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類比閱讀通過比較它們的相同相似之處,在實際教學中,指導學生將不同質的兩個或兩類閱讀對象之間建立起特殊的推理關系,充分將學生思維導向于縱向層次的認知推理和橫向領域的知識轉移。運用類比閱讀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開拓思路,引起聯想,形成猜想,找到解題途徑。解決在具體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時,可通過類比把它化歸為使待解問題更簡單易解的一個問題,找出問題的解決規律。通過兩個不同類事物某方面的相似處比較,由此及彼地做出推論,把握閱讀文本特點,提高閱讀鑒賞力。
【關鍵詞】類比閱讀 比較閱讀 聯想閱讀 補缺類比 歸并類比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3-0107-02
類比是把不同的兩類對象進行比較,根據兩類對象在一系列屬性上的相似,而且已知其中一個對象還具有其他的屬性,由此推出另一個對象也具有相似的其他屬性的結論的一種修辭類手法。它的作用是借助類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畫突出本體事物特征,更淺顯形象地加深本體事物理解,引起讀者的聯想。由此,衍生出類比閱讀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類比閱讀,比較它們的相同之處,通過兩個不同類事物某方面的相似處比較,由此及彼地做出推論,把握閱讀文本特點,提高閱讀鑒賞力。
在具體閱讀教學實踐中,比較閱讀就是指把內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對的兩篇文章或一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著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將其有關內容不斷進行比較、對照和鑒別,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聯想閱讀是指閱讀者借助聯想進行閱讀的方法,要求閱讀者對所讀的知識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解上,而且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探索的聯想,從而有所發現。
在品鑒文學作品時,類比閱讀能幫助我們準確理解、認識、區分事物,發現新的事物,葉圣陶先生把“比較”作為一種重要的閱讀方法,他說:“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要緊的還是多比較、多歸納。”“就讀的方面說,若不參考、分析、比較、演繹、歸納、體會,哪里會‘真知讀?”這里的“比較歸納演繹體會”就是類比閱讀的要旨。
類比閱讀教學方式在實際教學中,指導學生將不同質的兩個或兩類閱讀對象之間建立起特殊的推理關系,充分將學生思維導向于縱向層次的認知推理和橫向領域的知識轉移。運用類比閱讀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開拓思路,引起聯想,形成猜想,找到解題途徑。解決在具體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時,可通過類比把它化歸為使待解問題更簡單易解的一個問題,找出問題的解決規律。類比閱讀表現兩種形態:一是相似補缺類比閱讀教學。根據參照模型和閱讀對象之間的某種相似性,由參照模型所具有的某一要素或要素聯系來推知閱讀對象也具有這一要素或要素聯系。二是相似歸并類比閱讀教學。根據兩個閱讀模型之間的某種相似性來確立它們的共同結構,兩個閱讀模型的共同結構一旦被確立,這兩個模型也就被歸并于一個更為普遍的方法理論。
補缺類比閱讀教學
在教學中,根據參照已有閱讀體驗和閱讀文本之間的某種相似性,引導學生由已知閱讀文本所具有的某一要素聯系來推知閱讀對象也具有這一要素聯系。
在教學《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時,根據學生知識理解水平狀況,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的實際情況及教材自身的特點,我設計了兩篇文章的思路結構和科學探索精神為主要相似類比要素。教學第一篇《恐龍無處不在》時通過多媒體生動展現學生感興趣的恐龍圖片和板塊構造和大陸漂移學說的具體圖片,創設情景,將抽象的科學理論形象化,本文在說明“大陸漂移”是恐龍無處不在的原因這一主題內容時,詮釋了“板塊構造”理論。讓學生在強烈的興趣中自讀課文,初步理解作者的思路和科學見解,并結合圖片復述課文內容,課文的層次結構就順勢得以解決,首先用一個科學觀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引出說明內容。——由恐龍化石在南極的發現說明“恐龍無處不在”,再由“恐龍無處不在”這一發現推究原因。以“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總結說明內容,結束全文。理解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中產生聯想,經過懷疑、推測、研究、論證之后有新的發現。學生參照這種思路學習推知第二篇文章也有相似結構,相似科學精神,用教學本課閱讀的方法所得到的啟示,由此推出另一篇課文《被壓扁的沙子》也具有相似的思路和結構。先提出問題,然后作出假設,經過推理論證之后,作出結論。以科學發現和科學實驗的成果為依據,層次清楚地說明了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上篇課文的已知相似要素為這篇課文的學習奠定類比基礎,在兩節課的教學活動中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
歸并類比閱讀教學
類比閱讀法可以引起歸類反應,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學生把有關或同類的知識加以歸類,聯系,延伸,比較,補充,可以使學生建立相似閱讀結構,成為一種閱讀方法,從一篇文章的閱讀的聯想到與其他作品仍至藝術風格。這樣,歸并的閱讀模型促使學生聯想的面趨向廣闊,學到的知識越多。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歸并閱讀的運用,將會提高閱讀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閱讀素質,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文言文教學中,《桃花源記》《陋室銘》《愛蓮說》《五柳先生傳》《魚我所欲也》《惠子相梁》等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意志情趣,可以歸并處理。引導學生理解相似之處,同時指導學生類比厘清主題之間的區別。《桃花源記》寄托了陶淵明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陋室銘》展示了作者高潔的志向和安貧樂道的意趣。《愛蓮說》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生活態度的贊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視。《五柳先生傳》安貧樂道的精神,實際上這正是作者的追求。《惠子相梁》表現了莊子對功名利祿的態度。《魚我所欲也》表現了孟子的態度,認為人應該保持本心,舍生取義。共同的閱讀結構確立了,能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行為和閱讀過程由單一的線性結構模式向縱向層次的認知推理和橫向領域的知識轉移,向多元的立體結構模式轉化。
實現學生語文學習閱讀方式的轉變,使學生的閱讀學習不再是單純地一味地接受,為學生構建開放的閱讀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語文知識加以綜合應用進行類比閱讀,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閱讀習慣和良好的類比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開展探究性學習提供時間和空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積極良好的情感體驗,發展他們初步的閱讀類比能力,并逐步發展在閱讀過程中與他人交往和經驗共享進行類比閱讀的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運用類比閱讀教學模式,不斷探究類比閱讀的教學方法和可操作性,提高閱讀教學質量,提高閱讀興趣和能力,均有著十分深遠且廣泛的前景。
參考文獻:
[1]寇俊英.《比較閱讀案例分析》中學語文.2017(1)
[2]韓雪屛.《中國當代閱讀理論與閱讀教學》.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版
[3]余映潮.《語文閱讀教學藝術50講》.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版
作者簡介:
姚熙忠(1970.1-),男,漢族,甘肅武威人,中學一級,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