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熠輝
【摘要】本文以黨的十八大及十九大提出的“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為出發點,結合教學實踐,從學生、學校、語言文字課程等方面闡述在高職院校中推進立德樹人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探討在高職院校語言文字系列課程中推進立德樹人教育的方法。
【關鍵詞】高職院校 語言文字 立德樹人
【課題項目】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教研教改一般課題項目,課題名稱:基于“立德樹人”教育理論的高職院校語言文字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編號:2017-jy19)。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4-0242-02
一、“立德樹人”的歷史由來
德,是我國傳統核心價值觀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范。人們往往用“德高望重”、“德藝雙馨”、“德才兼備”等詞語來形容一個人在專業和生活中的地位。古同“德”,指直視“所行之路”的方向,意為遵循本性、本心,順應自然、社會的需要去做事,不要為自己的私欲違背自然規律。《論語》中多次提及“德”,如“德不孤,必有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等等,人為人處事、從政等方面論述德的重要性。
“立德樹人”,“德”字在先,成人在后。《左傳》記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為不朽。“立德”是三不朽之一,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由此說明“立德”的重要性。
二、“立德樹人”的當代內涵
如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但“德”仍然是我國的立人之本,立國之基。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在此基礎上也提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見黨中央發展教育的決心及對學校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視。
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培養具有高技術高素質的技能人才,只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先有“德”才能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而“德”的培養不僅是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的事,還是所有從事教育教學工作者的事,每一位教師都能依托自己的課程開展德育。語文學科因其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特點,一直以來都承載著立德樹人的重任。教師立師德,學生立學德,如何在新時代職業教育中培養學生技能的同時,加強學生人文素養,滲透德育教育,是我們每一位從事語言文字工作者的使命。
三、在高職院校語言文字教學中推進“立德樹人”教育的可行性
在當今高等教育中,語文作為從小學一直接觸的基礎學科,并不受到所有學生的歡迎。在筆者工作過程中,對所教授的包括語文教育、英語教育等文科類班級和建筑智能、工業設計等工科類班級近500名學生的調查中發現,近73%的學生對語文學習抱著一種完成任務的態度,他們認為更重要的是學習自己的專業技術以為將來就業做打算,只有11%的學生覺得在大學期間語言文字課程的學習有必要。但是在教學中推進立德樹人,讓學生在學習高技能的同時培養職業、人文高素質無疑是必要且可行的。
首先,基于當代社會的發展和大學生所處的環境。自打開國門、洋務運動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崇尚西方文化,對自己本國的文化和語言缺乏足夠的自信。雖然現在國力的增強讓這種現象有所緩解,但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念仍得不到充分的理解。而社會經濟越來越快的發展讓當今大學生處在一個更加復雜的環境中,政治多極化、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中山大學鄭永廷認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如開放的社會環境、市場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大眾化,網絡文化的興起和擴張等,都對學生有很多的負面影響。因此,立德樹人教育迫在眉睫。
其次,基于學校德育須通過多種方式輔助的需求。當我們看到“德”或“德育”這些字眼時,很自然都會想到思想政治系列課程序。在高等院校,這些工作通常都由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班主任來承擔。但事實上,每一門課程都應該找到相應的方式來推進立德樹人教育。以我校為例,在作為公共課的《大學語文》在全校各專業開設,但在理工科專業的培養計劃中,這門課程只在大一開設一個學期,這并不能滿足大學期間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和人文素養的要求;同樣,作為文秘專業基礎課的《語法與修辭》在大一開設,使用的教材是《現代漢語》。從筆者與學生的交談中了解到,部分老師在這門課程中講的是如何說好普通話,屬于現代漢語語音的部分,對語法和修辭比較難的內容并沒有涉及,考試題目也有相應的不同。因此,職業院校不僅需要多樣化一體化教授學生實踐技能,更需要通過改進課程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
再次,基于語言文字類課程與立德樹人緊密關系。普通話和漢字是經過幾千年歷史沉淀形成的表意語音文字系統,不論是語音還是詞匯無不蘊含著豐富的立德樹人教學資源。在職業院校教學中,教師能夠充分了解學生特點,包括學生的就業導向、職業要求和思想品德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備課時合理把握教材、有針對性地鉆研教材,就能恰如其分地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德育內容。除此之外,教師還能在了解學生德育課程教學情況基礎上,用自己的方式在課堂上將德育知識進行鞏固。
最后,基于立德樹人任務的長期性、艱巨性特點。“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品德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現在德育的任務都放在大一或大二的思想政治課程中,但這些德育課程通常都只開設一年,想要通過這一門課程和輔導員的工作就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顯然是不可能的。語言文字類的課程范圍廣,內容豐富,對學生的影響更長久。比如筆者在建筑智能化工程專業《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選擇上,會根據學期和學生男女比例來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內容,選擇《長恨歌》《垓下之圍》等文章來讓他們了解古時英雄豪杰的價值觀、愛情觀,為他們在今后的生活中提供一些參考。
四、在高職院校語言文字教學中推進“立德樹人”教育的方法
經過語文教研室幾位專任教師一年時間里在自己的各種課程中融入立德樹人教育的嘗試,總結出一些實踐方法。
一是開門見山法。即在課堂教學中直接把有關立德樹人的事例內容講解給學生,這種方法適用于語文教育專業的各種專業課程,比如《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普通話》《教師口語》等,直接把文章中涉及到德育道理講解給學生,讓他們明白樹立良好道德的傳統及繼續學習的重要性。
二是示例講解法。即在教學過程中選擇相關實例,為學生講解示例內在的思想教育意義,這種方法適用于各種語言課程中,如《大學語文》《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等,在這些教材的選篇中都包含著語音、漢字、詞匯等,也包含著各種哲理和倫理道德、價值取向等,從各個角度表現著“德”的存在。教師對這些文章的主題、道理進行篩選和引導,讓學生對原本以為枯燥的知識產生興趣,也了解發人深省的人生道理。
三是習題滲透法。除了課堂教學以外,教師可以在布置課下作業時精心選擇和設計作業題目,在完成題目的過程中完成品德教育,一舉兩得;亦可讓學生在課下了解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德育知識,課上進行討論,翻轉教學模式。這些方法同樣適用于各門語言課程中,比如在我校《普通話》課程中可以讓學生針對普通話與自己家鄉方言進行比較,由此了解家鄉方言的使用現狀、問題,由此形成自己對保護和發展家鄉語言習俗等政策的看法。
五、結語
語言和品德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在語言課程中飽含我國豐富的立德樹人的教育契機,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需要我們持之以恒的努力。在高職院校語言文字教學中推進“立德樹人”教育,把立德樹人的任務落實到思想政治德育課程之外的語言文字系列課程,能讓學生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耳濡目染,滲透到他們的大學乃至以后的工作生涯中。
參考文獻:
[1]鄭永廷.以深厚的人文關懷塑造大學生心靈——從《立德樹人》看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與發展[N].中國教育報,2009-08-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