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只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才能確保其課堂“聽講”的成效,讓學生“會聽”“聽懂”,理解相應的內容。文章分析了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培養學生傾聽習慣的作用,并探討培養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傾聽習慣
傾聽是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能力之一,對正處于接受各種知識、學習各種基礎技能的小學生而言,傾聽顯得更加重要,只有讓學生“會聽”“聽懂”,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良好傾聽習慣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傾聽能力,讓學生“會聽”“聽見”的同時,還要“聽懂”,促進學生對所聽內容的理解[1]。
一、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培養學生傾聽習慣的作用
小學生正處于學習起步階段,這個時期形成的習慣將對其今后學習生活一直產生影響,因此小學教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各種基礎知識和技能,更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生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這就導致其在課堂學習中難以全程認真傾聽。教師可以借助數學學科的邏輯性培養學生傾聽思維,糾正錯誤習慣,獲得解題思維。在傾聽的過程將聽到的語言思維程式化,把思維學習能力內化為自身的能力,使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快速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能,提升學生學業水平[2]。
二、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策略
1.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傾聽
小學生心智發育尚不完全,在聽他人講話時多將注意力集中在“誰在說”,而不是說的內容,這就導致學生僅僅是“聽見”,而并沒有“聽懂”。良好的傾聽習慣應包含五個要素,即專心、耐心、細心、用心、虛心,然而讓本性活潑的小學生在聽他人“枯燥”講解時做到上述“五心”無疑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出發,通過采取各種有趣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趣味性和活躍度,從而吸引學生自覺參與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傾聽興趣,讓學生更樂于傾聽。
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關注點,如學生渴望得到教師的關注和肯定,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互動,用善意的微笑、關注眼神等細微動作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肯定學生的學習態度,從而調動學生的傾聽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聯系,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導入課堂,激發學生興趣。例如,在“三角形”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木匠,讓學生動手操作修理椅子,然后趁機將“斜著釘成三角形的椅子為什么不會搖擺”的問題提出,引起學生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傾聽他人想法。
2.教師耐心傾聽,激勵學生傾聽行為
對小學生而言,教師無疑是其最常接觸和愿意模仿的對象,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好榜樣,在學生回答問題、提出問題時,教師要耐心傾聽,展現良好的傾聽行為,做學生的忠實聽眾。只有如此,才能營造和諧的傾聽氛圍,讓學生樂意去傾聽他人發言。同時,教師還要善于激勵學生,善于用豐富多彩的語言和生動的肢體動作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產生共鳴,全身心投入課堂,認真傾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組織一個課堂傾聽行為競賽。這樣互相督促、互相競爭的方式提高學生聽課效率,每當教師在各小組名下加或減分數時,學生就會更加認真聽講。
此外,教師還要采用更多樣的激勵話語,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表揚認真傾聽的學生,激勵學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參與課堂評價中,讓學生評價他人的發言,使學生自覺認真傾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慢慢養成傾聽習慣,讓學生變得更有耐心,更善于傾聽。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堅持地培養學生傾聽習慣,引導學生成為一個主動的傾聽者,提高學生的傾聽能力,讓學生“會聽”“聽懂”,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陳麗鳳.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課堂傾聽習慣培養的對策[J].新課程(上旬刊),2018(1).
[2]徐紫蘭.小學數學課堂培養學生傾聽習慣的策略分析[J].新課程(小學版),2017(10).
作者簡介:王劍雄(1973—),男,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副校長,研究方向:小學學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