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梅
[摘 要]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40年來,我國農業生產、農村面貌、農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民獲得感不斷提升,隨之而來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強烈,尤其對良好生態環境等需求越來越迫切,為此,早在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了《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指導意見》,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筆者認為,環境獲得感不僅是提升人民整體獲得感的關鍵,更是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美麗農村的重點。
[關鍵詞]鄉村建設;經濟振興;農村環境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識碼]A
1 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成效初顯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以及十八大以來各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有機統一、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指示,通過這幾年的環境治理,我國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取得了一些成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趙暉在前不久召開新聞發布會時表示,2016年全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超過60%,增長速度是“十二五”期間的兩倍多,2016年全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也達到22%,較2015年提高了4%。我們丹陽市,多年來始終把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作為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和保護人民群眾健康的重要載體,改善了城鄉環境衛生面貌,增強了群眾文明衛生意識,衛生城市創建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并建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美麗宜居村莊。2009年、2017年丹陽市皆榮膺國家衛生城市稱號,2017年司徒鎮榮膺國家衛生鎮稱號。
2 農村人居環境問題還較突出
不可忽視的是,我國農村人居環境狀況不平衡問題還較突出,農村環境衛生的發展比其他基礎設施的發展速度慢得多,農村環境的治理問題更是落后于城鎮,“臟亂差”問題在一些地區和村莊還比較嚴重,例如生活垃圾隨處丟棄,廢水任意排放,等等,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塊短板。存在問題的原因主要有:
2.1 農村垃圾污染增多,而配套的處置辦法滯后
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農民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隨之出現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農村垃圾也越來越多,尤其是近年來農村垃圾還出現了毒害化的新趨勢。過去,農村垃圾主要是一些易腐爛變質的剩菜剩飯、瓜皮菜葉、秸桿等生活類廢品,現在又增加了塑料袋、廢電池、農用膜、等有毒有害垃圾混合體,特別是大量使用過的塑料袋,隨手亂丟,一旦刮風就會滿天亂飛,五顏六色,一片狼籍。同時,由于農村養殖業的發展,批量產生的禽畜糞便以及宰殺后的廢棄物無法消化,也成了有害垃圾,對農村環境造成極大危害。
垃圾增多,而配套的處理處置辦法沒有跟上,生活垃圾收集、清運不及時,垃圾不能集中處置,污水不能集中排放、凈化處理,環境治理措施滯后,不僅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更對環境產生了很大的即時和潛在的危害。而且隨意堆放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土地,對農田破壞嚴重,垃圾腐敗過程中產生的有害氣體和滲漏液也污染了空氣和地下水,嚴重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農村垃圾問題,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污點”。
2.2 鄉鎮企業環境管理薄弱,加劇了農村環境污染
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迅猛發展,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建設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支生力軍。但是,由于鄉鎮企業環境管理是一個薄弱的環節,遍地開花、隨處可見的鄉鎮企業給農村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加劇了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雖然我國環保事業不斷發展壯大,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也在不斷加以完善,但在實際工作中,環境管理的步伐還遠遠沒有跟上,執法力度不夠,制度執行率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現象還普遍存在,一些污染環境的企業亂占濫建、盲目上馬,給農村的環境造成了污染,加劇了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趨勢,嚴重地危害了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
2.3 農民缺乏良好衛生習慣,文明健康意識不強
農民群眾的個體素質參差不齊,相當一部分群體缺乏環保意識,沿襲一些不衛生的生活方式, 垃圾隨手亂丟,生活污水任意排放,雜物亂堆亂放,畜禽亂跑、糞便到處拉,排水溝經常淤積,臭氣熏天,不僅影響了村容村貌,而且還威脅著村民的身體健康。
2.4 農村環境衛生管理投入不充分,缺少長效管理機制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都需要資金投入,由于大部分鄉鎮財力比較薄弱,影響了整治工作的順利開展,衛生保潔等長效管理所需經費難以足額到位。
3 鄉村振興須從環境治理做起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改革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黨中央把生態文明作為統籌推進農村“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今年剛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對此,筆者以為,鄉村振興要從以下幾方面發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
3.1 提高認識,強化改善人居環境工作
要充分認識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意義,切實加強對有關工作的組織領導,把工作落細落小落實。有關部門要有機構負責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鄉鎮人民政府及其村(社區)組織要有專人負責協調工作,保證各項工作順利進行。
3.2 做好規劃,加大垃圾處置設施建設力度
從環保的角度對轄區內新農村建設做好一個整體規劃,依據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加快編制村莊建設規劃,重點對產業發展、村容村貌整治、環保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做出明確規劃,做到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要制定與垃圾總量相適應的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提出項目建成時間表,建立倒逼機制,切實加強項目審計、稽查、執法檢查,嚴格履行監管職責。同時,鼓勵優先建設高技術含量的無害化垃圾焚燒廠,減少垃圾填埋的占地、污染,實現能源清潔回收利用。完善垃圾處置設施建設的配套補償機制。積極提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探索破解垃圾處理“鄰避效應”,建立健全生活垃圾集中處置設施異地生態補償的長效機制,科學合理地設置補償方式、補償標準和補償期限。
3.3 完善機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拓寬村莊污染物治理資金的籌措渠道
農村污染治理投入需求較大而財政保障不足,一些地方存在污染治理設施建設不充分,或者建成后運行維護資金未落實、運行管護人員不足等問題,導致部分設施不能正常運行,影響農村環境整治成效。為此,亟須建立健全資金投入保障機制,推動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傾斜。要以縣級為主加強涉農資金整合,統籌安排、形成合力,充分發揮項目資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調整資金分配思路,實現農村環境整治項目與基本農用改造、農村新能源開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現代化相結合,整合項目,聚集資金,整體推進,充分發揮資金的集聚效應。同時,制定稅收、金融、土地等優惠政策,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垃圾污染治理設施建設。
3.4 因地制宜,補齊農村污染治理短板
推行縣域農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的地方,可采用“城鄉一體化”治理模式;在偏遠地區,要探索適合分散、小型的垃圾、污水收集、處理模式。離城鎮較遠且人口較多的村莊,可建設村級垃圾、污水集中處理設施,人口較少的村莊可建設戶用污染物處理設施。推進非規模化畜禽糞便綜合治理與利用,推動農村家庭改廁,全面實施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任務。統籌利用閑置土地、現有房屋及設施等,改造、建設村莊公共活動場所。讓村民在整潔村莊里美好生活。
3.5 廣泛宣傳,提高全民的環保責任意識
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紙、黑板報等手段和方式開展多層次宣傳教育,強化“垃圾處理,人人有責;分類投放,從我做起”的理念,加強對群眾的宣傳教育引導;發揮社會組織在環境治理中的宣傳、引導、教育等作用,依托社區為平臺鼓勵全民參與,探索“積分兌換”“綠色賬戶”等激勵方式引導民眾參與;將垃圾處理知識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通過開展“小手拉大手”等主題活動,擴大社會教育面,培養好習慣,構建共建共享的治理體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生活環境的新局面。
3.6 實行農民自治,建立農村環保長效機制
通過制訂村規民約,召開村民代表大會等方式,組織村民參與項目運行和管理,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籌集部分資金,集中管理使用,解決村社環境衛生保潔費用。
3.7 加大執法力度,強化鄉鎮企業環境管理
對新建鄉鎮企業要加強規劃布局,嚴把企業環保準入關,鄉鎮企業要適當集中建設,實行集中管理,集中處理污染。對現有鄉鎮企業,要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加強企業環保設施改造,減少污染物排放。對于產業結構不合理、污染排放嚴重、不能實現集中處理污染,或污染物不能達到排放標準的企業要關停,逐步在鄉鎮企業中推行清潔生產。
3.8 實行目標考核,落實各級領導干部的環保責任
建立目標考核機制,將農村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納入各級領導干部的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考核結果與領導干部的業績掛鉤,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從根本上改變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管理不強的狀況。
[參考文獻]
[1] 解睿,何燕,樊曉璐.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助推鄉村振興[J].經濟師,2018(11).
[2] 劉海.“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新農村環境整治規劃初探[J].中華建設,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