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吉
摘 ? ?要: 進入高三復習備考階段,許多一線師生感到迷茫,如何適應新時代新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科學建構知識體系,做到胸有成竹?如何快速突破200多個考點,使復習事半功倍?如何掌握答題技巧,盡其所能,考到理想分?這需要教師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科學備考。
關鍵詞: 高考政治 ? ?科學備考
為了做好一年一度的高考復習備考工作,一線教師要明確教育部考試中心發布的高考最新動態,以此作為備考的行動指南和風向標,明確高考政治考查的“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導向教學”的核心立場,明確“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四層考查目標,明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的考查要求。因此,必需科學備考。
一、明確命題要求,樹立復習目標
2017年,教育部考試中心對新時代下的高考政治進行了頂層設計,首次提出“一體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即一個整體評價體系,由“高考核心立場,四層目標和四個方面的考核要求”組成。
在高三政治備考中,結合高考考綱要求和高考改革趨勢,在高考復習中確定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根本,夯實基礎、提高能力、訓練思維,關注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整體知識體系;注重講練結合,突出能力培養,增強高三政治復習的計劃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強教研組成員的團結協作。
二、制訂備考計劃,明確時間安排
第一輪復習:當年8月至次年3月初(立足基礎,優化策略)
1.分析——分析考點。“指點迷津,茅塞頓開”。教師在對考綱考點的整體把握基礎上,根據高中政治涵蓋的四本必修本16個教學單元42課拆分成260多個考點。在課堂教學中先用多媒體展示各個考點,然后結合近五年高考真題分析這個考點出現的頻率、題型和易錯點等進行分析。通過分析,讓學生對每一考點做到“心知肚明,有的放矢”。根據了解、熟記和理解三個層次,對學生要求區別對待,分類掌握。
2.熟記——熟記知識點。“書到用時方恨少”。熟記是學好高中政治的關鍵。分析完各考點,督促學生加強理論記憶,先讓學生對每個要求熟記的知識點熟記于心,這樣才能在考場上“信手拈來,運用自如”。然后采用背誦默寫的方式檢查作業。學完一個模塊或一本書,隨機抽查學生對每個知識點的把握情況,讓學生“防不勝防,全面預防”。
3.精練——鞏固和運用知識點。“精通的目的在于運用”。分析和記憶知識點的最終目的是要求學生學以致用。只有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鞏固知識,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輪復習的練習選擇不能過深過難,以基礎性練習為主。通過科學精煉達到:一是鞏固核心考點,二是區分易混點,三是培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精選練習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課本習題的講練和教輔資料上的練習進行鞏固;第二種是階段性地測練,周檢測、月檢測,診斷性檢測等,并及時進行考后總結得失,不斷調整和完善備考思路。
第二輪復習:次年3月初至5月初(構建專題,提升能力)
第二階段復習應以構建專題為主,內容跨度大。要突出高頻考點,突出知識的主干性和體系的建構性,注意思維的概括性與發散性。針對學生第一輪基礎知識掌握的情況,通過專題復習整理,進行查漏補缺,進一步夯實基礎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體系間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網,并對學到的基本原理自如運用。
1.歸納:通過一輪復習的細讀和熟記,我們對各個知識點有了初步理解,但沒有形成知識體系,很難避免丟三落四。二輪復習中,我們要緊扣考綱,合理科學取舍,從相似、相近或相關的考點中歸納,縱橫比較,從整體上把握知識。
2.提升:這里說的提升主要是解決問題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升。包括審題能力和聯系教材原理的能力提升;理論聯系時政熱點,現實問題的能力;組織答案和分層表述的能力。
第三輪復習:次年5月初至次年6月初(掌握答題技巧,訓練答題效度)
三輪復習要精選考題,訓練答題效度。通過切合本地實際的高考仿真試題、模擬試題,以考、講、評、拔、補等形式,查漏補缺,攻堅克難,強化考點知識,加強題型訓練。同時要兼顧對學生進行答題方法引導,注重考生情緒的調控和考試心理的訓練。
1.結合最新考綱和考試說明,對于高頻考點、以往冷考點和今年新增考點,要高度注意,力求系統全面把握。
2.重溫知識體系,力求溫故知新。三輪復習注重知識結構網絡的梳理,強調從宏觀上把握知識的結構體系和內在關聯,通過梳理,把學過的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條理化,切實掌握主干知識和核心考點。從而提高解題能力和應試技巧,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之功效。
三、高考政治復習主要措施
通過研究近五年全國卷不難發現,在高考政治試題中學科素養的體現越來越突出:突出立德樹人的核心理念,體現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能力。針對這些變化和趨勢,在復習中我們應把握好以下五點:
1.夯實基礎知識,注重政治理論素養。從2019年及往年的高考全國卷的政治試題來看,試題的編制和答案的組織都貼近教材,部分試題甚至直接用教材中的知識命題。必須立足于教材,重視基礎知,也要延伸拓展。如2017年對GDP的考查:2017.14.國內生產總值(GDP)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格總和。下列計入中國GDP的產品或勞務是
A.北京廚師為家人做了一頓豐盛晚餐
B.上海商人購買的一件精美的清代瓷器
C.中國某企業在紐約工廠生產的汽車玻璃
D.外國某企業在武漢工廠生產的空調和冰箱
2.注重月考檢測,加強考情研究。注重每一次月考后的成績分析,適時調整復習策略。結合最新《考試說明》,高考動態再次研究近幾年全國卷的高考試題,特別是重點研究2016、2017、2018年全國II卷高考政治試題,認真分析、準確把握試題的特點及透露出的教學要求和備考方向,在平時考練中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如高考題40.(1)運用“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的知識并結合材料,分析科技領航者實現科技創新的主體原因(12分)。此題以教材為依托,考查解讀材料的能力和理論聯系材料的能力。
3.關注時政熱點,提高政治敏銳性。政治高考題的設置往往以時政熱點背景材料,以現實問題為載體,設置一些新情景、新材料、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立意問題。所以,必須對熱點問題予以高度關注。要體會和領悟熱點問題在知識上最有意義的切入角度,做到教材與問題的有機結合,對每一熱點要從經濟學、哲學、政治學和文化這四個角度進行全面深入分析,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如2018.38題(1)結合材料,運用經濟知識分析國內玉米價格下降對玉米市場可能產生的影響。(8分)回答時既要結合考點“商品價格下降對生產帶來的影響”“價格下降對生活帶來的影響”“價格下降對相關商品帶來的影響”,又要結合時政熱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答出改革的目的在于“三去一降一補”等內容。
4.加強應試訓練,掌握必要的答題技巧。古人說“熟能生巧”“要知山中事,需問砍柴人”。對考生進行應試訓練和技巧指導是十分必要的。訓練中應注意:
(1)審題。審好題是答好題的關鍵,模擬訓練要從審題入手,審好題的訣竅是多讀題。審題時做到審范圍、審設問、審主體、審分值。很多同學做錯題的主要原因是審題不夠仔細,沒有在審題上花時間,而是“匆匆開始”,要么“答非所問”,要么“張冠李戴”,往往會造成“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2)答題。部分學生對答題方法的掌握不到位:在選擇題上,不會應用排誤法、篩選法,首尾確定法;在主觀題上,不會根據材料靈活地提取信息,從而建構理論和材料間的有機聯系,學生答案要么是對課本知識點的簡單羅列,要么是對材料的照抄照搬。另外,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書寫和答題習慣,卷面不整潔,書寫不規范;層次不分明,眉毛胡子一把抓,缺乏層次感和條理性。面對這一現狀,教師要合理引導,選擇題教會他們答題的方法,做題的思路,提高正確率。問答題的訓練中,要求考生做到語言簡潔、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切中要點、書寫規范、能準確使用政治專業術語。要求學生最大限度地減少錯別字,減少不通順的句子,杜絕卷面臟、亂、差現象。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逐步提高考生的應試能力和綜合能力。
(3)速度。加強考試限時訓練,提高學生作題的質量和速度。尤其在綜合科合卷的情況下,學生答題往往缺乏答題的優化設計和合理把握,三科中總會有一部分題落下甚至有一科會落下,影響考生成績和考生情緒。因此,在平時檢測訓練中要提高學生整體答題速度,效度訓練,科學地處理好政、史、地三科的答題時間,把握好答題的進度,力爭發揮出最佳潛力。
5.加強備考團隊建設,精準研究高三考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高三教師要精誠團結,形成備課團隊,利用教研活動日,課堂內外加強交流,相互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盡快了解每一個學生,分析他們的思維、心理、能力、學科知識的優勢與劣勢,做到心中有數,因材施教。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點點滴滴地積累,仔仔細細地查缺補漏,切切實實地提高備考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高考備考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既需要專家、學者的備考指導,更需要一線教師頂層設計,科學引導。既需要發揮團隊的協作精神,更需要考生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陳寧.高考閱卷引發的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上旬,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