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立峰 徐紅霞
【摘要】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小班化教學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發展的趨勢,這一趨勢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讓每一位學生充分享受教育資源,有更多的機會處于教學活動的中心地位。小學數學小班化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增強互動教學比例,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互動學習條件,保證學生全面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首先分析了小班化教學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然后探討了小學數學小班化教學中互動學習對策,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同行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 小班化教學 互動學習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4-0143-01
1.小班化教學對數學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1.1教學過程要注重互動
小班化教學具有教學的針對性,能夠實現一對一或多對一。小班化教學模式教學的學生變少,批改作業量變少,從表面看教學任務似乎變輕了,但實際上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班化教學模式下,要求數學教師和學生能夠更好的溝通交流。傳統教學模式下,由于教師需要面對幾十名學生,教師常常不能夠將注意力平均到每一個學生的身上,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注度并不是一致的,這不利于教師和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難以從學生的表現獲得相應反饋,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逐漸的整個課堂變得十分壓抑。而在小班教學模式下,教師能夠與學生進行更加廣泛的溝通交流,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學生身上,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讓學生能夠切切實實的感受到教師對自身的關懷,從而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斷思索,不斷探索,不斷總結,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1.2教學過程要因材施教
小班化教學還要求教師能夠因材施教,注重把握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將每一個學生視作一個獨立的個體,獨立的人格,根據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掌握情況,因人而異的開展教學。差異性教學模式、因材施教教學模式是在承認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以學生學習為主體意識,面向全部學生,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數學程度相似的學生劃歸為一個類型,實現同步教學,異步學習,之后強化個別學生輔導,逐步帶領學習程度較差的學生緊追趕超,這樣既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又可在學生群體中實施差別化的教學對策。
2.小學數學小班化教學中互動學習對策分析
2.1創建具體可感的數學情景
小學數學小班化教學過程中為了確保學生通過互動學習到數學知識,獲得數學體驗,就需要教師注重在教學內容上創新,創建合適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提高互動頻率。互動學習過程中,主要強調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同時還應該重視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在創設教學情景時,一定要將雙向互動模式充分納入進去。例如在進行面積、周長、直徑、半徑等相關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相關教學用具輔助教學,并將這些用具推薦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選擇,選擇不同大小的圓,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方法,計算出圓的周長面積半徑和直徑。這種教學情境下,相當于要求學生親自動手測量四個數據,而每組小組成員相互分工,通過共同合作獲得最終數據,實現了成員之間的有效溝通交流。當學生發現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無法計算出圓的面積之后,此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入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切實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記憶。[1]
2.2發揮學生的自主選擇性
互動學習模式在小學數學小班化教學中應用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學生營造一個廣闊自由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這個空間內,按照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目的,探究數學知識。這樣不僅能夠開發學生的潛力,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數學知識,掌握數學學習方法。給予學生充足廣闊的學習空間的第一步,就是要給予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讓他們自主選擇互動學習的方式。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小組成員組成學習小組。教師在正式開展互動學習之前,由小組代表自由選擇學習任務。在小學生互動交流過程中,教師還應該起到課堂節奏的控制、引導、帶動作用,避免某些小學生在小組內不正常學習,擾亂學習秩序。例如在講解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單位換算時,由于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厘米、毫米、分米、米等單位的認知較深,而對千米的認知較淺,如果依然沿用傳統教學模式,一下子向學生灌輸大量數學理論知識,強迫他們記住數學換算規律,小學生難以在較短時間內理解,不利于知識的學習。為此就可以讓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進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單位的換算,讓學生討論自己所理解的單位長度,經過探究之后,再通過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接受數學知識。學生只有帶著數學問題開展討論學習,才能進一步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2.3結合生活開展互動學習
生活化的互動學習模式,能夠拉近數學知識和學生生活的距離,幫助學生運用生活中的經驗去解決數學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跟隨自己的父母到菜市場或者到超市購物,體會教材中的數學加減運算。同時在課堂上還可以小組為單位,模擬實際生活中的賣場場景,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場景中,用自己學習到的知識去解決數學問題。[2]
參考文獻:
[1]黃麗琳.淺析如何在新課改下構建小學數學小班化模式[J].新課程(中).2018(02)
[2]丁紅.略談小學數學小班化教學與“參與式互動”學習的結合[J].小學教學研究.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