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翠香
摘 要:針對高校大齡單身男女不斷擴大的趨勢,結合對駐濟高校實地調查研究,總結了大齡單身的原因,最后提出對策建議。所提觀點具有一定創新意義,可供工會及高校借鑒。
關鍵詞:高校 大齡單身 婚戀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8-0-02
近年來,大齡單身教職工婚戀問題越來越突出,已成為高校領導、工會、系部關注的焦點之一。解決高校單身教職工的婚姻大事,對于促進教職工的全面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構建和諧校園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通過實證研究、走訪、調查問卷、座談等多種方式,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旨在印證社會上對大齡青年的認知,揭示高校大齡青年婚戀中存在的問題,并試圖探索解決之道。
調查顯示:目前,高校單身教職工呈現兩個趨勢:一是生活方式的變化、傳統觀念改變、多元文化的沖擊,高校大齡優質青年男女性別比例失衡;二是相稱婚配論、“擇偶階梯”理論,以及單身教職工的焦慮、逃避等心理方面的因素,使得大齡單身教職工人數日趨增多。盡管具體情況各有不同,但高校教職工的婚戀問題已經引起了高校和社會諸多方面的關注,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于高校單身大齡單身教職工婚戀問題,探討其發生的主要根源,并試圖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
一、高校大齡單身教職工婚戀現狀
1.總人數日趨增多
高校大齡單身教職工人數正在逐漸增多。據國家人口計生委“人口宏觀管理與決策信息系統(簡稱PADIS系統)”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27歲以上“剩女”328.3 萬人;2010 年剩女1515.9 萬人,增幅達362%。預計到2020年,剩女將達3372萬人。
2.高校大齡單身教職工自身特點
2.1學歷現狀:不乏高學歷教師。本研究調查了308位高校單身教職工,其中博士6%,碩士25%、研究生11%、本科41%、其他17%。
2.2年齡現狀:調查的236位教師中,24-40歲的94%,40歲以上占6%
2.3性別現狀:在調查的308教師中,女性占66%,男性占34%。
2.4籍貫情況:走訪了244名駐濟高校大齡單身教職工,本地占31%省內職占64%,省外占5%。
3.大背景分析
高校大齡單身情況是國家大環境下的一個鏡像,不能脫離大環境而獨立存在,因此,有必要簡單分析國家層面的數據。
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以及國家例行的人口抽樣調查,我國當前的人口結構是男多女少,男女性別比,特別是男女出生性別比嚴重失調。按照 1:1的異性伴侶比例,意味著我國的剩男比剩女更多,而且這一差距還將進一步擴大。因此,我國必然存在嚴重的大齡青年婚戀問題,而城市大齡青年婚戀問題是這一問題的重要體現。
早在2013年,就有學者指出:大齡青年婚戀問題表現為男女青年性別比例失衡,城市以“剩女”居多,農村以“剩男”居多。這個結論與上述高校單身情況比是相符的。
4.典型問題
跟蹤調查、問卷統計、走訪高校發現,駐濟高校大部分單身教職工的婚戀狀況是正常的,但典型問題也很突出:
4.1女教職工:①務實但未嫁的也多。高校女教職工大多受過高等教育,她們的學識,境界,看待問題態度,使她們選擇另一半方面更務實,在某些方面不想屈尊自己。②這樣的想法使28歲以上的未婚女老師的擇偶之路更加艱難,其選擇的面也越來越窄、機會越來越少。
4.2男教職工:①年齡優勢在男性一方。30歲左右是男性的黃金期,而對女性來說就是一個嚴峻的年齡。②傳統觀念仍是“男大女小”、“男強女弱”的婚配模式,加上大城市、高校有大量高學歷的單身女性存在,30 歲左右的單身男教職工盡管表現不急,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擇偶的機會也在減少,壓力同步上升。
二、高校教職工大齡單身的原因分析
婚戀問題是及其復雜的存在,有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因,也有社會傳統的原因。
1.婚戀梯度
所謂梯度,類似于階層、板塊,是社會結構固化在微觀、觀念上的具體體現。在當代社會,梯度無所不在,體現在社會地位、學歷收入、事業狀態等方面。婚戀梯度也是客觀存在的。一般說來,男性傾向于向下選擇女性作為配偶,“下”指社會地位、個人收入、家庭狀況、學歷、年齡等。女性則相反,她們傾向于向上選擇,即女配高,男配低。
婚戀梯度深刻揭示了我國根深蒂固的婚戀觀,是廣泛植根于男女理念中的;現代經濟社會沒能打破這一規律,在某些方面反而加強了。調查顯示,從擇偶標準看:男單身在學歷、家庭的選擇上可上可下可平行(不是太注重),在年齡上可小或可平行(大了不行);女單身在學歷、家庭的選擇上是可上可平行(不可下),條件比自己差的就不在范圍之內,在年齡上可大或可平行(小了不行)。不由讓人想起田忌賽馬的典故,同理,交叉剩下的優質女孩就會越來越多,剩下的男單身條件會差一些。
2.空間擠壓
高校的發展以及高校與社會的相對脫離,使得高校教職工疏離了社會。①高校教職工接觸社會面較少,基本活動范圍都在學校,平時見到的人員內除教職工,就是學生,類型單一。②近二十年來,很多高校搬離市區,工作時間加上路途時間極大地擠占了業余時間,無暇他顧。③由于高校的考核制度、評比制度、教學改革、評審職稱等,科研任務都比較重,也影響了大齡教職工的交友,擇偶。
3.經濟社會的無奈
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少子化,我國青少年無論男女都受過較好的教育,在當前教育體制下,女生表現得更加優異。在教育平等前提下,女生對男生的要求體現了時代特色,其實也是更高的要求,而男生似乎還沒有充分準備。女生注重男生的硬實力,也在乎其軟實力,即性格等因素。
3.1男性:調查顯示:單身高校男子如果家庭條件一般,家庭不在城市本地;或是家庭負擔太重;或是性格內向孤僻、不善于社會交往;或是收入低、工作不穩定,買房無望;或是發展空間有限等,要找到心儀的一半也比較難。所以,男性自身的實力很重要。
3.2女性:不可否認高校大齡未婚女青年的婚配更是突出。本調查認為這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①內因主要有性格、教育程度、經濟水平、婚姻觀念、事業觀念、擇偶標準、感情經歷、行動策略等。②外因包括市場化的轉型、社會結構的變遷、性別角色分工的變化、社會風氣的影響、父母親友的干涉等。③心理因素。大多數高學歷單身女教職工心理上感覺自身條件較好,認為自己雖然已到“大齡”,但無論是在外貌、氣質、才華、能力、學歷、職業、經濟條件等各方面都不比別人差,甚至明顯優于他人。這樣的主觀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她們講究而不將就,她們主動選擇“形單影只”也不屈就傳統婚戀觀擇偶標準,更不可能草率結婚。所以,女性過分追求自身感受反而耽誤了大好年華。
4.價值相左
單身大齡婚戀已是社會問題,從社會學角度解讀,作為生活在社會變遷中的個人乃至群體,其價值觀決定了選擇觀。
4.1男教職工:調查駐濟高校男教師理想的女朋友,出現次數最多的是不要求女博士、女碩士,只要求年輕漂亮、溫柔單純。他們認為:女性高學歷、高職稱、高收入會給自己帶來的心理壓力,因此持有下位的擇偶標準,即年齡、學歷、能力都不要求比自己高,只要溫柔漂亮、工作穩定就好。有些男性表示堅決不接受比自己強的女性,哪點強都不行。在問及女方什么都弱,你(男性)能提供多大的物質保障、是否能獨自養家時,男方大多回答要一起奮斗。
4.2女教職工:傳統上女性是弱勢,因此更關切來自另一半的實力。調查顯示:①女教師擇偶普遍重視對方現有的經濟實力,關注其潛在的發展能力,希望另一半“出類拔萃”,這樣自己更有安全感。②大齡單身女教工普遍受過良好的教育,優越的自身條件,加之向上流動的擇偶觀,經濟以及精神的獨立,使她們對對愛情、婚姻的期望值較高,而不會逆向為之。女性無一例外表示堅決不要媽寶男。
5.性別觀疊加現代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與現代、家庭與社會諸多因素相疊加,共同影響婚戀觀,以致在高校同時存在兩性平等、男主外,女主內、門當戶對、賢妻良母等傳統婚配觀。這些決然相左的價值觀存在于人們意識的深層面。高校教師雖都接受了現代教育,但他們也有約定俗成的角色定位。男教師擇偶基本定位于找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妻子相夫教子,他可以從繁瑣的教子活動中解脫,骨子里不希望妻子在其他方面超越自己,男權主義依然大有市場。
不少女教師盡管有學識、能力都很強,但內心仍然想找一個比自己強或至少差不多的男人結婚才有婚姻歸屬感,家庭主婦、專職妻子是她們不敢想象的。她們的婚配價值標準,與男性的價值標準沒有交集。
6.高校海歸
高校單身大齡教職工中,不乏海歸群體。他們單身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早年沉湎于讀書沒有顧及戀愛,二是回國小有成就時不僅老大不小了,同時與國內環境的融合也慢半拍。所以 ,海歸人員還面臨著環境適應和競爭的壓力,婚戀也是難題。
7.交友禮儀的欠缺
儀容儀表在人際交往中非常的重要,特別是單身大齡青年在初期的交友中更要注重交友禮儀。儀容和穿著的不當,不良的舉止,以及不得體的談吐,都會在交友初期,給另一方造成不可忽視的因素。
三、解決高校單身大齡教職工婚戀問題的對策建議
通過對駐濟高校的實地調查、統計歸納,以及對許許多多的大齡單身教職工的個別訪談和交流,結合自己近幾年對工會婦委會工作的理論探索,以及組織高校青年教師聯誼會,給單身教職工牽線搭橋,總結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深刻領悟了個中深刻原因和個體的無奈。鑒于此,提出如下對策建議,以供各方借鑒:
1.多種形式的聯誼會
鑒于高校教職工生活圈子狹窄、工作較忙的情況,各級工會、婦委會可以組織校內外單身教職工開展多種多樣的聯誼活動,如學術交流、茶話會、校際合作、聯合教改等,聯誼單位可以選擇高校、部隊、行政單位、企業、中資機構等,創造機會使有情人終成眷屬。以我自身工作體會,幫助高校單身教職工解決婚戀問題,建立溫暖的家庭,使單身教職工有堅實的家庭基礎做后盾,從而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教學事業中,是每一個高校工會作為娘家人非常想解決的問題。因此,組織此類活動并不難,需要的是熱情和關注。
2.單身假
對高校大齡單身教職工實施精準關懷,建議高校給予單身假待遇。單身假的意義在于鼓勵或創造條件,讓高校大齡單身教職工適當放一放繁忙的教科研工作,出去旅游、交友,加強與父母、鄰居、同學、同事等親朋好友的聯系,擴大自身人際交往范圍,尋找戀愛的機會。
3.互聯網+
積極利用新媒體,密切自己與社會的關系,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科研活動、消費空間、個人愛好等擴大自己的交往空間,展示自己的優勢和魅力。
4.相信愛情
工會婦委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組織大齡單身教職工參加,鼓勵他們相信愛情并心中有愛;通過活動,宣傳先進、現代的男女價值觀、婚戀觀,潛移默化地淡化落后的婚戀觀。
5.加強交友禮儀
高校大齡單身教職工要想及早“脫光”,在初期的交往中一定注意選擇合適的服裝,女孩子在妝容方面,不要素面朝天,要適當的化些淡妝,男孩子的妝容要干凈整齊,要相信愛情,遵守禮儀語言,那些話題該談那些話題不可以談,做到心中有數,加強內部修養和外在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6.尊重個體
高校領導、特別是從事高校婦女工作的管理者用心研究高校單身女教職工群體,理解她們的執著和苦衷,營造性別平等的校園氛圍,尊重女性的價值和選擇。希望高校、高校工會共同關注單身男教職工的切身訴求,著力培養有全新家庭、事業觀念的男子漢,鼓勵他們與高素質女性一起共同建設高質量的現代家庭。
參考文獻
[1]何姣龍.城市大齡青年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年.
[2]李沛霖.城市剩女形勢令人擔憂[J].經濟視角,2011 年第 8 期.
[3]朱桂英,鮑紅.高校單身女教職工心理壓力的分析及對策研究[J].山東工會論壇,2015,(1).
[4]倫麗.大齡青年婚戀問題研究——以剩男剩女現象為視角[D].遵義醫學院,2013 年.
[5]丁金宏.梯度模式:“婚姻剩余”的焦慮[J].探索與爭鳴,2013(05):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