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名簡
摘 要:音樂教育屬于審美教育。在音樂課程納入中考后,卻容易出現有違初衷的現象,即把音樂課當做一門新的“主課”,從而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消解音樂的審美屬性。本文從審美心胸、審美能力、審美趣味三方面入手,對音樂課程納入中考后的教學方式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音樂課程;中考;審美
近年來,全國各地陸續推動音樂納入中考。一個新的問題隨之而來:音樂教育在中考的壓力下到底是強調應試還是審美?著名美學家席勒提出的“游戲說”強調的是審美,他說:“游戲沖動的對象用一個普通的概念來說明,可以叫做活的形象。這個概念指現象的一切審美性質,總之是指最廣義的美。”[1]
但是,在推動音樂納入中考的大環境下,更有可能出現強調應試的現象。教師、學生雙方都追求音樂知識的學習,從而忽略“審美體驗”。對于他們來說,最為關注的是如何取得高分,音樂不過是新加入考試的“主課”。最為顯著的就是在課堂上“死記硬背”那些要考的內容,走進“填鴨式教育”的死胡同,背離了“審美教育”的理念。面對這種現狀,筆者產生了幾點思考,希望有益于學生審美發展的培養。
一、培養審美心胸,追尋人生價值
魯迅先生非常強調審美的作用,他說:“故人群所當希冀要求者,不惟牛頓已也,亦希詩人如莎士比亞;不惟波義爾,亦希畫師如拉斐爾;既有康德,亦必有樂人如貝多芬;既有達爾文,亦必有文人如卡萊爾。凡此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因以見今日之文明者也。”[2]然而在應試的壓力下,音樂課可能并不能實現“致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的審美功效。教師、學生在課堂上更有可能僅僅關注“要考”的內容,而對“不考內容”則置之不理,過于功利。整個課程集中于唱歌、識譜、樂理知識等實踐方面的學習,過分地強調專業性,而忽視課程的審美性或是人文內涵。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沒有做到“教學做合一”。在課堂上,有的教師雖然也會在課程安排中設有導入、互動等教學環節,整個教學過程也使用了多媒體、響板、木魚等多種形式的教具,看似豐富了學生的體驗,但實際上仍然運用舊的教學方法,還是以“教”為核心,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課程的審美體驗。教師沒有真正地與學生形成良性的互動,很多需要學生展示的地方,都被教師一人包攬了。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展示的機會,整個教學過程自然是單調、缺乏活力的。雖然在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上,教師有一定意識,但并沒有真正給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機會,整堂課都在教師的計劃中,依然是教師一個人的舞臺。這樣的課堂只不過是換了“新瓶”的“舊酒”,實際上對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這種做法會使音樂課成為一門枯燥無味的課程,使學生一面對音樂就退避三舍,無法體會審美教育的樂趣,既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造成了學生的審美冷淡,背離了音樂課納入中考的初衷。在這種枯燥無味的學習中,還怎么培養學生“音樂感”的耳朵呢?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曾說:“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3]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以豐富有趣的課堂把較為枯燥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的教學囊括其中,最大化地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從作品中,感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如在鑒賞《命運交響曲》時,感受貝多芬“扼住命運咽喉”的自立自強,引起情感的共鳴。
而對于課堂外的學習,并不一定局限在興趣班。高雅藝術進校園的引入、校園藝術節的開展、學生社團的建設也是審美教育的一個環節,對學生的審美體驗,校園的文化建設,都有重要意義。
是以,無論在課堂內外,都要營造一個濃郁的藝術氛圍,從而優化學生的審美體驗,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激勵學生去追求高尚情操、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去追求一種更有意義和更有價值的人生,讓學生在今后的人生中自發地熱愛藝術、熱愛生活。
審美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去追求人性的完滿,也就是學會體驗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個有意味、有情趣的人生,對人生產生無限的愛戀、無限的喜悅,從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4]。
二、培養審美能力,開拓藝術視野
在音樂教學中,學生藝術視野的開拓至關重要。審美能力的培養不僅僅局限在藝術實踐,還需要拓展至一個人整體的文化修養。這種文化修養最直觀的表現于對其他學科的掌握。例如,蕭友梅先生在其深厚的哲學和教育學功底的支撐下,于音樂領域有了極大建樹。除了教學和組織、指揮管弦樂隊,他還創作了近百首歌曲,編寫了關于鋼琴、小提琴等方面的大量教材。無疑,學科間的相互綜合是拓展學生文化修養最基本的方式,也是《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對教學提出的要求。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學的學科綜合,包括音樂課程教學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詩歌、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不同藝術門類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5]這種學科綜合有利于軟化學科壁壘,避免學生形成知識點的片段化。當然,我們不能把“學科綜合”簡單的理解為各個學科的疊加,以致音樂課變成“四不像”,而應當把其理解為以音樂為本的各個學科間的“有機結合”。一堂成功的音樂課就是要教師用巧妙的構思和教學設計,引發學生的審美期待,通過連結不同學科之間的共同點,深化音樂內核,開闊學生的視野,從而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在把握教材時,教師要能突破知識點的束縛,勇于對其他學科進行綜合。
(一)與美術的綜合
美術是音樂的姊妹藝術,兩者的契合點很多。法國印象派音樂家德彪西認為:“音樂是由色彩和擁有時間的節奏形成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通感”這種心理現象使得音樂與姊妹藝術之間的綜合成為必要和可能。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畫面的色彩、線條感受音樂的情感和旋律的流動,形成視覺和聽覺上的互補,達到聲色俱全的效果,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相對其他學科而言,音樂與美術綜合起來也較為容易。例如,在欣賞德彪西的《月光》時,印象派的畫作就是最佳的注腳,便于學生感受樂曲泛音的色彩以及色彩間的變化,感受德彪西在描繪美麗月色時細膩的情感;在欣賞肖邦的《小狗圓舞曲》時,快速的節奏,靈動的旋律,是小狗歡快活潑的形象在音樂上的表現。這時候,不妨讓學生拿起畫筆,把自己腦海中的小狗描繪出來。
(二)與語文的綜合
“詩不一定都要求懂,詩的詞藻美和韻律美直接訴諸人的靈魂。”[6]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包含有與“辭情”相統一的“聲情”。如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這類文學作品,它們本身就帶有音韻美,即使人們不理解它們的內涵,也能在聲情中體會到美感,更何況“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聲情的幫助下,有利于學生對辭情的理解。反之亦然,人們在欣賞音樂時,也可以通過辭情的幫助,更好地理解較為抽象的音樂。當人們在聆聽《二泉映月》時,不妨結合語文課本,委婉深邃、跌宕起伏的琴聲與“泉”“月”在辭情的凝聚下交相輝映。在這泉邊,在這月下,阿炳飽嘗世態炎涼的孤獨心境在一首二胡曲中,肆意徜徉。
(三)與英語的綜合
在與英語進行綜合時,可以引入“音名”與“唱名”的學習。筆者曾在課堂的環節播放了一段動畫視頻,其中一個情節是主人公在聽到“mi”“la”“la”“fa”四個樂音時,聯想到了英文“shoot”(如圖一所示)。對于樂音怎么轉變成英文單詞,學生們非常感興趣,很有探究欲望,但嘗試了很多方法都不得其解。這時候筆者自然而然地切入了“音名”“唱名”的學習。通過解開這個謎題,學生把較難理解、較為枯燥的理論知識很好地吸收、掌握了。這時,有的學生能自發地對樂音進行排列組合,拼寫成近期學過的英語單詞,有的學生用之前學過的節奏對樂音進行簡單的配置,哼唱起自己編創的旋律。
三、培養審美趣味,傳承人文精神
音樂教育要把凝聚在社會里的人文價值,挖掘出來,傳遞給學生,具體地說,就是要關注中國傳統音樂。中國傳統音樂包含著“天人合一”的人文內涵,清微淡遠的審美追求,是世界音樂藝術寶庫中的奇珍。然而現實中,大多數學生卻更加關注美聲、鋼琴、小提琴等西方音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增加有關傳統音樂的內容,突出地方本土特色,如各地民歌、小調等,挖掘深植于音樂中的人文內涵。
而以昆曲、古琴為代表的非遺藝術,更是傳統音樂中的精粹。在教材中,學生能夠很明顯的感受到對非遺藝術的重視。以蘇少版小學四年級教材為例,在《甜甜的江南》這一單元,就包含有昆曲元素。教學不是簡單地介紹這種表演藝術,而是要在欣賞、實踐中感受小橋流水人家的人文魅力,品味傳統音樂文化的獨到之處,使學生形成全面、獨特、健康的審美趣味。
同時,在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傳承昆曲、古琴等非遺藝術為代表的傳統音樂的使命。教師可以嘗試講述傳統音樂的小故事,激發學生對傳統音樂的熱愛,通過觀賞名家演繹,感受其幽婉跌宕、清微淡遠的藝術風格,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趣味。以欣賞古琴曲《平沙落雁》為例,悠悠的琴聲描繪了一幅詩意的情景:長江之水,浩浩湯湯;秋色宜人,云天廣闊;群雁起舞,自在悠游。在這如詩如畫的意境中,學生能感受到古琴的琴聲與從容、怡然、適意的心聲產生共鳴。這種審美體驗會深深地印在學生的心中,使之自覺成為非遺藝術為代表的傳統音樂的繼承人,甚而成為傳統音樂文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的傳承人。
參考文獻:
[1][德]席勒..美育書簡[M].徐恒醇,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
[2]吳曉明,王德峰.魯迅文選[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
[3][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葉朗.美在意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6]季羨林.季羨林談讀書治學[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