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琳
[摘要]為加速新時代桂林休閑觀光農業提質升級,促進休閑觀光農業持續發展,增強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健增長和農民收入不斷提高,通過對新時期桂林休閑觀光農業開展調研,并對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新時代桂林市休閑觀光農業持續發展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新時代;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識碼]A
1 新時期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成就
隨著社會的發展,桂林市以建設桂林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為契機,立足桂林休閑觀光農業資源優勢,以創建“桂林鄉村旅游農業示范市”為目標,以農民持續增收為主線,以特色農業產業為突破口,創新推進農業“接二連三”。按照“建精品,強特色,重優質,樹品牌,拓市場,富農民”的基本思路,大力拓展農業的休閑、娛樂、養生等功能,尊重自然、科學規劃、整合資源、創新機制、規范管理、強化服務、完善設施、打造品牌,形成“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發展格局,把全市休閑觀光農業推上新的發展階段,打造形成了南部荔浦市(縣級市)荔江灣國家級休閑觀光農業范點、北部全州縣井源國家級休閑觀光農業范點、東部恭城瑤族自治縣紅巖國家級休閑觀光農業范點、西部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國家級休閑觀光農業范點、中部有靈川縣大圩“漓水人家” 4個最具人氣、讓游客流連忘返的國家級休閑觀光農業品牌。桂林休閑農業旅游居廣西第一。至2017年底,全市有陽朔、恭城、灌陽、靈川、龍勝、荔浦6個縣(市)獲“全國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稱號,占廣西區42.86%;創建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11個,自治區級農業旅游示范點36個;獲得國家級三星級以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2 個,自治區三星級以上鄉村旅游區13 個,星級農家樂118 多家,位居廣西區首位。2017年桂林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人次將突破3000萬人次,休閑農業收入達到50億元。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成為農民增收的新渠道和新亮點,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2 新時期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桂林市休閑觀光農業雖然發展強勁,但從長遠看,有些問題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缺乏休閑觀光農業時間空間的打造。桂林雖然具有獨特的自然環境、區位優勢和農業資源稟賦,造就了不同時間、不同區域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但相互間沒有很好的集成與鏈接、引導,致使休閑觀光游客有些盲從。二是休閑觀光農業品牌創建不力。桂林市休閑觀光農業雖成效顯著,打造出了南有荔江灣、北有井源、東有紅巖、西有龍脊、中有“漓水人家”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品牌,但從總體而言,相當一部分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品牌景區景點仍難以適應新時代游客的需求。三是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后勁不足。從總的來看,桂林市休閑觀光農業旅游景區景點在不斷增加,但也有部分景區景點在逐漸蕭條與衰落,發展后勁不足,這很大程度上因為休閑觀光農業旅游景區景點沒有緊跟新時代游客的消費方式、消費觀念轉變而轉變,若不強化經營方式與理念,將影響桂林市休閑觀光農業長足發展。
3 新時代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建議
3.1 強力打造桂林休閑觀光農業時間空間,適應新時代不同
消費群體需求
3.1.1 在城郊空間打造上,一是要建立以雁山區為中心,臨桂區、靈川縣為左右翼并輻射七星、疊彩、秀峰、象山區的城郊型休閑農業觀光區,該區域主要以桂林市居民為主體,兼接待國內外游客。要重點打造以農業觀光、農耕體念、農耕文化展示、休閑農莊、休閑娛樂以及農業科普示范于一體的休閑觀光農業旅游景區、景點,使該區域成為桂林休閑農業接待服務中心。
3.1.2 在縣域空間打造上,在南部縣域空間,要重點打造以陽朔縣為中心,輻射恭城、平樂、荔浦3縣(市),以農業生產與獨特的喀斯特自然地貌融于一體的休閑觀光農業區;在北部縣域空間,重點打造以興安縣為中心,輻射資源、全州、灌陽3縣;以自然人文景觀與名、特、優、新的農業融于一體的田園風光休閑觀光農業區;在西部縣域空間,重點打造以龍勝為中心,輻射永福縣,以農業與福壽養生融于一體的休閑觀光農業區。
3.1.3 在時空打造上,根據桂林市休閑觀光農業資源的類型和特色,重點打造:“春之花”重點培育漓江花月夜、海洋桃花紅、灌江花似雪、天湖映山紅、義江桔花香、龍脊黃花艷、雙江蘭花等休閑觀光農業的線路。“夏之涼” 重點培育貓兒山探源、東江竹海氧吧、仙境遇龍河、動感十二灘、荔江灣嬉水、金鐘山覽奇、徒步燕子山等休閑觀光農業的線路。“秋之實”重點培育南方吐魯番、龍江觀神果、丹霞映紅提、桔甜思安江、霜染海洋山、古板金桔黃、恭城游果海、柿漫大塘口、龍脊踏稻浪等休閑觀光農業的線路。“冬之雪”重點培育貓兒山林海雪原、天湖草原雪景、資源霧凇賽畫等休閑觀光農業的線路。
3.2 創建桂林休閑觀光農業品牌,凸顯地方休閑觀光農業品質
3.2.1 在創建桂林休閑觀光農業品牌硬件建設上狠下功夫。(1)要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調研中發現,道路目前已不是影響創建休閑觀光農業品牌因素,轉而停車則是當前休閑觀光農業景區(點)共同的、最大的難點,一些景區(點)不論是農業景觀還是人文景觀以及自然景觀都非常不錯,但由于停車場地的限制,不少游客只能車旁足止,從而缺乏深度欣賞,進而影響知名度的提升。例如,城郊型熱點之一的“漓水人家”,專用停車場不足,而每天休閑觀光人數基本穩定300~400人次,大部分車輛停放在公路上,不僅影響交通安全,更主要的是流失客源。因此,要提升桂林休閑觀光農業品牌,停車場建設是品牌創建的要務之一。
(2)要加強人文景觀建造。從目前桂林熱點休閑觀光農業景區(點)看,人文景觀建造也是休閑觀光農業品牌創建的要務。各地要根據當地實際,不但要有休閑觀光農業景觀,還要配以農耕文化變革館、農耕體驗和簡易農產品加工體驗、種養認領以及休閑娛樂和健康養生等設施,突破傳統采摘、垂釣、農家飯格局,除吸引本地游客外,更吸引外省市游客慕名前往。所以,人文景觀要與農業景觀融于一體,休閑觀光農業才能持續發力,永盛不衰。
(3)要加強景觀農業的構建。農業觀光景觀的欣賞是休閑觀光農業的主體,各地要依據地方特色和時空的具體情況,構建農業觀光景觀。強力打造荔浦市荔江灣休閑觀光農業景區配以青山千畝荷花、龍勝縣龍脊梯田休閑觀光農業景區配以萬畝油菜花、恭城縣紅巖村休閑觀光農業景區配以萬畝柿園、平樂縣宏源牧業休閑觀光農業景區配以數千頭肉牛、數萬只肉雞養殖基地、全州縣井源休閑觀光農業景區配以珍禽水產養殖、千畝荷塘以及奇花異果欣賞。景觀農業的構建與自然景觀融合,不僅使游客陶醉在大自然中,更陶醉在景觀農業中。
3.2.2 在創建桂林休閑觀光農業品牌上突出軟件建設。(1)要加強休閑觀光農業業主、從業人員素質教育和技能培訓。以桂林旅游學院、廣西師范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及相關科研院所為依托,分期、分批開展休閑觀光農業管理和服務人員職業培訓,提高業主和從業人員素質,增強服務意識,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不斷改善服務態度和服務水平,提高桂林休閑觀光農業知名度。
(2)要加強從事休閑觀光農業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全面提升服務質量。回顧桂林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歷史,成功與失敗均取決于職業道德和服務質量,因此,要全面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在經營活動中,不管是農業旅游導游人員還是停車場工作人員或餐飲(住宿)服務人員,要以職業道德為底線,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微笑服務,禮貌待人,杜絕短斤少兩及霉變食材上桌,同時還要加強管理,避免惡性競爭和無序競爭,提升休閑觀光農業的服務質量,全方位凸顯休閑觀光農業品牌氛圍。
(3)打造農事節慶、開展評選活動。桂林是壯、漢、瑤、苗、侗、回等少數民族聚居之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在借助節慶的同時,結合國家級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創建和最具魅力的休閑鄉村推介,開展休閑觀光農業星級評定和名品、名村、名節,提升社會認知度、知名度和影響力,培育具有廣泛知名度與影響力的休閑觀光農業品牌。
3.3 創新桂林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機制,增強休閑觀光農業
發展后勁
3.3.1 組建桂林休閑觀光農業協會。桂林市目前尚未建立休閑觀光農業協會,這對于各方面的協調與溝通、維護游客權宜、行業管理以及休閑觀光農業最先動態掌握,都難以適應休閑觀光農業在新時代發展。因此,必需加快組建桂林休閑觀光農業協會,制定休閑觀光農業《章程》和管理制度,以及休閑觀光農業行業標準,保障休閑觀光游客權宜。
3.3.2 創建桂林休閑觀光農業與養生示范基地。隨著經濟持續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的健康意識得到高度重視,養生即成為當今優質產業。桂林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環境和豐富的森林資源,給休閑觀光農業與養生產業帶來生機。從永福縣龍江鄉依托長壽果—羅漢果生產基地與原始森林相結合建立的長壽養生森林氧吧、靈川縣蘭田鄉依托的果中王—百香果生產基地與萬畝竹林相結合建立的板壘健康養生竹海氧吧,以適宜的價格、優質的服務贏得點贊,休閑觀光游客絡繹不絕。因此,要創新建立桂林休閑觀光農業產業與養生產業相結合示范基地,重點打造興安縣溶江、全州縣大西江、恭城縣三江、龍勝縣三門、資源縣兩水以及臨桂區黃沙6個森林、竹海氧吧休閑觀光農業與養生示范基地,為桂林休閑觀光農業與養生產業提質增效提供借鑒。
3.3.3 構建桂林休閑觀光農業“互聯網+”和“+互聯網”服務平臺,提升桂林休閑觀光農業知名度。現有資料顯示,至今在桂林乃至廣西尚未有一家獨立的休閑觀光農業服務平臺。在全國擁有移動通訊用戶超過15億戶的今天,極不利于游客第一時間了解到桂林休閑觀光農業景區景點概況,因此,應加快構建桂林休閑觀光農業“互聯網+”和“+互聯網”服務平臺,他的建立,不僅便于對桂林目前休閑觀光農業產業內的缺點或弱點進行彌補,也讓各休閑觀光農業景區景點宣傳自已,推介自已,還讓移動通訊一族方便捕獲休閑觀光農業目的地,讓產業更好的發展。所以,加快構建互聯網服務平臺,打造品位休閑之都,是新時代桂林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 王建毅.桂林:農業大市轉型農業強市的科學思路與對策舉措[J].廣西經濟,2012(6).
[2] 海南省農業廳.海南省休閑農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節選)[J].中國鄉鎮企業,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