。
二、 以點帶面,進行廣泛閱讀
(一) 組建小組,共同閱讀
采取點式跳讀模式半個月以后,可以引導學生選擇作品中感興趣的人物,通過自由組建小組的方式,對其生平事跡進行搜集、整理,并利用海報、PPT等方法在課堂上進行宣講。
通過組建合作小組,可以激發起自身閱讀能力不足的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性。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宣講內容,自行設計問題,并通過有獎競答的方式,帶動更多學生對該書進行精讀。
(二) 學寫采訪提綱,進行深讀
教材中的“新聞專題”單元,涉及人物采訪的內容,對于初中生來說,擬寫采訪提綱存在一定的困難。而《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是作者對一系列的人物進行采訪后形成的。因此,在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部分閱讀能力及語文素養較好的學生,在閱讀本書的基礎上,整理出“事實概要”,對書中自己感興趣人物的內容進行分析,并以此為依據探討作者在采訪過程中,曾經提出過哪些問題,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習采訪提綱的擬寫。這樣,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掌握基本的采訪提綱特點,并且更有興趣對作品內容進行深入閱讀。此外,還可以結合課程中的“人物傳記”單元所提出的寫作任務,讓學生在采訪提綱擬寫活動的基礎上,對書中所涉及的主要領袖人物情況進行梳理,并寫出人物小傳。這樣的方式,可以推動整本書閱讀活動的進一步開展,通過由點及面,逐漸過渡到深讀階段。
(三) 由面擴大到整體
在完成《紅星照耀中國》閱讀后,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充分地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學生會提出“建立蘇維埃政權的目的是救國,為什么蔣介石會排斥合作?”、“作者為什么要尋找‘紅色的中國?”“在當時,紅軍戰士的信念從何而來,為什么會那樣堅定?”等。學生能夠提出這些問題,可以表明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是在看故事,而是對內容進行了思考。這也是“由面而體”的具體體現,通過閱讀讓學生形成自己的思想方式,并對閱讀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體會讀書的樂趣,領悟讀書的意義。
三、 結語
總的來說,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情感、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重要時期。語文教師作為學生重要的精神導師,在實施語文教學時,不僅要向學生教授課程中涉及的語文知識,還要通過整本書閱讀教學指導,引領他們進入廣闊的文化空間,通過科學、有效的閱讀指導,激發起學生廣泛、自主閱讀的興趣,拓寬他們的視野,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發展的能力,為他們將來融入社會,充分實現自我價值,為國家和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解桂芬.讓讀書走進人生,讓人生飄逸書香——淺談小學生整本書閱讀指導[J].課外語文,2016(7).
[2]吳潔.妙施“鏡”略喚醒閱讀——例談第三學段整本書的閱讀指導策略[J].課外語文,2016(19).
[3]胡圓.讀整本書的指導策略研究——以初一學生為例[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6.
[4]陳烜祥.中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6.
[5]吳佳英.近年來魯迅作品的課堂解讀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
曹靜,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市相城區東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