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崔雪峰
關鍵詞 生白術:便秘:中醫
“白術”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具有補中燥濕、止渴牛津之效,最益脾精,大養胃氣,降濁陰而進飲食,善止嘔吐,升清陽而消水谷,能醫泄利。其健脾益氣、燥濕利尿、止汗、安胎等功效,自古以來被譽為“健脾補氣第一要藥”。臨床上,用于治療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等,方劑如參苓白術散;配伍人參、甘草、茯苓,方名四君子湯,為補氣基礎方;配伍黃芪、防風則用于表虛白汗,方名玉屏風散。病歷資料
例l:患者,男,84歲,因“朐悶、納差”就診,大便干1年余,長年口服麻仁潤腸丸、通便靈等藥物,白數脈搏慢快不等,時有下肢浮腫。既往:肥厚型心肌病病史35年,心衰、EF48%,長期口服地高辛、培哚普利、曲美他嗪片等藥物;2型糖尿病病史25年,未系統服用藥物。舌邊尖略紅、苔黃厚膩、脈弦細。處方如下:生白術60 g,火麻仁9 g,厚樸10 g,枳實15 g,苦杏仁10 g,白芍20 g,玄參10 g,牛地黃10 g,熟地20 g,熟軍6 g,配方顆粒3劑,l劑ld,分2次水沖服。可以看出這是麻子仁丸合增液湯的加減。本來以為上方通便力量不夠,孰料效如桴鼓。患者服到第2劑大便已解,對中藥顆粒劑型稱贊不已。重新審視力‘子,重用生白術60 g比較“搶眼”,之后臨床上模仿應用了l例便秘患者,效果良好,記錄如下。
例2.患者,男,73歲,高血壓、冠心病藥物多年,本因每月常規開藥而來,要求開通便中藥。細問病情,近半年來大便干,兩日一解,呈糞球狀,無腹脹、反酸等其他不適,小便、進食、睡眠均正常,舌紅,苔薄黃,脈沉細。處方如下:生白術60 g,火麻仁 6 9,厚樸10 g,枳實18 9,杏仁9 g,白芍10 g,瓜蔞15 g,當門10 g,酒大黃6 g。配方顆粒5劑,l劑/d,分2次水沖服。l周后復診:訴服藥3d后大便改善,1次/d,質軟、痛快,但停藥后反復。遂予前方繼服14劑,大便可維持1次/d,后改至口服1次/d(半劑),堅持服藥28 c1后停藥。半年后隨訪,大便仍可維持1次/d、質軟、通暢。
討論
由上述兩則醫案開始,逐漸思考白術的功用。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發現用白術治療便秘早在《傷寒論》中便有記載。原文第179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白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這應該是白術用來治療便秘的最早記載。只是張仲景在此方中白術月量只有12 g,與現代重用白術治療便秘仍有差別。白魏龍驤老先牛首次介紹了重用牛白術治療便秘【1】后,就引起了諸多學者的關注及運用。有研究指出l2: F術量< 30 9以下,以補為主,可益氣健脾;用至30 9以上時則以通利之效為主。而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亦不同:牛白術燥性較炒白術弱,助運之力強,長于通便;炒白術燥濕之力強,長于止瀉。而現代藥理研究也發現:南膽堿能神經元釋放乙酰膽堿(ACH)可興奮胃腸平滑肌并產牛強烈的收縮【3】,而白術中的蒼術酮可通過膽堿能受體發揮作用,使平滑肌收縮,從而促進胃腸運動【4】。
便秘是指糞便在腸道內滯留過久,排出困難,或排便次數減少,通常2-3d以上不排便者,稱為便秘。《傷寒論》中“大便難”“脾約”“不大便”“不更衣”“陽結”“陰結”均是便秘的代名詞。而便秘是老年人群中的常見病、多發病,與牛活息息相關,嚴重者影響牛活質量。我們不能一味地只知道用大黃、芒硝等瀉下之品,治標不治本。正如《景岳全書》日:“雖今日暫得通快,而重虛其虛,以致根本日竭,則明日之竭,必將更甚,愈無可用之藥矣。”葉天上也說:“大便干結者,乃陰不足以濡之。”如果只是滋陰,而脾不運化,脾亦不能為胃行其津液,終屬治標。故重用白術,運化脾陽,實質上是治本。臨床需仔細辨之,加以應用。
有學者少佐升麻【5-7】,乃升清降濁之意;如果遇到便難下而不干結,甚至稀軟者,其苔多呈黑灰而質滑,脈亦多細弱,則屬陰結脾約,可增加肉桂、附子、厚樸、干姜等溫化之味;有配伍仁類或木瓜、甘草之品;有配伍當門等益氣補血之品,都是在重用生白術的基礎上加減變化,今將自己對生白術治療便秘的一點淺顯心得總結于此,供廣大醫者臨床參考應用,開拓診療思路。
參考文獻
【1】魏龍驤.醫話四則·白術通便秘【J】新醫藥 學雜志,1978,(4):9.
【2】朱樹寬,范秀英白術治療胸腔積液【J】新中醫,2006,38(2):72-73
【3】朱金照,冷恩仁,張捷,等.白術對大鼠腸道乙酰膽堿酯酶及P物質分布的影響【J】中國現代應用藥學雜志,2003,20(1):14
【4】陸琴.白術治療便秘臨床運用研究L黑龍江中醫藥,2012,(41):8-10
【5】王玉香,龐來祥重用生白術治療便秘【J】河南中醫,2010.30(6):613-614
【6】趙淑芳,馬圍忠.白術當歸導滯湯治療創傷后便秘62例【J】實用中醫藥雜忐,1999,15(2): 19-21.
【7】李寶金,宗文匯,杜儀,等.宗修英重用生白術治療便秘的臨床經驗】.北京中醫藥,2009,28(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