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鳴衛 許旗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6-003-02
摘 要 進入新時代,文化自信是文化理念也是指導思想,并當仁不讓地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引領之一。本文從四個角度論述了文化自信是我國輕工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從六個方面闡明輕工行業應當如何堅定文化自信,進一步夯實輕工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更好地推動輕工業事業繁榮發展,為我國從輕工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跨越貢獻更新更大的力量。
關鍵詞 新時代 輕工業 文化自信 思想工作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國家和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踐行,是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講話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都分別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也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進入新時代,文化自信既是文化理念又是重要的指導思想,文化自信當仁不讓地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引領之一。我們必須堅定文化自信,進一步夯實輕工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更好地推動輕工業事業繁榮發展。
一、文化自信是輕工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
多年來,企業文化建設一直是我國輕工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文化深深地扎根于輕工行業經營管理實踐中,幫助職工逐步加強對企業價值觀的認同,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從而為更好開展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寬闊的空間。經過歷史積累和沉淀,文化自信已然成為輕工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
(一)文化自信因輕工業在我國經濟地位的提高而形成
建國初期,我國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封鎖壓制,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以舉國農業生產創造的有限的國民經濟去支撐工業起步與緩慢發展,沒有足夠的資金發展大規模的輕工業。70年代中期,我國逐步調整重工業與輕工業的比重,加大輕工業的發展力度;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國家制定和實施了優先發展輕工業的戰略部署,改革開放前期,輕工業產值與重工業產值基本接近;至今,我國輕工業在全國工業的地位今非昔比。企業規模與實力都有明顯的提高,在國際環境競爭力不斷增強下,我國在輕工產品生產和消費上明顯高于他國。
伴隨地位的提升,政府與人民群眾對輕工行業的需求與日俱增,輕工行業職工對企業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不斷增強,企業形象逐步提升,企業文化建設不斷得到加強,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因世界和國家輕工業的發展趨勢而更加突出
“十三五”時期,國際經濟深度調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消費升級市場潛力巨大,為輕工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2016年7月1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編制發布了《輕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工信部規〔2016〕241號),指導我國在十三五期間輕工業創新發展,推動“輕工大國”向“輕工強國”轉變。在此形勢下,需要輕工行業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發展理念,發揮我國傳統歷史文化優勢,研發推廣中國文化元素突出、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產品,重點使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品質更加優良、個性化需求得到更高的滿足;同時,產業集群區品牌加快培育、加大文化推廣、提升創意設計等公共服務建設,做好非遺、節慶、民俗、民族等文化特色產品推廣;在品牌培育過程中,以“創品牌”樹立中國制造良好形象,強化企業品牌發展和競爭意識,建立完善品牌培育管理體系提升核心競爭力,通過品牌建設實現價值鏈升級。以上這些,無一不充分突現出文化自信對新時代輕工行業的重要性。
(三)文化自信是輕工業精神輕工業文化的沉淀和升華
多年來,企業文化在輕工企業發揮了充分的作用,想要求其對社會經濟效益和企業品牌價值的提升起到了更大助推作用,還必須繼續加強企業文化的建設。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以“一個沒有創新的企業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企業”為座右銘,致力于技術創新,短短幾年就完成了從一個技術跟隨者到世界領先者的華麗轉身,引領世界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廣州輕工工貿集團有限公司秉承“打造健康輕工”的企業精神,堅持節能環保、日用化工、健康食品、商貿文體四大主業齊頭并進,產品名牌薈萃,積累起“廣貨”美譽。青島啤酒集團深得齊魯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浸淫,圍繞著啤酒文化的特色,形成了誠信、和諧、開放、創新的核心價值觀和“激情成就夢想”的品牌主張,贏得了市場和消費者的青睞。
由此可見,伴隨我國輕工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企業文化也得到不斷發展、不斷積累、不斷沉淀、不斷升華,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文化自信,并扎根于職工的頭腦,外化于指導職工的行動,奠定了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堅實基礎,成為激勵職工為企業發展拼搏奮斗、奉獻力量的精神支柱。
二、堅定文化自信,加強企業黨的建設,進一步夯實輕工行業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
時至今日,我國輕工業以“讓人民生活更美好”為宗旨,以消費升級為導向,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推動輕工業持續增效和質量提升。2018年輕工業經濟增長維持高位,運行質量明顯提升,內外市場正值繁榮,創新升級效果顯著,龍頭企業快速躍升,為國民經濟增長發揮作用,以及為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我們更加需要堅定文化自信,加強企業黨的建設,發揮黨組織在企業發展建設中核心作用和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夯實輕工行業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推動輕工業在新時代展現新氣象,創出新作為。
(一)堅定不移地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文化自信的根本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堅定文化自信,首先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行動指南教育人,引導輕工行業職工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彰顯出黨的文化立場和文化追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支撐。
(二)發揚黨領導人創造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我國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以及改革開放以來,逐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就要發揚光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把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體制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緊密結合,貫穿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全過程,通過開展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把先進文化轉化成先進的生產力、先進的經營理念和手段、先進的管理體制機制,推動企業躋身行業先進前列。
(三)不忘初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堅定文化自信的核心內涵
社會主義核價值觀包括了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具有引領作用,能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堅定文化自信,就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強調不忘初心,強調輕工行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擔當的責任,提醒企業既要注重經濟效益,又要體現社會效益,更好地構筑起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輕工事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
(四)牢記使命,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激勵職工
“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從本質上講,“工匠精神”是指職業精神,基本體現在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上,是從業者在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的表現。在“十三五”規劃時期,“工匠精神”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企業文化中的核心文化,“工匠精神”中蘊涵的巨大力量,要在整個企業文化建設中融會貫通并發揚光大,使其在企業發展中能夠滋養員工精神和推動企業文化發展得到有效驗證,我國屬于輕工制造大國,也正趨向于輕工制造強國,但輕工行業仍然面臨一些問題,比如,發展不平衡。我們要在輕工行業中努力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時代新風,引導職工立足本職,愛崗敬業,凝心聚力,進一步煥發勞動熱情,釋放創造潛能,培養成為適應輕工業創新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早日實現輕工強國夢做出最大貢獻。
(五)砥礪前進,充分建立和發揚優秀品牌文化,提升企業形象
一個企業的品牌是企業文化不斷增值的重要標志,是將文化變為先進生產力的有效成果。企業品牌的樹立非一日之功,因為品牌不是個體存在,而是一個企業綜合實力和水平的整體體現。品牌文化就是賦予品牌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并進行廣為傳播,獲得認同,品牌文化發展到最高境界才能形成品牌,才能體現出企業深層次的價值。2017年國務院把每年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目的是要大力宣傳自主品牌的知名度,講好中國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和認知度。為此建設優秀的品牌文化,塑造更多更強的中國品牌,是輕工行業企業肩負的時代重任。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將輕工業的品牌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系統部分,把企業文化滲透到品牌建設整個過程中,賦予品牌強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擴張能力,把品牌的美譽度和知名度進行充分延伸,進一步提高品牌的號召力和競爭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下,輕工企業已經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的重要時期,輕工人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加強企業黨的建設,全力夯實新形勢下輕工行業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全面深入推進先進文化建設,加強品牌塑造,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發展,為實現輕工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跨越貢獻更新更大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文化部等部門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通知,國辦發〔2017〕25號.
[2]輕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工信部規〔2016〕241號.
[3]關于在輕工行業開展“大國工匠”推薦學習活動的通知,中輕聯辦[2017]287號.
[4]蔡啟壁.新中國建國以來工業化發展歷史進程及現狀[EB/OL].中國工業新聞網,2018-03-20.
[5]何燁.三品戰略成效初顯、高質量發展正在路上—2017年輕工行業經濟運行情況,光明日報,2018-3-06.
[6]黃進.堅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N].新華日報,201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