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正清
【中圖分類號】R473.6 ? ? ?【文獻標識碼】B ? ?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8-177-01
眾所周知,手術治療必然產生疼痛,這主要由于手術屬于有創操作,盡管當前微創技術應用成熟,但術后仍伴隨不同程度的疼痛。在患者行手術治療后,防御能力降低,應激反應與切口疼痛使得患者心理負擔與生理負擔加重,對傷口愈合與康復過程產生影響,極易產生多種并發癥。劇烈疼痛對器官生理功能與患者休息產生影響,因此應當加強患者疼痛護理,給予患者關心,密切關注患者疼痛情況,實施針對性處理與干預。筆者將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對術中疼痛護理措施進行總結。
1 術后疼痛的分類
臨床根據術后疼痛持續時間將時候疼痛分為急性疼痛與慢性疼痛。其中急性疼痛是指疼痛持續時間為1個月以內的疼痛,與術組織創傷、手術創傷、疾病狀態存在相關性,為臨床常見疼痛,需及時給予有效處理。慢性疼痛表示在術后疼痛持續超過3個月,引發原因為術前超過1個月的中度-重度疼痛、多次手術、精神易激,或者術中或術后損傷神經,采取化療、放療,以及術后精神抑郁與疼痛控制不佳。
2 術后疼痛對人體所產生的不利影響
2.1 增加耗氧量
術后疼痛可促使交感神經系統興奮,使得全身養好增加,不利于缺血臟器。
2.2 心血管功能
術后疼痛極易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臟負荷,促進心率增快,以及血管收縮,使得冠心病者心肌梗塞與心肌缺血危險性增加。
2.3 呼吸功能
在手術損傷以后,激活傷害性感受器,使得很多有害脊髓反射弧被處罰,從而抑制隔神經興奮脊髓反射性,降低術后肺功能,尤其是胸部手術與上腹部手術。疼痛使得呼吸淺且慢,以及呼吸輔助劑僵硬造成通氣量降低,無法進行有力咳嗽,呼吸道分泌物無法有效清除,極易引發術后肺部并發癥。
2.4 胃腸
術后疼痛將減少胃腸蠕動,延遲胃腸功能恢復。
2.5 泌尿系統
術后疼痛造成膀胱肌與尿道云動力降低,極易引發尿潴留。
2.6 骨骼肌肉系統
術后疼痛可增加肌肉張力,造成肌肉痙攣,使機體活動受到限制,并促使深靜脈血栓形成。
2.7 神經內分泌系統
術后疼痛極易引發神經內分泌應激反應增加,導致術后出現免疫抑制與高凝狀態,交感神經興奮引發兒茶酚胺與分泌代謝性激素分泌增加,促進代謝性激素分泌合成降低。
2.8 其他
術后疼痛還可使患者產生怒氣、焦慮、恐懼、過渡敏感、沮喪等多種負性情緒,極易造成家庭危機。同時術后疼痛還能夠使患者出現睡眠障礙、慢性疼痛與行為改變等。
3 術后疼痛護理措施
3.1 術前指導
在患者的手術時間確定以后,應當熟練掌握與了解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姓名、職業、家庭、文化程度等,并與患者溝通與交流,熟悉患者的心理活動。隨后,護理人員需結合患者一般情況、疾病特點、心理狀態等制定護理方案。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講述疾病有關情況,其中包括發病原因、治療方式、護理重點、注意事項等,強調術中留置引流管種類、時間、目的與引流部分,并向患者講述可能出現的疼痛,牽拉切口、體位變動、咳嗽均可能誘發疼痛,向患者講述疼痛緩解方法,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3.2 心理護理
傾聽患者的訴說,對患者提出的疑慮及時給予解答,拉近與患者之間的距離,給予心理上的支持。鼓勵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講述治療成功的案例,促進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緩解抑郁情緒。及時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取得家屬的信任與配合,叮囑患者家屬增加對患者的關心與鼓勵,緩解患者的壓力,使患者充分感受到來自親人的關愛,保持心情愉悅。為患者提供一個恒溫恒濕、溫馨舒適的住院環境,定期開窗同分,保持空氣清新,加強患者的皮膚護理,確保干凈衛生。詢問患者及家屬的住院要求和反映,最大程度歸于滿足,提供生活安慰,確保居住舒適。
3.3 術前護理
術前,護理人員在收到手術通知以后掌握患者的病情,聯系手術醫師,參加術前討論,對術式、器械設備、注意事項等充分了解。指導患者的術前飲食,做好準備工作,確保患者處于良好的身體狀態。做好手術室的消毒、應急藥物、溫度等準備,按照規定對手術器械進行清點與擺放。
3.4 術中護理
核對麻醉藥物,輔助麻醉醫師進行麻醉操作;完成麻醉后,幫助患者保持最佳體位,確保呼吸通暢、血液循環良好,并使手術視野充分暴露;對于需要更換體位者,動作輕柔且緩慢;手術間禁止限制人員出入,觀察臨床癥狀,監測生命體征各項指標,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告知醫師,并詳細記錄;關注手術進度,遞送并及時清洗手術器械;做好術中患者保暖工作,減少不必要暴露,并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觀察患者焦慮情緒,有研究指出,焦慮情緒與水腫疼痛呈正相關,因此,護理人員需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可通過播放音樂、聊天等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并主動關心患者,穩定患者情緒。
3.5 術后護理
清點手術用品,對遺留血跡進行清理,由專業人員搬送患者。詢問患者疼痛情況,術后疼痛與一般生理性疼痛不同,不僅包括外科傷口在神經末梢引發傷害性感受,還包括組織損傷后中樞神經系統發生敏感性變化引發術后疼痛。此時應當由護理人員對患者疼痛進行評估,以行為與生理指征為評估標準,采用正確評估工具,通過與患者交談,最終準確評估術后疼痛。指導患者更換體位,避免同一部位受壓時間較長,從而引發疼痛,并指導患者保持臥位體位,調整為術式狀態,即能夠緩解疼痛,還可確保呼吸循環,每2h需將體位更換一次,動作輕柔,不可引發患者疼痛。在術后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使用鎮痛藥物進行治療,可配合兩種不同藥物,達到鎮痛效果,同時還可使藥量與不良反應減少,發揮平衡鎮痛作用。采用非藥物療法進行治療,如通過播放輕音樂等方式轉移注意力,提高舒適度。除此之外,還應當指導患者的飲食,以富含維生素、蛋白質等清淡食物為主,膳食搭配,營養均衡,禁煙忌酒,禁止辛辣、刺激類食物,促進機體免疫力增強,從而促進傷口恢復,減輕疼痛。另外,指導患者家屬在術后給予患者關心與支持,使得患者的心理層面得到滿足,感到快慰,從而樹立治療信心,保持心情舒暢,可緩解疼痛,促進疾病的治療與以后。最后,在術后還應當指導患者正確服藥方式,有患者家屬監督患者用藥,避免出現漏服或誤服現象,不利于疾病的治療,延緩恢復時間,特別是抗生素等藥物的治療,更應當注意遵醫囑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