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黃淮學院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為例,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踐教學進行探究,找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促進理論和實踐相融合,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使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的專業人才培養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
關鍵詞:應用型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80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7(b)-0104-02
Abstract:Taking as an example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the HuangHua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and find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majors. We will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focus on training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and train professionals in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to better serv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Application type; Major in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學校教育要“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十九大報告中同樣提出,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目標開啟新征程,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黃淮學院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2008年設立至今,歷時11年,圍繞學校應用型辦學定位,逐步形成培養德才兼備的,能夠適應我國體育社會化發展需要,具備系統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強的實踐和創新能力,能在社會體育領域中從事健身運動指導、健身咨詢、大眾體育活動的策劃與組織以及體育產業經營與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專業特色。
根據《黃淮學院“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綱要》要求,圍繞建成應用性人才培養基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大實踐實訓研究,與企業、行業建立合作用人機制,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前三年的課程基礎教學和畢業前的社會實踐實訓,做好實習實踐的內容設置、操作形式與模式,充分發揮“1”的作用,學校轉型發展提出“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總體原則,強化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專業特色,實施特色辦學,強化實踐技能,創新專業教育理念,夯實基地建設,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以培養出高素質創新應用型人才,滿足社會的需求。找出轉型背景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教學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重點解決影響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和評價體系構建的瓶頸問題,為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過程中課程改革提供一定的改革思路和參考建議。
1 ?實踐教學存在問題
1.1 實踐教學方案不太詳細明了
在培養方案設置中,前三學年的在校課程安排合理有序,詳細明確。但最后一學年,學生集中性實踐教學活動僅僅是一個大的范圍,游刃度比較大,給教學質量監控帶來一定的難度,同時在和學校教務系統對接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1.2 ?實習基地的過多過雜
目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有實踐基地13個,涉及健身俱樂部、社區協會、體育文化傳播公司、中小學校等等,不同的企事業單位需求人數不一樣,和學院建立合作關系的目的也不一樣,有的僅僅是為了擴大自己公司的影響力,把學生當成廉價勞動力,并不從事相關專業的指導,使學生的實習實踐效果大打折扣。
1.3 實踐教學評價機制與體系不完善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包括實習實訓、畢業論文、單科課程的內容的實踐教學環節、課外運動隊的訓練,各個部分有自己的的評價考核標準,但相互之間有所穿插交融,評價量化考核指標不統一,有時缺乏過程監控,流于形式,走過場。
2 ?實踐教學策略
2.1 以應用驅動為導向,科學調整教學內容
開展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探索“3+1”課程與實踐環節,全面修訂本科教學與實踐方案與計劃,開展學生創業實踐,為進入社會打好實踐基礎,完善實訓、實踐培訓等教學活動活動,來實現校內與校外實踐良性互動。擴寬學生對本專業發展動態的認識,提高學生對社會體育知識技能的綜合應用能力。
2.2 夯實實踐基地建設
積極響應國家對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轉型所提出的加強“校政”“校企”合作培養的號召,精簡優化整合現有實踐教學基地,真正為學生打造出“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積極為學生搭建平臺,為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提供平臺保障。
2.3 考核、評價側重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加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的考察。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使傳統實習、社會實踐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起來,避免形式操作和單一的體育教學,探索應用型專業社會體育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把實踐考核納入綜合考評中,重點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滿足地方經濟發展對應用型專業人才的需求。
3 ?結語
黃淮學院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采用“3+1”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實踐探索后,已經得到了認可,三年在校學習,一年實踐實訓,夯實集中實踐教學階段內容,優化實踐教學多元創新機制,促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融合,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將起到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2] 方武,夏云建.對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再思考[J].湖北體育科技,2014,33(5):456-458.
[3] 張建華.地方院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建設特色路徑探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23(4):23-24.
[4] 肖亞康.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天中學刊,2018,33(3):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