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民
【摘要】核心素養一詞的研究已經成為了教育界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也就成為了一線歷史教師研究的主要課題。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好歷史學科素養的研究工作,要通過恰當活動的組織與開展來逐步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同時,也為學生基本學科素養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基本史實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方法 歷史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3-0056-01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帶有鮮明的學科特色,依托于具體學科的知識體系。是學生學習該學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思維品質和關鍵成就。歷史學科素養是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學生在接受歷史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識、關鍵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的綜合表現,是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能夠體現出的帶有歷史學科特性的品質。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探究,對教學實踐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具體到初中歷史,我認為其基本的核心素養包括:基本的史實、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習方法等。
一、基本史實。
初中歷史以基本史實(包括時間、地點、主要人物、簡單經過、結果和影響等)為主,如果不能形成有效記憶,就等于沒學。所謂的“運用”、“發揮”也是建立在記憶的基礎上,沒有基本的記憶,哪來的“運用”、“發揮”?所以,基本史實的掌握是初中歷史學科的首要素養。很多人認為歷史考試反正是開卷,到時候隨便抄抄就行,沒必要再去記憶,這種想法大錯特錯。的確,歷史是開卷考試,但是絕大部分題目是運用題,需要在熟練掌握書本知識基礎上加以綜合分析,這樣的題目指望臨時抄書是不可能的。
即使填空題能查到,如果每題都查看書本,也是非常的浪費時間。退一萬步說,即使每題都能在書本上找到答案,通過抄書考了滿分。但是書本一合,什么都不知道,那其實還是為零??偛荒茉趧e人問你“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哪些”、“一戰爆發根源是什么”時,你說我先去查查歷史課本去,那你和沒學過歷史又有什么區別呢?所以不管是開卷還是閉卷,都應該要熟練記憶基本的史實,這是最基礎的,這與素質教育并不沖突,素質教育并不是說就不要記憶。很多時候,學生不愿背誦和記憶只不過是拿素質教育作為自己偷懶的幌子而已。當然,死記硬背不可取,我們主張有意義的學習,在理解基礎上記憶。
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學習基本史實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注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理智、道德情感和審美情趣;注重弘揚民族精神。傳統的應試教育過于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只要學生學得好、分數高、成績好,就足夠了,就自然是一名優秀的學生,而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這樣的教育是狹隘的,功利的,甚至最終是失敗的。這樣的教育方式,學生在某種程度上淪為了學習考試的“機器”,學校則變成了“流水線生產”的“工廠”。于是培養出來的“人才”,大都高分低能,缺乏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理智以及道德情感;缺乏較高的審美情趣,缺乏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這樣的人才難道就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所希望的人才嗎?答案顯而易見。
所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有人可能會擔心德育、美育等會分散學生的精力,對智育的開展造成負面影響。其實大可不必,一個擁有健全人格、良好品德和審美情趣的學生更能理解學習的重要性,更能從學習中感受到快樂與“美”,會更加的熱愛學習。所以德育、美育的開展不僅不會阻礙智育的開展,還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在歷史教學(當然包括其他科目的教學)中,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應該有計劃有意識的加強“德育”和“美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理智、道德情感和審美情趣。比如在講述中國古代傲人的科技成就時,教師要讓學生充滿著贊嘆,進而使學生深切的感受到:中華民族從來都是一個充滿智慧和創造力的民族,我們應該為自己是炎黃子孫感到驕傲和自豪;在介紹古代漢字字體的演變以及書法藝術時,要結合各種書法作品,讓學生真切體會到書法的美。
在介紹《史記》時,教師可以選取其中的名篇,展示給學生欣賞,讓學生認識到《史記》不僅是一本史書,還是一部語言優美的文學作品;講述到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游天竺、鑒真東渡日本等史實時,要讓學生從這些人物的經歷中,感受到他們不畏艱辛、勇于開拓進取、百折不撓的人格魅力;從文天祥和史可法的寧死不屈中,感受到舍生取義的浩然正氣;從長征中感受到紅軍戰士不怕吃苦、不懼艱險的革命樂觀主義,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從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的斗爭史中感受到:中國人民具有一貫的愛國主義熱情。這些精神都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內涵,是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的,是鼓舞著中華民族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
三、學習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經常會發現很多學生很認真、很努力,但學習成績卻不理想,出現了學習困難,我想這與他們的學習方法不當有關。所以,有效的學習方法也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教師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如自學法,對于一些比較簡單的知識點(如對于某個朝代的建立者、建立的民族、建立時間和都城),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自己得出答案,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還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歸納、總結法,教師可以給出一些材料,讓學生分析材料,歸納總結出結論,這比平鋪直敘效果要好得多,能有效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還能培養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如對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教師可以展示漢朝、南朝時南方經濟發展的情況,學生很容易看出:漢朝時,南方經濟比較落后,南朝時南方經濟發展較快。對于南方經濟發展較快的原因,最好的方法是合作談論法,讓學生在一起談論,然后選出代表回答,這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歷史課中,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的創造性、獨創性和發散性思維,多設計一些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告訴學生沒有標準答案,積極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思考問題,并勇于說出自己的觀點、發表自己的見解,有時候我們還是需要一點“標新立異”的精神。相比較“一家之言、一家獨大、一個聲音說話”,“百家爭鳴”更有利于學生的自由發展,更容易迸發出思想的火花,更能激發他們的創造性。也許有時候,他們的想法很幼稚甚至是可笑,但這都不要緊,只要他們勇敢的表達了自己,教師都應該給與肯定。當然,鼓勵自由表達,并不代表可以隨便或是漫無邊際的胡編亂造,教師要明確:表達應該以史實為基礎,尊重歷史,所有的觀點要有史實作為支撐。學生表達后,教師應該做最后的總結,分析學生表達的精彩和不足之處,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形成自覺發言、敢于發言的好習慣。
總之,培養與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靠一線歷史教師在觀念上更新,在專業上提升,在教學中滲透,在日常中積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與創新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荔.關于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研究的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12)
[2]王燕飛.立足核心素養,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J].華夏教師.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