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
摘 要:高校思政教育是培養(yǎng)大學生成才的基礎精神建設與思想正確的保障,當前高校思政教育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偏重于理論課的學習,而對于思政實踐教學的環(huán)節(jié)還有些薄弱。志愿者活動就是一項很好的思政教育實踐內容,與高校思政教育有很高的契合度,通過志愿者活動大學生能夠提高自身的思政素質,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服務社會奉獻社會,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
關鍵詞:志愿者活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
一直以來志愿者尤其是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年人在我國的各個領域活動中展現出巨大的作用,大學生在志愿者活動中所展現出的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反映出了志愿者活動對于思政教育的實踐體現,志愿者活動的育人功能不可忽視。當前很多高校都在積極推進志愿者活動進高校,挖掘志愿者活動對高校思政實踐的獨特意義和功能,以思想政治理論武裝志愿者活動,以志愿者活動為依托促進思政實踐教學效果,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一、志愿者活動是高校思政實踐教學的良好載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立德樹人,培養(yǎng)有理想、有品德、有本領、有擔當的高素質人才,為服務社會、服務國家建設、服務人民而時刻準備著,在社會發(fā)展的新需求下,高校思政教育不能局限在課堂,而是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補充,學校與社會相貫通,從而形成一個綜合化、全面化、延展性的思政教育平臺,在這其中思政實踐是必不可少的,大學生通過實踐來認識社會,完善自我,在社會共同價值觀和道德標準的約束下提升自己的精神層次,由外在行為踐證真理,將思政指引化為內在動力,志愿者活動就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踐行思政教育的機會,也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無論是在社區(qū)服務關愛孤寡老人、農民工子女,節(jié)水節(jié)電維護城市環(huán)境,還是支援西部教育、基建,服務國內重要會議和活動,抗震救災等大小活動,都能見到青年志愿者的身影,并且大學生是志愿者活動的主力軍,他們在志愿者活動中展現了良好的個人品德和責任心,鍛煉了團隊協(xié)作能力,提升了自我創(chuàng)造力,在奉獻社會、為社會服務的同時自身也受益匪淺,為未來走進社會實現自我價值增強了競爭優(yōu)勢。
二、當前大學生志愿者活動踐行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1.對志愿者活動的認知不清,定位不準。志愿者活動作為社會公益服務事業(yè),近些年來受到公眾更多的關注與支持,但是有一些學生因為加分、考評等功利性的目的而參與志愿者活動,如此一來就無法在志愿者活動中取得思政教育的實踐目的,不利于大學生的價值導向,也會影響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另外,有些高校對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重視度不夠,定位不準,沒有深入挖掘志愿活動對于思政教育所體現出的載體功能;普通大學生對于志愿者活動的認識不足,缺少加入志愿活動的機會;社會對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認同度不高,影響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參與志愿者活動的激勵不足,隊伍不穩(wěn)。我國高校對于大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的鼓勵多是以團隊、組織或者班級為對象進行嘉獎,以集體的形式獲得榮譽,而鼓勵的方式也是多以優(yōu)秀證書、獎狀為表現,可以說激勵方式還停留在“書面”而并沒有“實體化”,選擇適當的激勵方式將會使志愿者活動的效果更佳。另一方面參與志愿者活動的大學生多數是大一、大二的學生,高年級學生由于課業(yè)緊張,臨近畢業(yè)求職而沒有更多的時間來參與志愿者活動,使得志愿者隊伍流動性較高,隊伍構成時常在發(fā)生變化;還有一些學生加入志愿者隊伍后存在“掛名”現象,服務參與程度較低甚至是偷懶,更何談服務質量,極大的影響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3.參與志愿者活動的保障不足,管理不夠。當前我國缺乏對于志愿者活動相關的法律保障,只有在一些志愿者活動發(fā)達的省市地區(qū)有出臺部分地區(qū)性的法律法規(guī),但是內容都比較籠統(tǒng),更像是指導性的文件,實用性反而不高,志愿者的權利義務如何保障,遇到問題怎么處理,這些都需要有切實的解決辦法,法律法規(guī)是一方面,高校提高志愿者活動管理度是另一方面,不能讓大學生既出錢又出力,大學生可以成為志愿者活動的主力軍,但是也需要上層管理部門——高校,以及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
三、加強志愿者活動建設,提高思政實踐教學有效性
1.在思政教學中倡導志愿者精神,加強對志愿者活動的宣傳。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來自于思政教學的第一課堂以及課外活動的第二課堂,思政理論課作為思政教育的主要實施手段,在課堂上應當加強對志愿者精神的宣傳,建立第一、第二課堂之間的有效聯(lián)系,利用思政理論課幫助學生樹立志愿者樂于助人、勇于奉獻的精神信仰,作為志愿者活動的精神引導將學生帶入志愿者氛圍,志愿者精神是完全契合大學生思政教育根本目的的,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中融入志愿者精神,讓學生對志愿者有感性的認知也有理性的了解,通過內在精神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感化,進而影響其行為活動,調動起學生的志愿活動積極熱情,去踴躍參加志愿活動,親身體驗志愿精神,淬煉自我道德品質。
2.建立完善激勵機制與評價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志愿者活動。建立高校的志愿者活動相關的激勵機制,將志愿者活動納入評價體系,是對大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的最大肯定和鼓勵,大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都不是為了索取回報,而是參與活動付出所得到的滿足感和榮譽感,是一種實現自我價值的外在途徑,就此來說,高校應當充分重視這份榮譽感,給與大學生高度的認同和獎勵,并將優(yōu)秀志愿者的事跡作為校園文化的建設部分向更多學生傳遞志愿精神,就此高校可以建立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檔案,根據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可以組織不同的志愿活動,讓大學生能夠充分發(fā)揮所長,并在活動中獲得學習的機會,無論是在技能上還是思想上,踐行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習開發(fā)的過程,避免活動的重復性和單一性降低了大學生的參與熱情;另外針對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數量和質量可以作為學業(yè)考核評價的參考因素,響應《關于規(guī)范志愿服務記錄證明的指導意見》的文件要求,評價要客觀、公正、綜合,避免學生的功利思想而參與志愿者活動。
3.建立健全管理機制,為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提供保障。高校是大學生的直接管理者,因此在志愿者活動中應當承擔起主要的管理作用,大學生對于志愿者活動的認同度還是很高的,也十分愿意積極參與其中,但是苦于投報無門,因此高校首先應當基于本校范圍內建立起一個志愿者活動的公共平臺,制定志愿者的招納流程和規(guī)章制度,并由學院部門進行專人管理,建立大學生志愿者檔案庫,根據志愿活動的需求以及大學生的意愿、專業(yè)、特長等安排合適的崗位,保證志愿者活動能夠有效開展;站在學校的角度建立志愿者公眾平臺對學生來說具有高度的歸屬感、認同感和安全感,也能在全校范圍內充分發(fā)揮思政教育的組織引導作用;其次加強對大學生志愿者的培訓工作,一些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熱情很高,但是對于活動所需要具備的技能和知識以及團隊協(xié)作還有所欠缺,這需要對大學生進行相應的志愿活動培訓,讓大學生對活動有深刻的理解,更好地投入到活動中去;第三為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籌集資金,高校的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很少有固定的資金來源,而作為學生群體,所能籌措的資金十分有限,這就需要高校作為活動的保障部門提供幫助,比如可以爭取政府的資金劃撥支持,聯(lián)合社會組織、企業(yè)共同主辦志愿者活動,獲得相應的贊助,通過學校舉辦的活動爭取校友的捐贈贊助等,這將會是大學生志愿者活動最有力的后勤保障。
參考文獻:
[1]余展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統(tǒng)合研究[J].學術探索,2012.07.
[2]宋海英.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建設研究[D].山東大學,2012.
[3]鄭朝靜.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