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竭婧 楊曉起
隨著中國教育事業不斷改革和發展,高校德育工作進入新時代,高校德育生態發生了轉變。在新時代,高校德育生態面臨著片面化的傾向,究其原因,其癥結在于“德育生態”理念的不足。本文以“馬克思的交往理論”為視角,通過突出學生主體性,提高學生德育學習的積極性;結合德育系統諸因子,構建一體化生態場;提高德育實踐活動品質,優化高校德育生態化實踐的基本載體;完善高校德育評價體系,提升高校德育生態化實踐的評價效益,以此構建高校德育生態化的實踐路徑體系,力求實效高校德育生態化的創新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經濟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中國教育事業也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不斷深化改革,高校德育工作進入新時代。新時代環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高校傳統的學練式“知性德育觀”無法實現人、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因此,從學練型的“知性德育”轉換為自化型的“生態德育”,成為當今高校德育工作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站到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我國也正處在從大國走向強國的關鍵時期,外部環境更加復雜。
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黨中央明確提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最根本的是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但是,當前高校德育工作沒有跟上新時代的環境變化,與黨中央提出的高校德育工作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高校德育生態出現危機。
高校德育生態,強調生命個人的主體性和人本思想。當前高校德育偏好于“學練式”的“知性德育”,重視知識傳播,輕視道德踐履;物化德育對象,缺乏對德育對象的激勵;漠視個體差異,這導致高校德育片面化傾向突出,無法實現人、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在合規律性上,當前高校德育生態出現危機。
高校德育生態是高校德育自身,以及與社會、家庭、學校等諸因素協同互動的結果。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德育生態應該是能夠促進高校德育任務的實現。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全球化的推進,為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帶來了多元價值和觀念,從而形成了思想的碰撞,引起人們思想、行為的變化。其帶來的不良社會風氣導致社會道德滑坡,沖擊了高校德育生態和德育成果。同時,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高校沒有及時作出積極回應和思考,故步自封,從而僵化了德育方法、德育內容和德育過程。在合目的性上,當前高校德育生態出現危機。
高校德育生態,既有主觀的自我調適,又有客觀的與外部環境的互動,對其評價應該是多元的和全面的。但是當前的高校德育生態評價體系過于片面化,在評價內容上,以共性評價為主,而缺乏一些個性評價;在評價主體上,以教師為主,缺乏教師、同輩以及其他社會群體等多元評價;在評價程序上,缺乏公開和監督;在評價機制上,有待進一步完善。
馬克思主義這樣論述人的本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是人與生俱來的自身所附有的特性,社會屬性是人們在社會生產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各種關系的總和。自然屬性是人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但是對人的思想、觀念、道德等其決定作用的是人的社會屬性。
交往,是人們作為社會中的個人,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與他人、與自然發生的物質交換和人與人之間的精神交流、溝通和理解,社會關系的外在表現。建立在“社會人”理論基礎上的人際交往理論認為,人際交往普遍存在于人們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各種社會生產活動實踐中。因為作為社會人,必然要與他人溝通、互動、交換,這個過程也正是社會化的過程。由此可見,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的人際交往理論,具有實踐性、歷史性和社會性。
人際交往理論視角下的高校德育生態化,研究的重點在于高校德育與社會、家庭、學校等環境要素的互動交往,在交往互動中進行情感的交流和信息的互換,從而形成的一種良性互動狀態。有利于促進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樹立“學生為本”的人本思想,促進高校德育模式的創新發展;有利于促進德育內容入腦、入心,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有利于優化整合高校德育生態資源,構建和諧德育生態環境,形成良性互動格局。
基于此,追思當前高校德育生態化的現狀,構建高校德育生態化的實踐路徑體系,以期實現高校德育生態的凈化及高校德育的創新性發展。
為建設良好的高校德育生態,必須超越危機,高校德育作出自我調適,并調整與社會、家庭、學校等外部環境要素的互動過程,從而建構和優化高校德育生態化的實踐路徑。
突出學生主體性,提高學生德育學習的積極性。高校德育工作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因此,德育工作者要轉變德育工作理念、德育工作方法和德育內容。突出學生主體性,改變傳統的“知性教育”模式,逐漸轉變為引導式、自發式的德育模式;重視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德育過程注重因材施教;更新德育內容,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建立健全學生激勵機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德育系統是一個包含多重因子的體系,需要優化、調整諸因子的關系,建構強大的生態場。首先,高校德育教育要與學校整體教育相結合。將德育教育融入課程教育,強化德育教育的覆蓋面;健全育人體系,形成全員育人的局面;明確“教”和“育”的關系,加強學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強化“育”的潛移默化作用;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學風,堅決抵制考試作弊、學術不端等不良行為,從而促成良好校風的形成。其次,加強主流價值觀的輿論宣傳,凈化社會風氣。充分發揮傳統媒介和現代媒體的優勢,做好主流價值觀的宣傳與引導,弘揚社會正能量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凈化社會風氣,使大學生在面對多元文化和價值能夠做出正確選擇,從而強化高校德育成果。再次,加強高校德育與家庭教育的互動。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教育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家庭教育在高校德育生態化體系構建過程中必不可少。一方面要強化家庭美德觀念,加強大學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健全學校、家庭溝通機制,學校與家庭要做到“兩個積極性”,相互了解學生的情況,促進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提高德育實踐活動品質,優化高校德育生態化實踐的基本載體。高校德育生態化的實現離不開一定的實踐載體,而提高實踐載體的品質對于高校德育成效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德育生態化的實踐的重要載體是德育實踐活動,活動的品質直接決定著德育效果和德育生態的狀態。所以,要做好實踐活動的評比,選擇優質活動作為德育實踐平臺;做好德育實踐活動的反饋與反思工作,制定高品質德育實踐活動的基本標準;做好德育實踐活動深度挖掘和內涵探索,提升德育實踐活動的效度。
完善高校德育評價體系,提升高校德育生態化實踐的評價效益。完善的高校德育評價體系應該包含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程序和評價機制,并且各項內容設置科學、合理和具有可操作性。所以,評價主體應該不僅包括本人、學生評價,還應該增加同行、同輩、相關領域第三方社會機構評價等。評價內容,應該凸顯有針對性的個性化評價,重視過程化評價,采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完善評價程序,使其包含公布評價通知、要求和標準——遞交材料——評價(自評、他評)——公示——公布等環節。健全評價機制,加強相關制度建設,如激勵機制、評價反饋機制等。
高校德育生態化是高校德育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論,通過優化高校德育生態化的實踐路徑,實現尊重和弘揚主體性,凸顯個體在高校德育生態系統中的主體地位;實現回歸德育的價值本原,生成高校德育生態化實踐的價值取向和價值依托;實現科學認識生態環境,保障高校德育生態化實踐的良性發展。
(作者單位:上海視覺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