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萌萌 楊丹 王云
摘 要: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探討高職院校學風建設,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戰略意義的人才培養工程。高職院校在生源、師資力量、硬件設施上與本科院校本就存在一定差距,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學風建設對促進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深化教育管理與改革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應樹立學風建設的新形象,營造嚴謹治學的良好氛圍,嚴抓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創高職院校學風建設的品牌。
關鍵詞:高職院校 學風 學風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8-00-01
隨著高職院校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探究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管理與改革已成為“十三五”的重要課題。學風建設關系著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和辦學指標,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加強和改進學風建設對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進高職院校自身發展和生源質量的提高,以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學風建設的科學內涵
學風,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指學習的風氣。筆者認為,學風的科學內涵是指高校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作風等內在品格在學習上的外部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為什么而學、是否愿意學、采取什么樣的學習方法、是否具有積極進取的精神。了解學風的科學內涵,對于加強和改進學風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高職院校學風現狀及成因分析
1.高職院校學風現狀
由于近年來高校擴招規模按比例增長,高職院校學生生源質量受到很大程度的沖擊,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導致學風出現了一系列令人堪憂的問題。就目前學風建設反映出來的問題,突出表現在:
學習態度不端正,自律意識差。高職院校的學生由于學習態度不端正,考入大學后覺得終于可以從高中那種緊張的氛圍中解放出來,主要表現為:一方面,學習紀律意識松懈,遲到、曠課、早退現象屢見不鮮;一方面,學生課余時間充足但學習觀念淡薄,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而是沉迷于網絡、談情說愛。另一方面由于高職院校各類社團、社會實踐活動較多,學生課余時間忙于這些而忽視了學習。
學習環境不適應,學習能力不足。與高中課程相比,大學課程理論性更強、知識量更大、也更具系統性。學習的形式也從高中階段老師手把手教學、填鴨式教學轉變為更多的自主學習、自律性學習,更注重課前的預習、課后的復習。而剛剛進入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們沒有意識到這些變化,仍用高中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大學的課程,常常感覺上課時已經聽懂了,等考試時發現一變換題型還是不會。
2.高職院校學風問題原因分析
高職院校學風中不良現象的產生有其深刻的原因,包括學校管理、學生自身等都對學風建設產生重要的影響,從根本上來說,學生自身的思想觀念、學習能力、自控力是關鍵所在。
2.1校園氛圍的影響
一方面隨著高職院校擴招規模的增大,高職院校自身教育管理和教學體制改革的滯后,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市場經濟發展對教育的需求。專業設置不合理、課程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老套、實驗實訓設施落后,嚴重挫傷了學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學術界出現一些不正之風,主要表現在:急功近利、心浮氣躁、學術剽竊,影響了教師敬業精神和嚴謹治學的態度。反映在學風上就是教師授課質量不高,學生缺乏教師在學習方法上的指導。
2.2學生自身的問題
大學學習主要靠的是自覺性、主動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求學生必須明確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如果學生的心理問題較多,就直接影響學習的積極性。由于現在的大學生獨生子女較多,“6+1”的家庭模式讓他們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稍有不滿意便心煩意亂、心情低落。有的學生初中、高中時期受到來自家長、教師的批評,覺得自己受到特別大的委屈無法從那種情景中走出來;有的學生因為家庭突然遭遇變故使自己的性格發生較大變化,變得孤僻、不愿與人交流,沒有知心朋友從而對良好學風建設產生不良影響。
三、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學風建設的建議
當前高職院系學風中存在的不良風氣,已經嚴重影響到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因此在新時期加強和改進校風建設,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需要長期堅持。
1.塑造良好的校園氛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學風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關鍵在于培養學生主體的內在自覺性,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就需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學風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學習狀態的外在表現,學風建設的關鍵是讓學生明白學習目的、學習態度是取得良好成績的前提,只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才能從思想根源上解決問題。
2.加強制度建設,規范學生日常行為
無規矩不成方圓。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感到失去學習動力,其中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高中時期老師、家長都灌輸著一種“現在好好學,等上大學就輕松了”這樣一種錯誤觀念。他們進入大學后,一改高中階段的緊張氛圍,學習上的松懈伴隨著對自我要求的放松。課上課后缺乏考勤制度,或沉迷于打游戲或注意力在談情說愛、或打工賺錢。一是高職院校應加強管理,以嚴格的規章制度對學風進行約束與規范,確保規章制度的執行與落實。二是作為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學生組織——學生會要發揮他們應有的作用,加強對學生課上的考勤。三是嚴格執行獎懲制度。在評獎評優方面,實行完善的評獎評優制度;在處罰方面對于違規違紀行為嚴懲不貸,從而形成完善有效的激勵與懲罰機制,為形成良好的校風提供制度支撐。
3.引導學生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明確學習目的
學生進入大學,對于各方面都可能產生不適應。這就需要大學里的輔導員、任課教師在平時的授課中,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讓他們明白只有專業才能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幫助和引導學生制定明確合理的發展目標,對大學生生活做好規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積極性。在對課程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對自己的專業產生興趣,從根本上扭轉學習的不正之風。
良好學風的形成,有賴于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等部門的齊抓共管,減少推諉、扯皮現象;更需要學生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自覺性。具體來說,教學部門應做好教學改革、質量評估工作,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與實用性;管理部門要改進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與能力,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重視學生會在學生管理和服務方面的作用,從而推動良好學風的形成。
參考文獻
[1]袁曉建.高校學風建設的三大因素[J].理工高教研究,2002,(4):93.
[2]甘國濤.關于高校學風建設的調查與分析[J].高教探索,2009,(6):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