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發智
【摘要】初讀、研讀、誦讀和思讀是所謂的四讀閱讀法,而“四讀代講”就是要在閱讀教學中老師輔助講解完成教學。那么,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我們如何進行選擇和應用品讀方式就顯得非常重要。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 四讀代講 品讀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4-0089-02
一、“四讀代講”模式下的品讀認識
“四讀代講”屬于一種全新的閱讀教學模式,在不同的閱讀方式和手段下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而不管在任何閱讀模式中,都需要正確的品讀文章,感悟文章的內容。在講解小學語文閱讀內容時,必須要將學生的品讀能力提升,從而讓他們更好的認識文章內容。此外,在學習課文時,學生們只有細致品讀,才會將語文的魅力挖掘出來,然后透過文字表面感受其背后的意思,如此一來,小學生們才會愿意學習閱讀知識。所以,“四讀代講”模式下,我們應該將學生的品讀能力提升,從而感受語文閱讀中無盡的魅力,從而將濃郁的書香之氣散發到語文課堂中。
二、“四讀代講”中品讀方式的有效選擇及應用
1.初讀文章字詞,為品讀做好鋪墊
教學小學語文閱讀時,初讀文章時,首先要品讀詞匯的內涵。通過文本閱讀,對文章含義豐富的詞語進行品讀,從而將文章內涵挖掘出來,進而將學生感受語言的能力提升。一般情況下,學生無法準確掌握重點段落的用詞,而且具有深刻含義,文章中心思想且蘊藏其中,所以,學生在品讀文章時,要以品讀字詞為主,找出文章核心內容。例如,在對“難忘的潑水節”一課教學中,要先從題目入手分析,潑水節是傣族每年都舉行的活動,那為什么會加上“難忘”,然后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初步閱讀文章,品讀其中的重要詞匯,從而幫助他們深化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認識,圍繞關鍵詞匯,把握文章中心,從而提升品讀效率。
2.研讀中科學的品味文章內容
在這一部分,主要是學會品讀文章的精妙處,其中,在一些修辭方法以及精彩的段落中會隱藏一些精妙內容。所以,在細致研究文章內容時,必須要學會品讀這些內容。所以,老師應該為學生做好指引,然后將其中的精妙之處品讀出來,不可以簡單處理以及一筆帶過。比如,在對《風箏》這篇文章學習時,我為什么會用一種驚異與悲傷的情緒去看待“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通過對上下文的研讀,細致品讀其中的內容得知,故鄉在放風箏時,已經是二月時節,天氣溫暖,而在所在地還是寒冬,通過這種研究中的品讀能夠深刻的映射出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所以,在研讀階段,通過引導學生對文章重點段落的品讀,從而可以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內心情感,實現閱讀學習的升華。
3.誦讀中講究反復品味,多次嘗試
誦讀是“四讀代講”教學模式的一個升溫環節,這個階段的品讀講究的是反復性、多次性。新課改以來,對誦讀過程中如何品讀文章內容進行了有效的探究:應該多次、比較、反復的閱讀文章內容,品讀其中的意境和情味。學生將文本讀懂后,也是在漸漸形成閱讀能力的過程,此外,也是積累語言與構成語感的過程。所以,只有誦讀中進行高效品讀,才可以將語文的那扇窗打開,也是他們對語感進行積累的關鍵一步,屬于閱讀教學之魂,所以,在誦讀中,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多次、反復對文本進行誦讀,從而將他們的品讀能力提升。
4.在思讀品讀揣摩文章,強化學生品讀能力
就小學生來講,閱讀是他們必須要掌握的一項技能,也是學好語文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授課中,老師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上述幾個步驟以后,學生們已經漸漸的掌握了文章的基本閱讀技法,而如果“思讀”文章內容,就是要在讀懂文章內容,掌握基本脈絡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對文本的認真研究和專研。所以,在教學時,老師應該關注文本和學生的深層次對話,發揮語言文字的作用,引導學生對內容進行細致思索和品讀,和作者建立對話關系,從而形成一定的共鳴,然后將文章的精妙之處找出來。除此之外,在品讀文章時還應該不斷理解,推敲與感受語言的魅力,從而將語言的底蘊挖掘出來,通過細致思索、品讀整篇文章,感悟其精髓和思想,從而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大意,切實將學生的品讀能力提升,感受到閱讀的真正內涵和價值,養成學習閱讀的良好興趣。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多種多樣,但是不管何種教學方法,都是以提升小學生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掌握更多的閱讀知識和內容為目標與核心。而“四讀代講”教學模式,就是當今時代下一種高效且常用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而且,在四種不同種類的閱讀中,學生們可以通過不同的品讀方式,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從而在不同的閱讀模式下感受閱讀的樂趣,從而為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勝強.小學閱讀課文“四讀一練”教學法[J].基礎教育.2016(07):98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