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敬飛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農業”正創造著農業產業鏈條的新模式。但在構建“互聯網+現代農業”的過程中也面臨諸多困境,如農業用戶上網比例低,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我國電子商務信用體系不完善、法律法規制度不健全、農產品本身的問題、網絡硬件設施不足,配套服務不完善、農業電子商務發展不均衡,缺乏專業人才等,針對諸多問題,筆者提出積極利用國家的富民政策、創建農村電子商務模式、建立第三方交易市場等措施來加快農業發展轉型升級,打破農村電商發展瓶頸與障礙,促進農業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現代農業;困境;解決措施
隨著全球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互聯網運用日益廣泛,互聯網與新興技術有效結合對推動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具有很好的引導作用。2015年7月1日,國務院出臺《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確定“互聯網+”背景下現代農業等11個重點發展領域,給現代農業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一、“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概況
(一)“互聯網+現代農業”的涵義
“互聯網+農業”指的是運用互聯網技術從計劃、生產、銷售、服務、金融各環節改造、優化、升級傳統農業產業鏈,重構產業結構,提高生產效率,把傳統農業落后的生產方式發展成為新型高效的生產方式?!盎ヂ摼W+農業”中的“+”,并非兩者直接的拼湊組合,而是基于互聯網平臺和通信技術,傳統農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包括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資金的優化調度等,
“互聯網+農業”模式歸納起來主要有3種:一是在生產領域的智慧農業模式,運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農業的精確生產,使得勞動力、生產資料、土地資源等各種要素在時間、空間上精確分配,以獲取最大化的收益;二是在流通領域的互聯網深入營銷電商模式,深刻改變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模式;三是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的產業鏈模式,互聯網為重塑農業產業鏈提供技術支持和平臺,依靠互聯網平臺,農業生產經營者不僅可以分享、獲取各種生產技術和市場信息,并且可以得到法律、融資等相關服務,改變相對落后狀態,提高競爭力。
(二)“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概況
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概念正深刻改變傳統農業,使農業生產更加標準化,管理不斷規范,流通日益快捷。近年來,我國“互聯網+農業”發展迅速。以農村電子商務為例,2014年我國農產品網絡交易額超過1 000億元,占農產品銷售額的3%。當前我國涉農電子商務平臺數量超過3 000個,出現快速增長態勢。電子商務僅是“互聯網+”的一個方面,“互聯網+”在農業物聯網、農業信息服務等方面也取得了初步進展。“互聯網+農業”,不僅僅利用互聯網改造農業,而且需要改造互聯網應用模式以適應農業特征,在農業與互聯網的融合中尋求農業在互聯網中的商業邏輯,創新思維。
二、“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用戶上網比例低,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
據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調查,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中城鎮網民占比72.1%,農村網民占27.9%,規模達1.86億,較2014年底增加800萬人,城鎮地區與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分別為64.2%、30.1%,相差34.1個百分點。在各年齡段中,20-40歲年齡段中,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比農村地區高15-27個百分點,這部分人群互聯網普及的難度相對較低,將來可轉化的空間較大。并且雖然我國大陸的涉農網站已有6千多家,但這只占網站總數的10%左右,并且雖然上網用戶總數大,但受傳統農業思想的束縛,很多人對開展農業電商有所顧慮,農民和從事與農業相關職業的人所占比例仍然很小。
(二)我國電子商務信用體系不完善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市場機制尚處于完善階段,電子商務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遇到了挑戰,信任與信用體系的建立已經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信用的保障,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保障機制,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經營的風險,保證交易的安全性,促進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以淘寶為例,對于農產品以外的電商產品,如果買到假貨可以由淘寶先賠錢,但農產品淘寶很難解決信任問題,一種商品,有許多電在賣,消費者很難鑒別哪個是真的,哪個是高品質的。淘寶的評價體系在農產品的信任體系的建立還有待完善。
(三)法律法規制度不健全
電子商務的不健全主要體現在宏觀方面,政策法規不健全、標準不同不統一以及實踐的盲目性造成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沒有統一的戰略重點,指導思想和發展規劃。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許多政策與法規,但是總體來看,還是很不健全的,并且這些政策與法規來自于許多不同部門,部門之間,地區之間協調較為困難,導致政策的實施難以落實到實處。
(四)農產品本身的問題
由于農產品易受品種、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影響,無法像其他電商商品那樣標準化,導致以次充好的不良現象經常發生,帶給農產品交易雙方很大困擾;此外,在原料采購、冷鏈運輸、保鮮等環節上也較為困難,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存在成本高、資金周轉慢、回報率低、經營風險大等不利因素農產品本身的這些特點制約了農業電商的發展。在我國多數農業電子商務平臺所銷售的農產品主要以干貨為主,而新鮮生冷農產品大多“有市無貨”。
(五)網絡硬件設施不足,配套服務不完善
由于目前在我國農村地區網絡基礎設施落后,例如網速較慢,網絡不穩定,常常出現斷網、連不上網等問題,并且農業信息網絡的建設也不完善,對于農民來說網絡成本高,導致他們不能實現實時地從網上獲取信息;在企業銷售方面,許多企業雖然有自己的網站,但是公司缺乏專業的電商操作技術,缺乏配套服務類的第三方公司,造成網站在網上如同虛設,嚴重打擊了經營者的信心;物流配送成本高昂,冷凍鏈不完善,物流網絡覆蓋率不夠,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不在物流體系服務范圍內,造成了農村電子物流配送難得問題。
(六)農業電子商務發展不均衡,缺乏專業人才
目前我國正處于農業電子商務的初級階段,東部地區電子商務的發展以初具規模,而偏遠山區電子商務的發展較為落后,互聯網覆蓋面積狹小,導致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存在很大的困難。國內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的制約,掌握專業技術的網絡人才較少,嚴重影響著他們的思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要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文化、技術水平,加快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鼓勵農民嘗試農業電子商務,轉變傳統思想觀念,從而推動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
三、解決“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問題的新途徑
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電商面臨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關于農業電子商務各項政策的出臺,現在是發展農業電商的關鍵點。我們應該利用政策的支持,加快農業發展轉型升級,打破農村電商發展瓶頸與障礙,促進農業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
(一)積極利用國家的富民政策
2016年1月19日,農業部辦公廳印發《農業電子商務試點方案》,將在10?。▍^、市)開展農業電子商務試點,主要任務:在鮮活農產品方面,實行“基地+城市社區”直配模式、“批發市場+宅配”模式,構建鮮活農產品標準體系,加強鮮活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及監管體系;在農業生產資料電子商務方面,開展網上銷售平臺,構建電商服務體系;在休閑農村電商平臺方面,推動城市郊區休閑農業資源建設、開發,形成線上線下融合、城鄉互動發展的休閑農業產業鏈。致力于突破當前農村電商發展面臨的困境,推動農業電子商務健康發展。
(二)創新農村電子商務模式
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的農業電子商務主要以B2B、B2C模式等初級階段業務為主。在我國,農業電子商務按參與交易主體的不同主要可分為四種類型:政府部門的農業信息服務型網站(G2C),企業對企業的電子商務模式(B2B),企業對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模式(B2C),以及第三方交易模式。農業電子商務B2C模式一般以網絡銷售為主,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產品與服務,即指農產品加工和銷售企業通過網絡平臺將需求發送到商務信息網,指導農民生產。同時,農民可以通過商務信息網發布農產品信息,用來作為農產品加工和銷售企業制定生產計劃,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認為是C2B模式。順風優選是B2C電商模式之一,涉及食品和冷凍鏈環節,由開始建立自己的商業運作模式,到后來有自己的獨立的物流鏈,配合季節性直供模式,大大降低物流成本,減少風險,逐漸打造出一個快速物流的特色化平臺。農業電子商務B2B模式將農業生產企業、銷售企業、加工企業通過商務信息網聯系起來,及時有效地共享信息,降低成本,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由于農產品與其他商品有所不同,尤其是鮮活產品的物流問題,在線交易的成功率相對于其他商品來說成功率較低,方式主要有在線拍賣,網絡直銷,招投標等。
(三)建立第三方交易市場
第三方交易市場模式是建立在食物商品與服務之外的一種中介模式,將參與的企業與消費者的交易轉給第三方,交易主體運用網絡平臺進行商談、簽合同、交易支付、配送和售后,提高了透明度和公平性,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如阿里巴巴運用多維度平臺模式展開,有“全民挑食”、“舌尖上的中國”等。并且有兩種發售模式:在線發售;在線預售模式,并且配有強大的冷凍鏈。阿里在農業電商方面更多的是偏向營銷,京東農業電商在重電商的同時,通過上萬的農村城鎮網店,京東建立了雙向的物流和供應鏈體系。
在我國的三次產業中,農業發展最薄弱,基礎設施、生產方式、銷售方式最落后,依靠常規方法,農業很難趕上二、三產業的發展。“互聯網+”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各個領域和產業利用互聯網加快發展的機會均等。因此,在由互聯網引發的新一輪產業融合和調整中,不管是政府層面,還是具體的農企和農戶,都應該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主動運用互聯網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形成全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促使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生產效率、產品質量不斷提高,農民、農村面貌明顯改善,快速縮小農業與其他產業的差距,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