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摘要】職業院校法治教育事業任重道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因此,如何更好地了解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在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中不斷滲透法治教育,有助于不斷加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有助于正確引導學生做遵紀守法的公民。
【關鍵詞】職業教育 法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3-0025-01
一、了解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特點
加強職業院校學生法治意識,首先需要了解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特點。
首先,大部分職業院校的學生處于未成年時期,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法治觀的形成時期,生理上和心理上都還沒有完全成熟,社會閱歷較少,但自我意識開始逐漸加強,獨立意識逐漸迫切,渴望被父母、老師和同學盡快地了解、認識和肯定,渴望自我存在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其次,處于未成年時期的職業院校學生還無法憑借自身的認知和經驗去獨立開展社會活動,抗誘惑能力不強,容易在紛繁復雜、紙醉金迷、眼花繚亂的環境中逐漸迷失自我,甚至誤入歧途,滑向違法犯罪的深淵。
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群體的個性特點,從道德、法律、心理、文化等方面去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比如,可以在課堂上開展有關法治的主題活動、游戲,也可以走出課堂參加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不要拘泥于教室中,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充分參與到實際活動中來,通過各種渠道、各種方法去最大限度開發和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愛好,通過親身體驗和學習,加深對法律的認識,不斷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
二、不斷提高和強化法律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質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自己要先有一桶水,這個道理對作為從事法律教育的工作者同樣適用。首先,法律老師自身必須要嚴格要求自己,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識,提高自己的法律素養,同時還要學習更多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授課手段。其次。法律老師還應該做個有心人,注意收集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充分運用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去,通過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真人真事現身說法,正確引導,加深學生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潤物細無聲般地影響和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再次,從更高層面來講,國家、政府和學校還應定期組織相關法律教育工作者定期參加培訓學習,同社會和時代接軌,同其他地區和領域接觸,不斷更新教學思想和理念,不斷改革教學方式和手段,從而更好地運用到法律教學實踐當中去。
三、營造良好的法律學習氛圍
由于大部分職業院校學生的文化基礎比較薄弱,枯燥的法律概念和冰冷的專業術語對學生來講顯得晦澀難懂、毫無吸引力,難免會讓學生覺得乏味無聊。這就需要我們要將生硬的法律概念和專業知識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甚至是詼諧幽默的講給學生聽,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極大的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此外還要積極利用電視、校園廣播、黑板報、宣傳欄、校報等各種宣傳媒介對學生進行法治意識的文化氛圍熏陶,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提高學生法律文化素養的提高,法治意識的加強。
四、重視綜合教學模式的開展
結合道德、法治、心理、文化、科學等手段,開展綜合教學模式,不斷豐富法治課堂教育。在培養學生具備豐富知識和健全人格的同時,也要鍛煉堅強的意志和正確的法治意識,將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科學地、潛移默化地滲透其中。一方面職業院校學生與其他學校的青少年學生一樣,是未成年人,閱歷經驗欠缺,自控能力不夠;另一方面,職業院校的學生和其他學校的學生又不同,在成長過程中他們比同齡人遭受了更多的挫折與打擊,否定與歧視,自卑敏感;此外他們所生存的環境,無論是生活環境、學習環境還是社會環境也比同齡人更復雜,面對更多的誘惑與選擇,一不小心,更容易倒向違法犯罪的邊緣,所以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經歷和關懷,應該將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與法治教育相結合,只有保證正常的心理健康,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才能得到保障,在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正常的基礎上,科學文化教育才能真正地發揮作用。通過參加活動讓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不斷加強抗誘惑能力,不斷增強法治意識,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做學法、守法、知法、用法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公民。
總之,職業院校法治教育事業任重道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是一個國家法治化、民主化進程的重要衡量指標。在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中不斷滲透法治教育,有助于正確引導學生做遵紀守法的公民,有助于不斷加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加速我國法治建設的步伐,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法治意識,也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一項重要途徑和方法,“路漫漫其修遠兮”,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地長期堅持和不斷完善,同時也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劉麗嬋.中職生法律意識培養有效途徑的探討[J].新課程(中旬),2013(11):54-55.
[2]高慧輝,蘭小紅,孫小勸.高校藝術團建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技信息,2010(34):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