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成龍 李光明
摘 ? ?要: 新時代開放發展對國家競爭力、創新發展對國家治理體系、協調發展對社會治理能力、綠色發展對環境治理能力、共享發展對社會公平正義等提出新的需求。本文從創建現代化市場經濟體系、構建人民滿意服務型政府、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創新社會治理、強化權力制約,建設法治中國、探索治理評估,構建激勵機制方面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策略進行探析。
關鍵詞: 國家治理體系 ? ?國家治理能力 ? ?現代化
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理論內核
(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
1.治理釋義
在探究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基本概念之前,有必要對治理概念進行分析。治的詞源意義有兩層含義:第一,治水,以水為基礎而進行修理、疏通。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重要基礎是小農經濟,農業發展的重要前提是水治,大禹治水使百姓安居。第二,管理、秩序、懲治,治與制不同,不僅通過暴力手段達到統治目的,還通過制定廣大人民認可的秩序,宣揚正確的社會風氣,利用法治與教化兩種手段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理詞源意義是治玉,玉石是十分堅硬的,但是堅硬的玉石也有一定的紋路,只有順著紋路雕琢才能事半功倍。引申出機理、道理、法律法規。何為治理?治理是從法律與正義的角度出發,貫徹公共管理的整個過程,通過采取一定措施使不同利益群體的矛盾得以調和,推動管理體系持續發展。由此可見,治理是為了解決人與人、人與自然界之間,團體、區域、國家之間的矛盾沖突,促進多元之間和平發展。
2.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詮釋
在對治理的詞源意義及其演變進行分析的基礎之上,我們深入探究國家治理體系的概念,國家治理體系是黨領導下的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的體制機制,構成一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以實現社會整體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規范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健全的關鍵措施是改革行政體制、經濟體制和社會體制,實現政府、市場和社會三個層次體系的科學化。國家治理能力的概念是建立在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之上的,運用國家制度管理公共事務水平的體現,包含黨的執政能力、政府執行能力、社會組織和公民參與能力及社會整體自治能力。國家治理能力關鍵在政府執政能力水平持續提高、市場活力得到釋放、文化軟實力弘揚與創新、社會整體潛力得到激發和整體生態質量良好等,使其充分應對新時代不斷變化的世情、國情、黨情。
(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意義。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古今中外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進行深刻分析總結,特別是我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取得一系列偉大成就的基礎之上,做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抉擇。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維持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為目標,發揮多元主體作用,運用行政、立法和司法手段,協調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的關系,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實現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而奮斗。據不完全統計,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在公開場合講話和文章中提及國家治理70余次,表明這一屆政府的決心和勇氣、主張與定力,同時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做出了明確指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同時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進行繼承與創新,標志著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翻一切固化利益的藩籬,吸收一切人類文明成果為社會主義服務,是社會主義制度完善發展的關鍵,制度自信是其根本保障。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新時代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必須堅持“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回答了國家治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方略,是“是什么”和“怎么辦”的邏輯結合。全面深化改革與現代化是一個相互伴隨的過程,習近平同志指出:“無論怎么改,改到哪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不會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不能變。”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創造輝煌偉業的基礎,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需求
(一)開放發展對國家競爭力的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由一元化結構轉向多元化,黨、政府、市場、公民形成治理協作網絡,共同分擔整個社會的責任,逐漸形成了新的治理聯合體,黨政在此過程中對社會權力的分配與合理控制至關重要;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對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衍生出一定“軟需求”(民主、法制、公平、正義、文化、安全、生態、獲得感);黨和國家對服務型政府的構建等都對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與日俱增。2017年全球進步指數三大類:人類基本需求,幸福基礎,個人發展和12項指標:醫療環境、水和衛生、住房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讓我們更關注每一個區域、階層甚至家庭的基本需求及幸福感。開放發展讓廣大人民看到了普惠的民生福祉,同時對國家綜合競爭能力和美好明天的向往需求更加迫切。
(二)創新發展對國家治理體系的需求。
創新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與關鍵,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經濟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發展方式由規模粗放型增長轉向質量效益集約型增長,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迫切需要新的跨越,以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與市場活力。“解放思想”破除了社會發展的思想束縛,習近平同志在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強調弘揚創新精神,推動思想再解放,為破解二元結構困境、尋求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新空間注入提供了新的導向,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在新起點實現新突破。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不斷深化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需要不斷尋求新的發展動力、發展空間、發展體制,需要不斷破除行政障礙、思想障礙。創新發展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題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