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能太 紅霞
【摘要】目的:探討蒙藥配合針刺治療薩病48例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我院就診的薩病患者共96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患者,對照組患者給予西醫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服蒙藥并配合針刺,兩組患者在接受為期一個月的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在經過治療后,總有效率(95.8%)顯著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7.1%),具有明顯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蒙藥配合針刺治療薩病臨床療效顯著,值得進行臨床推廣。
【關鍵詞】 薩病;蒙藥配合針刺治療;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1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8-068-01
腦梗死是腦血管病的常見病種,主要以腦動脈血栓形成、栓子、炎癥、損傷等導致局部腦組織急性缺血而發生的壞死、軟化,形成梗死灶的腦血管疾病[1]。臨床上常見類型有動脈血栓性腦梗死、腦栓塞、腔隙性腦梗死等。現代醫學西醫所說的腦梗死、腦出血、腦血栓、腦梗塞,都屬于薩病范疇[2]。薩病屬白脈病范疇。近3年筆者運用蒙藥額爾敦烏日勒、嘎日迪-13配合針刺治療薩病96例,并與常規觀察組對比,其療效甚佳,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我院就診的薩病患者共96例作為研究對象。蒙醫診斷符合薩病診斷標準[2]。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35例,患者年齡42~81歲,平均年齡(60.8±6.3)歲。患者病程0.8年~6年,平均病程(3.2±1.9)年。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各48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常規治療
主要控制血壓、血糖、降低顱內壓、給予神經營養保護、擴血管、抗血小板凝集等西醫常規治療。觀察組早服額爾敦烏日勒15粒溫開水送服;晚上睡前服嘎日迪-13,9~11粒溫開水送服,配合針刺治療。
1.2.2 針刺方法[2]
體針取患側肩骨禺、曲池、外關、合谷、環跳、風市、足三里、委中、陽陵泉、三陰交、昆侖、太沖穴為主。頭針以對側運動區為主,并可配足運感區;失語者選語言區。視病情選配穴位,10天為1個療程,間歇2~3天,再行第1~2療程。
1.3 療效判定[3]
①痊愈:自覺癥狀消失,肢體活動功能恢復,生活自理,可恢復工作,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100%;②顯效:自覺癥狀好轉,可獨立行走,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89%;③有效:癥狀、體征均好轉,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④無效:癥狀和體征均無明顯改善或病情加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不足18%。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x2檢驗,P<0.05表明具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如表1所見,蒙藥配合針刺治療優于常規觀察組,有效率96.9%,對照組83.0%,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3 討論
薩病屬于蒙醫范疇命名,眾多外因所致體內三根(赫依、協日、巴達干)失調,赫依與琪素相搏,氣滯、血瘀,導致氣血運行與流通障礙為本病病機,繼而損傷腦部的黑脈并引起白脈之海一腦之缺血、受損而致病。治宜以調理三根、通脈活絡、散瘀活血、恢復白脈為原則[5]。蒙藥額爾敦烏日勒、嘎日迪-13為該病首選藥,在上千年的實踐中被肯定[4],其作用機理正在進一步研究中。再配合針刺療法達到祛風除濕、通絡、舒經的功效。此方法安全、有效,具有推廣前景。
參考文獻:
[1] 吳江.神經病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58-186.
[2] 白清云.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21.
[3] 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及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3.
[4] 布和巴特爾,奧·烏力吉.傳統蒙藥與方劑[M].赤峰: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310-311.
[5] 策·蘇榮扎布.蒙古學百科全書(醫學)[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