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延峰 季建林 范建紅 蔣怡華 陳華 陳治華



摘要 目的:了解并探討閔行區學齡前兒童行為與情緒問題,為進一步綜合干預提供數據支持及參考依據。方法:通過長處與困難問卷(SDQ)(家長版),對上海市23 325名學齡前兒童行為、情緒問題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調查顯示,在情緒問題、品行問題、多動問題、同伴問題、困難總分、社會行為問題上,分數異常者分別占7 .0%、8.28%、14.11%、16 .12%、7 76%、6.55%。男童在品行、多動及同伴問題、困難總分上高于女童,女童在情緒問題、社會行為上分高于男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O.OOO,P
關鍵詞 學齡前兒童;行為問題;情緒問題
在學齡前兒童各類心理問題中,情緒與行為問題為常見問題,不僅易影響兒童心理健康,同時極易影響兒童社會功能。在該階段如能對兒童情緒與行為問題及時發現并給予積極干預,則能有效幫助兒童恢復正常。因此,對學齡前兒童行為、情緒問題進行調查分析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關于該類調查的研究還較少,南美國心理學家Goodman等【1】1997年編制的兒童長處和困難問卷(SDQ)被世界40多個國家、地區引進應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夠為學齡前兒童行為、情緒問題調查提供科學方法。2004年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引進該問卷后對其信度、效度進行了檢驗,建立了兒童長處和網難問卷(SDQ)(父母版)上海地區常模【2】,為上海學齡前兒童行為、情緒問題調查提供了本上研究工具。2012年,閔行區在“醫教結合”信息化建設中引入了該問卷,為詳細、全面獲得學齡前兒童行為、情緒問題調查資料提供了便捷途徑。本研究是“學齡前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社區學校綜合干預”公共衛牛項目階段性成果,依托信息化技術,利用兒童長處和困難問卷(SDQ)(父母版)對閔行區全區學齡前教育機構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并探討閔行區學齡前兒童行為與情緒問題,可為進一步綜合干預提供數據支持及參考依據。
資料與方法
以上海市閔行區常住人口、2013-2015年入學、目前在校、閔行健康網已建檔的學齡前兒童為研究對象。共186所學齡前教育機構、23 952名兒童參與。其中男12 489名,女11 463名;小班9 805名,中班7 132名,大班7 015名。
方法:①工具:采用兒童長處與困難問卷(SDQ)(家長版)進行調查,由家長依兒童過去6個月中行為表現來填寫。問卷由情緒問題(3,8,13,16,24)、品行問題(5,7,12,18,22)、多動問題(2,10,15,21,25)、同伴交往問題(6,II,14,19,23)、困難總分、社會行為fl,4,9,17,20)6個因子組成。每題0-2分,3級評分:O為不符合,l為有點符合,2為完全符合。其中,7,II,14,21,25這5項反向計分。困難總分為情緒問題、品行問題、多動問題、同伴交往問題4項因子分之和。社會行為因子為長處因子,分數越高,親社會行為越好;其余因子得分越高存在的客觀困難越嚴重。另有影響因子,包括孩子存在困難的程度、持續時間、困擾程度及對日常牛活(家庭牛活、與朋友的關系、上課學習、課余活動)造成干擾程度、家庭負擔等,0-2分3級正向評分。通過特爾菲法對白編問卷進行了效度檢驗,結果顯示此問卷具有較好的效度,d 0.759 - 0.685。②調查實施:與教育部門溝通,將項目組制作的《【長處和網難問卷(家長版)】填寫告家長書》由幼兒教育機構發放到兒童家長于中,內容包括本次網絡問卷調查的原因、意義、完成時間以及網絡問卷填寫操作流程和完成回執單。南兒童父母依據兒童近6個月的表現如實填寫完成。規定時間完成后,信息公司將所有數據導出,交項目組整理分析。
統計分析:應用SPSS 17.O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結果
調查結果一般描述性統計:共183所學齡前教育機構,l 288個班級參與,收集到23 952名兒童篩查信息,無效量表627份,最終有效量表23 325份,有效率97.38%;男童信息12 133份,女童信息11 192份,男女比約1.08:1;參與篩查的學齡前兒童當中小班(4歲)9 178名,中班(5歲)7 132名,大班(6歲)7 015名。情緒問題異常分數兒童1 633名(7.0%);品行問題分數異常l 931名(8.28%);多動問題分數異常3 291名(14.ll%);同伴問題分數異常3 759名(16. 12%);困難總分分數異常l 811名(7.76%);社會行為問題分數異常I 528名(6.55%)。見表l。
不同性別間SDQ(父母版)各因子得分比較:全體調查對象中,男童品行問題因子、多動問題因子、困難總分、同伴問題因子分高于女童,女童情緒問題因子、社會行為因子分高于男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O.OOO,P<0.001)。見表2。
不同年級(年齡)間各因子分析:全體調查對象中,在情緒問題因子(F=24.306)、品行問題因子(F=41.714)、困難總分(F=43.319)中,中班的均值最高,小班次之,大班最低;多動問題因子(F=70.590)中班的均值最高,大班次之,小班最低;同伴問題(F=24.830)小班均值最高,其次是中班,大班最低;對于社會行為而言,F統計量為98.914,大班均值最高,明顯高于小班與中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O.OOO, P< 0.001)。見表3。
各年級不同性別兒童因子分與上海常模的比較:4歲兒童中,本組的女童品行問題因子均值高于上海常模(t=3.10,P< 0.01);多動問題因子,上海常模的男童較本組的男童均值高(t=-2.01,P<0.05)。其他因子不存在顯著性差異。5歲兒童本組和上海常模有3個力‘面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品行問題因子,上海常模的男童女童均值均高于本組的男女童(t=2.20,t=2.40. P< 0.05);同伴問題因子,上海常模的女童均值高于本組(t=-2.57,P< 0.05)。在其他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6歲兒童中,兩組差異明顯項目較多。在情緒問題因子、同伴問題因子和困難總分項中,上海常模女童均值均明顯高于本組女童(t=-4.63,t=-3.80,t=-3. 14,P< 0.01);品行問題因子上海常模的女童、網難總分上海模板的男童與本組存在差異(t=1.98,t=-2.05,P<0.05);在多動問題因子與同伴問題因子得分上,上海常模的男童均高于本組男童(t=-2.24,
P< 0.05;
t=-3.25,
P<0.01)。兩組在社會行為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見表4。
討論
本研究是采用信息化手段,利用上海市精神衛牛中心引進的兒童長處和困難問卷(SDQ)(父母版)【2】,在全區開展學齡前兒童品行與情緒問題調查。取得有效樣本23 325份,困難總分分數異常數1 881名,異常分數7.76%,低于國內外使用兒童長處和困難問卷(SDQ)(父母版)針對3 - 17歲、4- 16歲、IO - 15歲、6- 17歲等年齡區間的兒童青少年進行調查的異常率【3.4】。反映學齡前兒童在行為情緒問題上遇到的客觀困難程度低于高年齡段兒童青少年。但其中,多動問題因子分數異常3 291名(14.11%),同伴問題因子分數異常3 759名(16.12%),問題仍較突出。閔行區對學齡前兒童注意缺陷多動問題(ADHD)和同伴交往問題交應予以足夠重視。
調查結果顯示,男童品行問題因子、多動問題因子、困難總分、同伴問題因子分高于女童,女童情緒問題因子、社會行為因子分高于男童。應針對不同性別兒童開展側重點不同的心理健康宣傳教育。
中班(5歲)兒童在情緒問題、品行問題、多動問題及網難總分等方面均較小班(4歲)和大班(6歲)顯著,調查結果提示中班小朋友的情緒行為問題在3年幼教時期里是一個高峰期,應引起幼兒教育部門重視。與同伴相處,對他人的體諒、幫助與分享等親社會行為都隨著年齡的增長漸入佳境。
本組4歲、5歲兒童與上海常模一致性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項目不多。但6歲兒童出現有統計學意義的差異性項目開始增多,除女童品行問題本組得分高外,余有統計學意義差異性項目均是長海常模各因子分數高于本組。考慮原因:①上海常模制定時間較早(2004年),社會發展變化較大;②上海常模樣本采取整體、分層選取方法,來自上海各區縣,而本組樣本均來自閔行本醫;③本組樣本量明顯多于上海常模(本組樣本量23 325名,6歲童7 015名,上海常模樣本量,6歲童155名)。
綜上所述,上海市學齡前兒童情緒和行為問題發牛率較高,早期干預十分必要。基于國內外研究與實踐,在對干預措施進行制定時,應從研究結果人于,對性別、年齡綜合考慮,根據具體問題做到有的放欠才能取得良效。
參考文獻
【l】Goodman R.Th e Strengths and Diffi cultiesQuestionnaire:Aresearchnote[J].JChildPsvchol Psye, 1997,38(5):58 1-586
【2】寇建華,杜亞松廈黎明.兒童長處和困難問卷(SDQ)父母版上海常模的信度和效度【J】上海精神醫學,2005.17(2):25-28.
【3】陳巧玲,孫菲,李君,等.全國lO - 15歲兒童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情況調查【J】中國衛生統計,2016.33(6):994-996
【4】黃韻如,晏強,李遠藝,等長沙市737名6-17歲中小學長處和困難問卷調查分析【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7(8):86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