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萍
摘要:目的:對中醫內科急癥中吐法的應用進行研究與分析。方法:選取本院2018年收治的內科病患中四個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分析,提出相關建議。結果:吐法在中醫內科急癥的治療實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針對中毒、酒積、食積等患者,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結論:隨著我國醫療事業的發展與進步,中醫療法越來越深入人心,吐法是中醫治療八法之一,針對特殊的中醫內科急癥,能夠快速達到治療的目的,有效減輕患者的痛苦。
關鍵詞:中醫內科;急癥;吐法;應用
吐法在中醫內科急癥治療中有著特殊的應用。所謂的吐法,是指通過引起患者的嘔吐,將其殘留在咽部、胸膈、胃腔的存食、毒物吐出,以此而完成治療的手段。伴隨醫學的發展,中醫吐法的應用頻率逐漸減少,但在臨床實踐中,仍然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研究對象及方法
結合筆者工作經驗,特列舉本院2018年收治的內科病患中四個典型案例,以闡述吐法在中醫內科急癥中的有效應用問題。
1.1病例一
在中醫內科急癥的臨床實踐中,食物中毒患者比較多見,且常用的治療手段即為吐法。朱某,男9歲,送診時,主要癥狀為惡心。通過與其家長溝通,得知該男孩為食物中毒。醫護人員立刻對其展開吐法治療。首先,沏一大杯溫茶水,要求男童喝下,并指導其用手指觸及咽部,進行探吐,隨即男童將胃內食物吐出,惡心癥狀有明顯緩解。稍后,為其準備一碗綠豆湯,喝完之后,再次進行探吐。然后,讓男童稍作休息,大約30分鐘過后,男童無明顯的不適癥狀,完成治療過程[2]。
1.2病例二
隨著現代人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們也養成了不良的飲食習慣。很多男人有酗酒的習慣,這一習慣非常容易造成酒積的問題,運用吐法治療有不錯的療效。陳某,男,42歲,與客戶談生意時,在酒桌上喝了很多白酒、啤酒、葡萄酒。隨即出現頭昏目眩、心悸氣短、胃脘灼熱的癥狀。就診時,醫生了解患者無胃脘疼痛病史,且神志清醒,于是,利用鹽湯進行探吐。食用鹽30g,與一碗溫開水進行調和,要求患者喝下,然后用雞翎進行探吐,吐完后,患者的癥狀明顯減輕。最后,醫生為患者開兩劑葛花解醒湯,以調養胃氣。配方主要有白寇仁、砂仁各4g研面,人參、橘紅、木香各6g,膏皮、澤瀉、干姜各8g,豬苓10g,葛花、茯苓、神曲、白術各12g[3]。
1.3病例三
趙某,女29歲。就診時,醫生詢問病情,患者自述,心煩,胃脘脹痛,輾轉難臥,食欲不振,有明顯的疲勞感。其脈象沉弦而滑,舌苔黃膩而濁。該患者月經正常,有便秘的癥狀。最終,醫生診斷,患者是由于宿食而引起的病癥,熱邪郁于胸膈擾心,殃及胃脘,形成腹脹。針對該疾病的吐法治療,采用12g梔子、厚樸和15g枳實,熬制成厚樸湯,水量稍多大些。在患者服后30分鐘,略覺惡心之時,用雞翎進行探吐,使其吐出痰涎,伴隨出汗。兩個小時后,將剩余的厚樸湯再次煎服,患者即痊愈。
1.4病例四
李某,女,兩歲半。來診時,詢問原因,吃魚蝦量過多,導致胃脹,喘息急促,伴有痰鳴。經進一步診斷,確診為齁喘癥。在中醫內科急癥吐法治療中,首先將7枚甜瓜蒂碾碎成末,用適量冷水進行調和;然后,取汁液送入患兒的口中,立即吐痰涎,齁喘癥消失。雖然該患兒的病癥得到快速的治療,但需注意的是,如果遇寒,還會發作。有同樣癥狀之時,用同一方法治療,直到遇寒不發作,方為痊愈。
2、研究結果
吐法在中醫內科急癥的治療實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針對中毒、酒積、食積等患者,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3、討論
與西醫相比較,中醫內科急癥治療有一定的優勢,吐法作為中醫治療方法的其中一種,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中醫內科急癥治療,可達到辯證論治的目的,治標也治本。對急癥患者,通常先治標,使其脫離險境,待其生命體征平穩后,進行治本治療,能夠有效為患者解除病痛。其次,中醫內科急癥治療中,要求中醫對患者進行望聞問切,進而對患者有宏觀而整體的監控。不僅有助于醫護人員全面了解患者,而且也有利于對患者身體細微變化的觀察。最后,通過中醫內科急癥治療,可實現對患者的復方整體治療。通常,患者經中醫治療后,病情會明顯好轉,且不會反復發作,達到根治的目的。盡管中醫內科急癥的治療優勢諸多,但應用吐法治療中,對于體質較為虛弱的人群,如老弱婦孺,應慎用,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1]。
從中醫學角度看,吐法是驅邪外出的有效治療方法,但是,在臨床應用過程中,易損害胃氣,在患者吐后,建議其休息,等到胃腸功能恢復正常時,再吃一些流食等易消化的食物。從上述病例分析看,吐法作為中醫治療八法之一,雖然應用頻率越來越少,但卻仍具有重要作用,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對此,建議相關醫護人員,應對中醫內科急癥的吐法治療方法給予重視,進而為更多患者造福。
參考文獻:
[1]郭永強,王慶梅.分析中醫內科急癥治療的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 (62):102.
[2]屈治學.中醫內科急癥治療特點與發展瓶頸[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27 (05):59-60.
[3]邱全.中醫內科實習中加強急癥教育的做法和體會[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3 (S1):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