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萍
【摘要】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是教學的重頭戲,卻沒有配套專門的寫作教材。教師們備課時,對于每周的大小作文寫作文體、命題,寫作要求比較隨機,往往導致作文教學效率不高。因此,每位語文教師有必要圍繞語文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設計符合個人教學風格的作文教學系列課程,構建作文教學體系,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關鍵詞】課標 創新 體系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3-0086-02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頒布后,高中語文教材作了重新編寫。面對新課標新教材,教師們都意識到,任何一次教育改革是挑戰更是機遇,教師必須盡早建立自己的教育教學體系與教學風格以應對挑戰。
一、寫作教學高耗低能的現狀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學生學習的重頭戲。雖然試卷上作文分數比重凸顯了寫作教學的重要地位,但現實教學中,學生最怕寫作文,語文教師最頭痛改作文。按照教學常規,每學期學生要至少完成8篇大作文。這8篇大作文,教師要規范操作,要進行寫前指導、批改后講評,對于突出問題要作面批等教學過程。平時的寫作練習花樣繁多,周記、日記、隨筆,讀書筆記,仿寫,改寫,片斷作文。堆積如山的作文練習本,讓語文老師常常調侃自己是五指山下孫悟空。
寫作成為學生最畏懼的事,思路阻塞,內容空洞,思想貧乏,材料陳舊,缺乏真情實感,常常應付了事。一個學期寫了不少,可寫作水平并未見顯著提高。
中小學教材中,沒有專門的寫作教材?;旧隙际墙處熥孕幸勒彰績越滩暮竺娴膶懽饕?,單元年級與個人教學進度,安排寫作內容與作文題目。學校各年級教研組每學期對寫作教學統一計劃安排,教師設計每次作文題目與寫作要求。盡管翻著花樣,但也不具備對每個班的寫作實際情況的針對性。能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全憑教師個人教學水平。學生寫得痛苦,教師改得頭痛。
隨著學生課外閱讀量加大,學生的自由寫作雖有起色,但應試作文中無材料、無思想、 無邏輯、無情感的現象非常普遍。日常高頻率的寫作練習并不能有效轉化為應試作文的一鳴驚人,讓平時的作文練習顯示不出存在感,學生難免對寫作產生排斥抗拒心理。
二、新教材輸入與輸出巧妙融合
從新版高中語文課文編排情況看,較以前語文教材有重大突破,最顯著的變化是將閱讀、鑒賞與寫作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必修一為例:第一單元為現代詩歌閱讀單元,閱讀要求是“掌握現代詩的韻律和節奏與詩歌語言的獨特性”。緊隨其后的寫作單元是“詩歌試作”。并且每個單元都是將寫作訓練要求與閱讀文本的文體與相對應。如高中生要求學會寫作較為復雜的論說文,教材就分別安排了如何立論,如何論證等寫作單元。既有課文作為例子,又有具體的寫作知識講解與操練。在寫作表達語言上,編排了“語言規律與語用規則”專題,讓學生了解語言表達的規律與技巧。從目前教材情況看,高中三年的語文學習,學生要學會散文、知識小品、小小說、應用文等所有文體的寫作。并且要求學生將寫作運用到記錄家庭、家鄉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而“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專題使高中語文教材與核心素養發生了有機聯系。在“邏輯思維規則的梳理與運用”單元中,設計了3個專題“識別謬誤、進行推理、構建認證”,以強化對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
從新教材編寫得如此周詳縝密的情況看,對教師的寫作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師非常有必要設計自己的寫作課程,建構自己的寫作教學體系。這既能讓教師通過構建寫作教學體系,深入研究寫作教學的教育教學理論,并與教學實際緊密結合,提高教學效率。
三、探索核心素養導向的寫作教學
作文教學需圍繞核心素養。劉翔的教練,雖然沒有獲得過世界冠軍,但知道怎樣讓自己的運動員獲得世界冠軍。教練在訓練隊員時,從基本功開始進行嚴格訓練,然后再根據運動員的個人情況制定因人而異的訓練計劃,就有可能培養出世界冠軍。新課標要求教師培養具有獨立個性人格的學生,讓他們具有創新精神,富有創造力。也許我們教師自身并不具備多少創新能力,但教師在追求創新教育的時候,設計出自己的作文教學課程,構建出自己的個性化的培養訓練體系,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那么教師的個性化教育就能逐步形成,創新式教育也就不再是一句空話。
要培養具有獨立個性人格的學生,首先教師要有一套獨具個人風格的教育培養體系,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這其實也是每位教育界名家成功的秘訣。教育家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風格肯定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探索,最后形成了獨具個人風格的教育模式。但任何探索都必須有一個開啟階段。
古往今來,所有青史留名的教育家都是具有自己獨立教育思想的人。孔子首創私學,《論語》中許多教育思想在現在看來依然是真理,他首創私學,設置了“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類課程,提出的“有教無類”“學而優則仕”“教學相長”“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依然是當今教師仍然難以達到的高難度要求。陶行知先生提出來的“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也是教育界人士雖然懂得,卻不能真正達到的高境界。葉圣陶老先生提出“語文工具說”為語文定名、定性,為現代教育確立了開創性的思想理念。于漪,一位教育界的奇女子,她所堅持的教育思想教育理想超越了時代局限性,所以現在她成為教育界的一面旗幟。所有這些大家,無一不在中華民族復興史上作出了自己的卓越貢獻。從眾多名家樹立的榜樣來看,自成一體是他們的共同成長路徑,這是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因為母語教學,語文課歷來不大受重視,作文教學無效勞動太多更加受到世人的垢病。語文教師不能不行動起來,構建自己個人的作文教學體系以鞏固自己的教學地位。經過一番粗淺的構想,擬構建如下的作文訓練格局:
寫作教學第一部:閱讀與觀察。不要求學生寫作,實在想寫的可以寫,不作硬性要求。理念是,讓學生先有感性認識,得到了情感體驗、美感享受,才能產生寫作的欲望。就好比吃了別人作出的好東西,還想吃的時候,才會涌起自己做的欲望。聽了別人唱歌好聽,才會自己去哼哼。但怎樣閱讀,怎樣觀察,這里就是教師要教的。閱讀有精讀、泛讀,粗讀、略讀。諸葛亮讀書講究精讀、細讀,而陶淵明讀書講究泛讀、粗讀。不論粗讀還是精讀,總之都是要學生用心去讀,有興趣去讀。但在目前,教師教學生讀書,按照教材一教,學生一點點讀書的欲望都被教師的枯燥乏味的分析澆滅了。所以教師教學生觀察、閱讀,要把概念要領介紹給學生,激發學生在課外閱讀、觀察的意愿。但閱讀觀察課分別用多少課時,具體怎樣閱讀、怎樣觀察,還要繼續深入細化。
寫作教學第二部:教些寫作技法。怎樣描寫、怎樣記敘、怎樣記事,怎樣議論、說明,這些基本技法老師要仔細教,學生對自己缺乏的知識是很愿意學習的。至于怎樣描寫,具體描寫方法、名著中的典型描寫片斷也要進行層次化設計。
寫作教學第三部:修改、錘煉自己的語言和文章。知道反復推敲揣摩語言文字、謀篇布局,才能真正把文章寫好。怎樣修改文章語言、結構,思想內容的邏輯性,對訓練的內容步驟作出統一部署。
寫作教學第四部:批改講評。學生作文的評價是作文教學成敗的關鍵環節。如果能在評改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那么作文的批改講評一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樣評改、評改的標準、形式,都必須有事先的設計,事后的反思總結,以逐步完善自己的寫作體系。
教師在教學前就能把這四部教學構建成一個自己完整的寫作課程體系,有詳實的教案,在日常教學中嚴格實踐,那么作文教學一定能大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