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在小學課堂上的運用,大大改變了課堂教學的固有模式,使過去死板、機械的教學已經向趣味性、生動性、靈活性開始轉變,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學生打開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有了更多的發展潛能,也有了靈活的學習方法,對于學生興趣的培養,能力的提升都是一種推動。
【關鍵詞】小學數學 信息技術 整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4-0185-02
信息技術在小學課堂上的運用,大大改變了課堂教學的固有的模式,使過去死板、機械的教學已經向趣味性、生動性、靈活性開始轉變,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學生打開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有了更多的發展潛能,也有了靈活的學習方法,對于學生興趣的培養,能力的提升都是一種推動。
然而,在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整合給課堂教來方便和效益的同時,也帶了一些潛在或者已經影響到教學質量和發展的問題,如,過于依賴信息技術、對信息技術的功能不夠熟悉等等,這些弊端也好,問題也好,都或多或少地制約了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所以,針對以上種種,筆者在此,想結合自己的研究與經驗,就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存在問題及改進策略談一些自己的看法,與大家交流: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存在弊端
什么事情都是兩面性的,有利就必然有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在實際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整合也不例外,也存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有些老師甚至把信息技術當成萬能的教學手段,濫用、依賴信息技術,不但讓老師失去課堂的主導作用,且學生的學習也沒有方向感。作為小學數學老師,我們要正視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存在的這些弊端,在教學中要注意改進,真正發揮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整合的優勢,提高教學質量。首先,有些老師設計課件時過于突出聲像效果,強調畫面感,導致內容重點不突出,知識點的布置不均勻,還由于教學模式過于花哨容易分散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注意力,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思維,也使課堂教學適得其反,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不說,還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所以,信息技術的應用一定要尊重科學原則,要力求簡潔、生動、形象,才能突出重點,避免過于花哨;其次,還有很多老師不結合教材精心設計、制作課件,而是在網上下載相關的課件,完全沒有立足于本班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更沒結合教學的內容與目標等,影響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整合的教學質量,也與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的初衷相去甚遠。顯然,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整合存在的這些弊端,不但影響老師對教材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使老師忽略了學生實踐能力環節的設計,還大大削弱了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影響了整體教學。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已經成為必然。在新課程改革下,大多數數學老師把信息技術與數學整合起來,試圖從教學方式、內容、學生的學習方式等方面入手,改變固有的教學模式,激活小學數學課堂,帶動學生熱情,刷新教學。所以說,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的整合是新時代小學數學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比如,在《圓的周長》這一章的教學中,老師可以用PowerPoint的特殊功能做出用繩子繞圓一周的動畫課件,增強學生對圓的周長的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首先,信息技術走進小學數學課堂,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教學模式,創新了教學方法,刷新了課堂教學質量;其次,由于靈活多樣的呈現方法和豐富有趣的教學內容,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快速把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保證學生學習的有效性;第三,還能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練習的時間,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實現有效教學。可見小學數學和信息技術整合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當然,這一切要依賴于老師對于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以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的有機整合。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有效策略
1.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模式。
新課改的主要目的就是突出學生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興趣,以此來打造高效課堂。所以,作為新時代的小學數學老師,要在教學中勇于突破,適當地摒棄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一些不足,比如,老師過多的講解,單一的教學方法、學生被動學習的習慣等等,這些不適合新課程、新時代教學需要的方法,要大膽的割除,才能在問題中不斷改變,立于生活實踐,合理地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有效整合起來,優化教學模式,給課堂增添一些溫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比如,在教學“大數的認識”這一節時,老師提前可以用多媒體為學生設計有趣的課件,如美麗的星球之間的距離、太空中翱翔的宇宙飛船、疾馳的動車等等,這些生動有趣、真實宏大的場面讓學生受到鼓勵與震撼。在學生通過視頻進行感知時候,老師可以通過圖表、文字、數字及解說等,讓學生直觀地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大數,以及什么樣的數叫大數。課后老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給學生設計一些具有操作性的練習題,讓學生借助信息技術完成作業。這樣既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實現教學模式的優化,又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2.活用信息技術,實現整合的教學目的。
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確實大大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使教學變得有趣、生動,也使課堂內容更加的豐富、多樣。所以,作為小學數學老師,要想真正實現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目的,我們就要在教學中根據內容的需要,靈活運用信息技術,不能過于拘泥,要發揮信息技術的功能,為課堂教學助力,添彩。我們還是以《圓的認識》為例,我在學習一個老師的教學課件時,發現他在課堂中首先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著一首優美的音樂,然后課件中出現了在陽光下盡情綻放的向日葵、還有五顏六色的鮮花、陽光折射后形成的那些美妙光環,還有用特殊儀器拍攝到的雷達波、電磁波等等,這些美麗的又帶有神奇色彩的畫面,把學生一下子帶入美妙的圓的世界,促進學生對圓的認識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使學生不斷獲得新知,提高學習效率和成績,推動小學數學的教學發展。
3.借助信息技術,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
我們知道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不會太長,加上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導致學生產生疲勞感。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完全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把靜態的數學知識用動態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化繁為簡,增強學生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激活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比如,在“三角形的高”這一內容教學中,筆者就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用信息技術給學生展示一棟,一棟低,且側面是三角形的房子,并讓學生仔細觀察,想想看哪個是小松鼠的家?哪個是長頸鹿的房子?學生通過觀察一下給出了準確答案。老師以此為契機,可以再問學生:“為什么?你們從哪里看到了房子的高呢?”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老師再給學生用課件演示出“底面、頂點”等等,從而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引導學生深入學習,使學生有效掌握“三角形的高”的相關知識,實現學習目標,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益。
四、結束語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也要建立在合理、科學的基礎上,否則不但不會讓小學數學有質的提升,還會給教學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浪費課堂時間不說,使教目標也難以達到。因此,作為小學數學老師,應立足于教學實際,與時俱進,有機結合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才能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真正實現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李雪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整合的利與弊[J]考試周刊,2015(56):90-91.
[2]陸佩香.小學數學課堂中應重視數學模型的構建[J].江蘇教育,2007(02).
[3]章劍衛.基于課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術課程模式[J].浙江教學研究,2002,(2).
作者簡介:
田百成(1976-),男,甘肅古浪人,漢族,學士,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