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航
摘 ? ?要: 水無處不在,對水的語義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文基于認知語言學的框架,著重用概念隱喻和概念轉喻的理論從漢英“水/water”的起源義到擴展義的脈絡研究“水/water”的語義共性和個性,以促進外語教學。
關鍵詞: 概念隱喻 ? ?概念轉喻 ? ?水 ? ?漢英比較
一、引言
水乃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之一。語言與人類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詞匯,作為語言中變動性最大的部分,其語義的擴展與變化反映了人類的思維與社會的變遷。漢英兩種語言都對水有著基本的定義,并且隨著時間的推進,“水”的語義不斷發(fā)生演變和延伸,形成漢英特有的復雜語義體系。從檢索到的文獻分析,前輩學者們對“水/water”的認知語義做過一些相關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總體來說對“水/water”的認知語義研究相對較少且存在一些不足。漢語“水”的認知語義研究主要是“水”的隱喻義或是基于隱喻、轉喻理論的一詞多義;英語“water”的認知語義研究主要是其一詞多義或是有關習語的認知分析,這些研究不涉及漢英比較的角度且很少是詞源義到擴展義的脈絡。有研究是從漢英比較的角度出發(fā),但少運用概念轉喻的理論且不是從詞源義到擴展義的延伸,缺乏系統(tǒng)性。本文將用概念隱喻與概念轉喻理論從“水/water”的詞源義到拓展義進行系統(tǒng)的漢英比較研究。這不僅能夠讓我們對漢英“水/water”的語義體系有更明確清晰的了解,而且能夠使我們更好地把握漢英認知的異同,促進外語教學。
二、概念隱喻與概念轉喻的理論概述
隨著跨學科研究的發(fā)展,人們對各種問題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單一的領域,而是轉向多領域跨學科的地帶。認知語言學是將語言學與心理學、神經(jīng)學、哲學等學科結合起來的語言學分支。概念隱喻與概念轉喻是其相關核心理論。
Lakoff & 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首次提出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的概念,認為“隱喻無處不在,它存在于我們的語言中、思維中,其實,我們人類的概念系統(tǒng)就是建立在隱喻之上的”。概念隱喻的本質是用另一種事物體驗和理解當前的事物,通常是通過源域向目標域的部分投射,用具體的概念(如物體、容器)理解抽象的概念(如時間、情感)。
相似性是隱喻賴以存在的基本要素,是指事物之間共同具有的特征或屬性,它是源域與目標域之間聯(lián)系的基礎。相似性有兩種: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物理相似性指形狀、外表或功能上的一種相似,如:鴨蛋(形狀;零分)、白開水(性質;不摻雜質的開水;平淡無味,不吸引人的事)。心理相似性是一種非物理意義上的相似,即一種心理感受上的相似。如“醋”(嫉妒;吃醋)。
概念轉喻常被看作是一種修辭手段,認為其主要特征是因相關或鄰近的關系而發(fā)生的一種名稱替換。但是認知語言學認為轉喻是人類基于自身體驗的一種認知手段和工具。轉喻是一種認知過程,是在同一個領域內用某一實體指代另一實體。轉喻較隱喻最大的區(qū)別是轉喻映射發(fā)生在同一認知域中,它不跨域或是跨認知域矩陣映射并且轉喻的運作機制是同一領域矩陣內的領域突顯。
隱喻和轉喻并不總是兩種完全獨立的認知過程,二者可相互作用,并創(chuàng)造隱轉喻(metaphtonymy)指稱這種現(xiàn)象。可以說概念隱喻離不開概念轉喻,概念轉喻離不開概念隱喻,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作用,對詞匯語義演變的研究離不開兩者的共同作用。
三、漢英“水”的認知語義分析
要了解一個詞的語義系統(tǒng),必須先清楚這個詞的本義即詞源義。本文選取《漢字源流字典》和《牛津英語大辭典》這兩本字典研究漢英“水/water”的語義系統(tǒng)。《漢字源流字典》探求字源,深入分析漢字構造的本源。它打通古今,全面梳理漢字義項演變的線索,力圖涵蓋所收漢字的全部義項,不僅鉤稽其本義、引申義,還列出其主要的假借義。《牛津英語大辭典》被譽為詞典中的《圣經(jīng)》,它是英語發(fā)展軌跡研究的集大成者。這部詞典收詞釋義尊重歷史,以書證作為依據(jù):義項排列遵循由古到今的時間順序,詞義的歷史演變脈絡清晰。可以根據(jù)這兩本字典確定“水/water”的詞源義和一些延伸義。
根據(jù)《漢字源流字典》:《說文·水都》:“水,凖(準)也。北方之行。象眾水并流,中有微陽之氣也。”本義為“河流”。如:天下大水四,謂之四瀆,河、江、淮、濟是也。根據(jù)《牛津英語辭典》“water”的本義為“一種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水”(The liquid [in its pure form transparent, colorless, tasteless, and odourless] which forms the main constituent of seas, lakes, rivers, and rain)。如:Water is basic to animal and plant life.(水是動植物生存的基本物質)。可見漢英“水”和“water”的詞源義不同,漢語的“水”是指地貌的一種,即“河流”,英語“water”是指一種物質。
(一)認知視角下漢英“水”語義共性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基于體驗的,語言是思維的載體。由于地理環(huán)境、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不一樣,對“水/water”的體驗不同、關注點不同,對于“水/water”的詞源義存在不同。但是漢英“水/water”的詞匯語義還是存在很多共性的。
“水/water”可以表示河流和水物質。隨著時間的演變,“水”可以指一種物質,即簡單的氫氧化合物,分子式是H2O,是一切生物體的主要成分,如:雨水、上善若水;“water”可以指“河流、海或湖”(A particular expanse or body of water; a pool, a lake, a sea),如:We walked down to the waters edge.(我們步行到水邊去)。漢英的這種語義延伸皆是概念轉喻的結果。在河流的認知域里凸顯河流的組成成分之——“水”這種物質,漢語中“水”可以表示“水物質”,進而語義擴大,再以部分代整體,以一個范疇成員轉喻整個范疇,得到語義“一種物質—氫氧化合物H2O”如:水汽、水分、海水、雨水;英語“water”語義延伸為“河流”就是部分代整體,以河流當中的組成物質“水”來轉喻整個河流。同時“水/water”在漢英中都可表示“某些液態(tài)物質”,如漢語中:“汗水、淚水、酒水、墨水”,英語中:Her words brought the water into his eyes.(她的話讓他想哭)。
“水/water”語義貶降(詞從表褒義或中性意義轉為貶義)的現(xiàn)象,可指洪水、水災。如:九年,宋水,魯使臧文中往吊水。(《史記·宋微子世家》);大禹治水,水火無情,發(fā)大水。英語中有:The waters are out. (洪水退去)
“水/water”詞類轉化由名詞延伸到動詞。詞類的延伸主要是語法轉喻的結果。沈家煊最先在國內提語法轉喻的概念。A轉喻B,A和B除了必須在同一認知框架內,A還必須比B顯著,A能附帶激活B。用顯著的東西轉喻不顯著的東西是一般規(guī)律,事物顯著度的差異也有一些基本的規(guī)律,一般具體的比抽象顯著。比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他不會水。其中“水”可作動詞,表示“游泳”。用名詞水(本義為河流)轉喻游泳這個動作,是因為游泳是一個行為事件框架,屬于抽象的,而游泳的場所水是人肉眼可以直接觀察到的具體的事物,因而產生語法轉喻。英語中有同樣的語法轉喻現(xiàn)象,“water”可指“灌溉”(irrigate[land, crops])。如:This land was watered by slow winding rivers. (這塊陸地是由緩緩蜿蜒的河流灌溉)
“水/water”可表示珠寶、銀子的成色。“水”可以用來指“銀子的成色、是否含雜質”,“water”可以用來指“珠寶的純正度”(Degree of transparency and brilliancy in a diamond or a pearl)。這是基于水是無色無味,如果水質含有雜質就會導致水的色澤發(fā)生變化這與珠寶、銀子有瑕疵就會色澤不純正具有相似性,因而形成概念隱喻。如:開錢莊倒還有點油水,就只看銀水眼力還平常,唯恐換也不好,不換也不好,心里疑疑惑惑,所以不敢就開(《明清的錢鋪、錢莊與銀號》)。英語中:This diamond is of the first water. (這是顆優(yōu)質鉆石)
金錢是“水/water”。金錢和水本屬于兩個不同的認知域,金錢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產物,屬于社會域,水是自然界的產物,屬于自然域,金錢和水都具有共同的特點,也就是它們具有相似性——流動性大。這里涉及一個隱喻,從源域水映射到目標域金錢,用水來隱喻金錢。如:你小子在這場戰(zhàn)爭中撈了不少油水啊。肥水不流外人田,你這道理都不懂?英語中:She spends money like running water.(她揮金如土)
漢英中“水/water”相似的語義還有:時間是水。如:似水流年,七年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英語中:Time is water and has gold left and sand drift.(時間是水,淘金流沙)情感是水。我們常見的有“哀愁是水”“相思是水”“思想是水”。如: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才思泉涌。英語中:Sadness surged within him.(悲傷在他心中涌起)He was overflowing with good ideas.(他滿腦子都是好的主意)問題是水。如:他現(xiàn)在處于水深火熱當中、這次我們是背水一戰(zhàn)、救人于水火之中。英語中:The conversation got into the murky waters of jealousy and relationships.(交談進入到愛妒交織的復雜話題)The government has warned of stormy waters ahead.(政府已告誡說,以后的局勢將很嚴峻)
(二)認知視角下“水”在漢語中特有的語義
由于思維、文化、環(huán)境、歷史、觀念、習俗的不同,“水/water”有著獨特的語義。
水可指人的皮膚嫩滑或女子長相姣好且靈動。水無色無味,代表純潔,皮膚嫩滑也是指一個人的皮膚無瑕疵、很純凈;且水流動善變、靈動的特點與女子的性格和面容姣好有靈氣也有相似性,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把女子比作水的說法。基于這些相似特性,產生概念隱喻,水的語義指人的皮膚嫩滑或女子長相姣好。如:這姑娘長得真水靈呀、你的皮膚好水嫩、她就是紅顏禍水。
水可指淡薄、不專一、假的、馬虎、不負責。水具有流動性,水可稀釋液體、溶解固體,將本來濃度大的、純的東西稀釋為濃度小且不純的東西,而淡薄、不專一、假的、馬虎和不負責是指“不純”,基于這層相似性,產生概念隱喻,引出新義:淡薄、不專一、假的、馬虎、不負責。如:她這個人水性楊花,你可離遠一點;他能獲勝,是裁判故意放水;她就是一個水貨;吃壞水酒。
虛幻、不真實是水。水是透明、清澈的,可以映出事物的鏡像,但是鏡像終究是鏡像不是實物,虛幻的東西不是真實的,基于都不是真實這一相似性產生概念隱喻,用“水”表虛幻的幻象。如:水月鏡花、水中月等詞語都表示空虛的幻想和不切實際的情況。
(三)認知視角下“水”在英語中特有的語義
由于大多西方人的生活與海洋緊密聯(lián)系,語言產生于生活,是思維的反映,英語中“water”的語義相對漢語來說更加偏于表示實用價值的語義。
“water”可指(論證、借口、理論等)站不住腳、不合情理。因為水的流動性、不穩(wěn)定性,所以可用水隱喻(論證、借口、理論等)站不住腳、不合情理。如:The evidence doesnt hold water.(證據(jù)站不住腳)
“water”指數(shù)量大。西方人看到水就想到他們賴以生存的茫茫大海,浩瀚的大海可通過概念隱喻指數(shù)量大。如:He spends money like water.(他揮霍無度)衍生出來的表達還有:sea of people(人山人海)等。“water”還有“水平面”的意思,這是概念轉喻的結果,“water”可指河流或海洋,“水平面”屬于河流或海洋的一部分,這里用整體代部分。
四、結語
在認知語言學的視角下,通過舉例對比分析漢英“水/water”的語義,從本義到衍生義,可以看到“水/water”的語義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漢英兩種語言“水/water”的語義都非常豐富,這是因為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在人類思維里,水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類有著相似的思維方式和認知共性,所以在“水/water”的語義上存在共性,比如在漢英兩種語言中水都可以指河流、水物質、洪水、珠寶的成色、金錢、時間、情感、問題。由于歷史、文化背景、地理環(huán)境等方面的不同,“水/water”的認知語義存在一些差異,西方國家四面環(huán)海,歷代依靠海洋生活屬于海洋文化,因而“water”的認知語義偏向實用功能,中國相對西方海洋較少,大多是具有觀賞價值的河流和湖泊,自從古以來,很多文人騷客便喜歡用“水”寫詩作詞,所以在漢語中“水”的認知語義都是具有審美美感的意味。基于認知語言學對“水/water”的語義研究不僅有利于外語教學,而且使人們更了解不同語言的認知共性和差異,方便交流。
參考文獻:
[1]Goossen, L.. Metaphornymy. The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Expressions for Linguistics[J].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3).
[2]Lakoff, G&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
[3]Lakoff,G&M.Turner.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9.
[4]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K].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2.
[5]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72-173.
[6]沈家煊.轉指和轉喻[J].當代語言學,1999(12).
[7][英]特朗博.牛津英語大辭典(簡編本)[K].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