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
【摘 要】新媒體時代反轉新聞不斷出現,而反轉新聞的發生往往伴隨著新聞倫理的失范,這是對媒體行業倫理水平和公信力的沖擊。本文主要從新聞工作者和受眾兩方面入手,分析反轉新聞中倫理失范的原因與規避措施,以期能夠構建清朗的新聞媒體環境。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倫理;倫理失范;倫理規避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1-0230-01
一、新媒體時代反轉新聞的新聞倫理失范
新媒體環境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狀態及人們對于流量和關注度的追捧為反轉新聞及其新聞倫理失范的產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它促使反轉新聞的不斷發生,使得新聞倫理屢遭踐踏。
反轉新聞是包含一定虛假消息的新聞,它所傳遞的信息不是事件完整的真實情況,這侵害了受眾的知情權,甚至可能引發造成對新聞當事人隱私權的侵害。而且,新聞的反轉往往伴隨著輿論的反轉,而每一次的民意聚嘯則對新聞當事人有著深深的批判和惡意。因此,我們一定要避免反轉新聞的發生,堅守新聞倫理底線,構建一個和諧的網絡生態環境。
二、反轉新聞倫理失范的原因
新聞倫理失范的原因是復雜多變的,但是從新聞的參與者著手,我們可以歸納出它的兩個原因,即媒體工作者們新聞專業主義的缺失和受眾理性的缺失。
(一)新聞專業主義的沒落。傳統媒體遵循新聞專業主義,講求新聞的真實、全面和客觀。因此,嚴謹性成為一名合格記者的基本屬性,記者需要經過系統的新聞素養教育。從新聞的采編、寫稿到發出的整個過程需要經過查證、審核等步驟,只有確定沒有問題才能被見諸于大眾。但是這套嚴格的查證、審核過程,必然需要大量的時間,而新聞的“時效性”必然得到損害。新媒體時代,信息傳達速度極快,為了使得自己的新聞更具競爭力,每個記者都想做新聞“第一人”,因此新聞的采編勢必會被壓縮,他們利用這段時間去拼得“第一發言人”,從而贏得關注和流量。
麥克盧漢提出“媒介是人體的延伸”,認為媒介是人感知能力的延伸和拓展。以此觀點,互聯網是我們感官的全面延伸,在延伸的同時,我們人體的部分功能也被代替。例如,我們的“腿腳”被敲打鍵盤的手代替了,記者編輯們不再身體力行深入現場去獲取一手信息,隨手的轉載成為新聞媒體工作人的日常發布形式。這就使得信息源的真實性無從判斷查實。給新聞倫理的失范提供了可乘之機。
(二)受眾的理性缺失。勒龐在《烏合之眾》中認為群體代表著本能的蘇醒、理智的消失和情感的極端化。每個人都躲在群體這一大幕之后,以群體之名行事,因不會被認出而不需要對所行之事負責。這種狀態下,道德與法律的約束感對人們而言是極其微弱的,最原始的無理性狀態得到凸顯。
在諸多的反轉新聞事件中,無論是真相報道前還是受眾們得知真相后,網上的輿論總會出現一邊倒的現象。可以看出,網民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聚集成為勒龐筆下具有相同意識的“烏合之眾”。他們在網絡的另一端缺乏理性思考追逐所謂的事實,盲目跟風,發出不負責任的言論甚至做出違背倫理道理的行為,肆意損害有關人員的隱私權或其他正當的人身權利。
三、反轉新聞倫理問題的規避
新聞倫理的的缺失必然不利于新聞業的健康發展,從新聞參與者出發,加強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提升受眾新聞素養二者的聯動,能夠很好地規避新聞倫理問題發生。
(一)加強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媒體的職責就是為公眾提供真實、客觀、全面的消息。為保證媒體發揮其瞭望者的角色,媒體需要加強新聞從業人員尤其是新聞采編人員的專業素質。記者是新聞的采集者和編碼者,需要恰當地獲取和編寫新聞,不用標簽化的方式吸引受眾,不盲目迎合受眾,懂得保護報道對象的隱私。編輯是新聞最后的把關人,在新聞稿發布前要嚴格審核,盡可能地避免出現新聞倫理失范的可能性。媒體需要依據自身情況制定規章制度,在確保新聞從業人員能夠遵守社會道德準則的同時加強他們的自律意識,避免喪失職業道德的行為。
(二)提高受眾媒介素養。媒介素養直接關系著受眾對信息的理解與接受,擁有較高媒介素養的人能正確的看待媒介信息,進行理性思考。新媒體時代繁雜信息背后的真相只有一個,如何將新聞倫理失范的影響降到最低,主動權在受眾手中。受眾影響著失范信息的接收和效果,“謠言止于智者”,任何不加思索的非理性判斷都可能帶來惡劣的后果。在真實的真相發布之前,我們不應急于下定論,我們應該多些耐心,冷靜下來,給真相的到來留出時間,拒絕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即我們應該做理性的受眾,敢于思考、敢于質疑、要對自己的言論和行為負責,避免非理性的情感宣泄。
四、結語
新聞倫理是尊重他人權利和形成良好社會輿論的基礎,有利于社會的良性運轉。反轉新聞的發生伴隨著新聞倫理的失范,為規避新聞倫理失范,作為新聞傳播參與者的新聞專業媒體工作者和受眾都需要為此獻力。專業的新聞媒體工作者要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牢守新聞倫理底線;受眾則需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做理性的“智者”。唯有此,才能共建一個清朗的網絡新聞空間。
參考文獻:
[1]王燕妮.新聞倫理缺失與錯位[J].新聞傳播,2016,(12):43+45.
[2]周照美.“新聞反轉劇”中倫理的消解與重構[J].新聞世界,2017,(06):80-83.
[3]王競瑩.網絡新聞反轉現象中的倫理失范研究[J].視聽,2018,(09):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