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梓璇



[摘要]曾輝煌一時的舟山漁場如今卻面臨無魚可捕之境。過度捕撈、產權混亂、海洋污染等問題導致舟山漁業資源逐步衰退。生態補償是扭轉當前局面的關鍵。建議在生態補償理論基礎之上,通過明晰漁業資源產權,明確漁業生態補償主客體,規范漁業生態補償標準,拓寬生態補償資金渠道,加強海洋環境治理等措施來實現舟山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舟山漁場;生態補償;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6.4;X321[文獻標識碼]A
舟山海域因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成為我國海洋水產品主產區,其對全國海洋水產品市場具有重要影響。但如今漁業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無法得到有效恢復,嚴重制約了舟山漁業資源可持續性發展與利用。
1 舟山漁業資源的發展現狀
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的漁場,地處于東海北部又位于長江入海口處,寒暖流交匯,餌料豐富,水質肥沃優越的生態條件利于魚類生存,因此漁業資源十分豐富,生產力極高,有“東海漁倉”之美稱。圖1為舟山漁場近30年水產品年產量趨勢圖,從圖1中可看出舟山漁場水產品年產量呈逐步上升趨勢。舟山漁業資源種類繁多,其中以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墨魚等經濟魚類為主要的漁業資源。
如今舟山漁場的主要經濟魚類已逐漸被低值化、低齡化、小型化生物群所替代。圖2為舟山水產品分品種產量分布圖,舟山統計局資料顯示2016年海水產品總產量為1892725t,其中貝類和頭足類產量為645078t,占總產量34%。對蝦產量為246206t,占總產量13%。蟹類產量為173585t,占總產量9%。貽貝、對蝦、梭子蟹被稱為舟山漁業的新三大主導產業。
2 舟山漁業資源面臨的困境
在自然資源組成部分中,漁業資源占有重要地位。漁業資源具有繁殖能力是一種可再生資源,但極易受外部因素的影響,若生長環境遭到破壞或者過度捕撈超過承載力,其自我更新能力便會降低。
2.1 漁業資源嚴重匱乏
隨著捕撈行業的發展,當地對舟山漁場漁業資源的開采力度也逐漸加大。據2016年舟山市漁業船舶、漁業勞動力基本情況統計,舟山市捕撈漁業船舶高達7000多艘,捕撈總量近200萬t。過度的狂捕濫撈,以及作業結構的不合理嚴重破壞了漁業資源的可再生能力,使得海洋漁業資源日漸匱乏,曾經物產豐富的舟山漁場一度陷入無魚的水域荒漠化現象。圖3為1980年到2005年舟山漁場大黃魚等幾種特殊漁獲物產量變化趨勢圖,從圖3中可看出馬面魚產量從1990年7萬余t急速下降至2015年782t。大黃魚、墨魚、鰳漁產量也持續下降,其中舟山漁場四大經濟魚類之一的大黃魚在1990年時產量低至65t,幾乎瀕臨滅絕狀態,資源嚴重衰退。1990至2015年,大黃魚產量也只呈現微弱上升,在舟山漁場已經多年不能形成魚汛。
2.2 漁業資源產權制度混亂
漁業資源本身具有商業價值和非排他性是一種典型的公共資源,任何人都可以進行捕捉,數量不固定。于是避免不了“公地悲劇”現象的發生。
在舟山當前的漁業管理制度中,存在著一系列漁業資源產權問題。首先產權主體不明確,關系混亂。國家作為漁業產權的所有者代表地位模糊且所有權受條塊多元分割,權利由舟山各管理部門代行,在漁業資源產權的分配方面顯得格外錯綜復雜。其次漁業資源產權界定模糊。不清晰的產權界定在很大程度上會使得利益主體協調成本增加,引起漁業主管部門與各級地方政府之間的利益沖突與矛盾,導致生態補償內容、標準、額度等方面存在爭議。
另一方面,漁業資源價值問題一直存在且尚未完全解決,對于生產部門來說他們通常將漁業資源的使用價值放在首位,而在資源的保護方面卻未給予重視。漁業捕撈量配額制度的缺失也是漁業濫捕濫撈現象無法控制的原因之一,進而資源管理與保護便難以進行。
2.3 舟山沿岸海域污染嚴重
魚類的生存離不開海洋,它們之間的關系就如人類與空氣,密不可分。海洋環境一旦受到了污染,無疑將會致使生活在其中的魚類受到生存威脅。
舟山沿岸海區的污染物大部分來自于舟山本地及周邊城市排入其中的生活污水與工業廢水。同時長江、錢塘江、甬江入海口位于本海區,流域上游的許多工廠為降低生產成本,用較為簡陋的排污設備直接將大量廢水與廢渣排入河流之中,河流攜載著污染物匯聚于海洋,其成為最終處置地。漁業資源生長環境由此遭到破壞,直接影響了正常繁殖,自我更新能力逐漸降低,有些魚類因此離開原有海域導致該區無法形成魚汛,更嚴重的則是因海洋的污染致使魚類直接死亡,資源逐漸衰退以至于枯竭。
根據2015年舟山海洋環境公報顯示,舟山21個陸源入海排污口全年污水排放量高達3342.16萬t,而達標排放的單位僅有5家,其余16個排污口的排放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化學物質超標。主要超標因子為總磷,其次則為氨氮,這些物質促使舟山海域海水中的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的含量嚴重超標,海水體逐漸呈現富營養化,赤潮現象時有發生。
3 生態補償理論的分析思路
生態補償的概念最早出現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西方國家,被稱為生態系統服務付費,我國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引進生態補償的概念。
生態補償是使用一些政策手段來實現生態保護和有效利用生態系統服務,使生態保護的外部性盡可能轉變成內部性。在綜合考慮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價值的基礎上,采用政府和市場手段協調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關系,采取財政轉移支付或市場交易等方式,通過制度創新對生態保護者給予合理補償,以及解決生態產品消費中的“搭便車”問題。生態補償應包括以下幾方面主要內容:一是對生態系統本身保護(恢復)或破壞的成本進行補償;二是通過經濟手段將經濟效益的外部性內部化;三是對個人或區域保護生態系統和環境的投入或放棄發展機會的損失的經濟補償;四是對具有重大生態價值的區域或對象進行保護性投入。
漁業資源生態補償是用于調整漁業資源與損害及保護行為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的一種手段和制度安排。漁業資源生態補償具體內容為,通過社會、市場和政府三方面的多元化調整并結合漁業資源的相關標準,對漁業資源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的行為進行補償,從而提高行為主體的收益。而生態保護與修復主體所投入的成本則由漁業生態效益的收益主體按受益比例進行分擔,以此促使漁業資源經濟開發活動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從而保護、恢復和改善漁業資源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我國目前在森林、流域、礦產等生態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在生態補償主客體、標準、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對早期因生態退化而引起的環境和社會問題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是對于漁業資源的生態補償研究起步較晚,處于探索階段。2016年5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明確提出了要從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領域開展生態補償機制。生態補償機制的推行有效的改善了生態環境等一系列問題,生態補償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研究,在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方面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實際應用并取得了顯著的實際效果。
4 舟山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隨著漁業資源面臨的問題不斷增多,舟山市政府近年來也采取了各項措施。如規定伏季休漁制、人工增殖放流等手段以平衡和恢復漁業資源。為了使漁業資源能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護和管理,本文從不同的角度對實現舟山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具體的對策。
4.1 明晰漁業資源產權
生態補償機制對于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產權則是發展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的推動力。產權是解決“公地悲劇”問題的關鍵,同時也是生態補償機制全面和有效實施的先決條件。清晰明了的漁業資源產權為漁業資源生態補償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和堅實的基礎。漁業資源產權的不明確會導致權屬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界定混亂,從而無法實現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利益的轉移和再分配,經濟效益將會以此損失,出現難以解決公平問題的局面。
在舟山漁業資源生態補償實施過程中,應明晰漁業資源產權,包括漁業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和經營權。將明晰漁業資源產權工作放在首位,生態補償中主客體界定,標準核算等各環節以此為基礎開展。加強漁業資源產權化的相關立法工作,讓明晰漁業資源產權步入法制化的軌道是關鍵。同時舟山市漁業管理部門也應將漁業資源產權作為對于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行為進行合理性與合法性衡量的依據,從而對影響漁業資源生態環境行為進行懲罰或補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科學地界定初始產權,強化漁業資源的產權意識,明確生態服務的受償方與支付方,才能保證主體利益之間的合理與公平。
4.2 明確漁業生態補償主客體
生態補償主客體即“誰補償誰”為構建生態補償機制的關鍵點,生態補償主客體的界定是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基礎,是后續補償機制深入實施的重要支撐。漁業生態補償的主體主要指漁業生態補償制度實施的補償者和被補償者,對漁業資源生態環境負有保護責任和義務或得益于漁業資源生態環境保護的受益者。通過在認定評估漁業生態損失的基礎上進行利益相關者分析得出舟山漁業生態補償的主體為漁業資源所有者的國家(國務院代行所有權)、舟山市漁業管理部門以及外來漁民或漁業組織。生態補償的受償主體為獲得使用權和經營權的舟山市漁業組織或漁民。漁業生態補償的客體是指地區、組織或個人因向社會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或生態系統服務而得到了相應的資金、技術、實物補償或政策支持。舟山漁業生態補償的客體則為漁業資源環境和漁業資源本身。在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經濟條件的影響,強調以利益相關者在特定生態保護、破壞事件中的責任為生態補償主客體的評定依據中構建了舟山漁業生態補償機制結構圖(見圖4)。
4.3 規范漁業生態補償標準
生態補償標準是生態補償順利實施的關鍵環節,管理者可以根據漁業生態保護與修復成本、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生態環境效益之間的平衡來確定,也可以按照協商來確定。生態補償標準的合理性在于不僅對破壞生態的機構和個人罰款,同時也對生態破壞影響的給予主體補償。漁業生態補償標準關系到漁業資源生態補償實施過程中是否能夠實現公平原則,可以說標準的確立是相關利益方博弈的過程。過高或過低的生態補償標準都會損害到所有涉及利益的相關主體,舟山政府在實施增殖放流,人工魚礁等生態補償措施時,不僅會對征收海域內漁民的生產生活造成影響,同時由于海水具有流動性的特點,也會對其他海域的海水養殖、海域環境造成影響。因此在確定補償標準前,無論是直接利益相關者還是間接利益相關者都必須盡可能的考慮到。
依據目前的研究,生態補償標準一般依據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生態保護者的投入和機會成本的損失,生態受益者的獲利,生態破壞的恢復成本、支付意愿和受償意愿,生態足跡等途徑進行核算。對于漁業資源生態補償標準的核算一般通過生態系統功能服務價值進行,也可使用漁業生態損失中的漁業資源損失作為核算基礎。
4.4 拓寬生態補償資金渠道
財政轉移支付是指政府作為生態補償的主體發揮其責任與義務對于生態保護和建設者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方式,是生態補償資金主要來源渠道。因為漁業資源生態補償具有周期長規模大的特點,于是其對財政轉移支付方式具有極大的依賴性,但政府對其財政投入越多越會帶來許多負面效益,這就違背了生態補償的本質內涵,所以政府的財政轉移對于漁業資源的生態補償來說必須要有針對性。對待不同的地區,要有不同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例如,經濟欠發達地區或是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地區,應當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機制,調動民間資源力量。
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并不是生態補償資金來源的唯一方式。在探索多元化發展基礎上鼓勵社會資本積極進入生態補償市場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內容,對于漁業資源來說建立漁業資源產權流轉市場能進一步拓寬生態補償資金渠道。各管理部門在漁業資源產權不流轉的前提下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所有者代表,因此無法對漁業資源使用權進行有效的選擇。而漁業資源權流轉市場能較好的解決這一問題。轉讓人和受讓人通過市場交易的方式有條件進行漁業資源使用權和經營權流轉,這樣一來漁業資源的使用權能被掌握在更有效率的資源使用者身上,極大的優化了漁業資源配置問題,進而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
4.5 加強海洋環境治理
海洋生態環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漁業資源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海洋的整體性和組織要素之間關系密切,海域中任何要素的變化都會對領近海域或者其他要素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完備的海洋環境法律體系,科學的海洋環境管理措施是保障海洋生態環境的基礎。首先需進一步完善海洋生態保護立法,將建立健全海洋保護法律體系作為重點。其次舟山政府應根據其海域的環境特點進行功能定位及規劃,從而進行海洋環境治理的體制性安排。對于海洋生態保護區、海洋生態紅線區等特定的海域,堅持以“有效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為主;對于入海污染物的排放,采取總量控制前提下的排污權交易制度,“讓市場機制在環境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最后,推動海洋環境監測體制改革,建立垂直為主的海洋環境監測體系,完善污染源監控網絡系統,相關科研和管理部門也要加大對近海海域環境觀測、監測以及相關研究工作,及時對環境問題進行預報。有效掌握海洋污染物遷移路線及污染狀況的第一手資料。同時推進海洋環境信息公開和共享,避免出現多頭投入、多頭監測、信息封鎖、數據不一等問題。將以上三點融會貫通,從而實現有效的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
[參考文獻]
[1] 中國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研究課題組.中國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 李海棠.完善我國漁業生態補償制度的法律思考[J].江淮論壇,2018(01):77-85.
[3] 楊麗韞,甄霖,吳松濤.我國生態補償主客體界定與標準核算方法分析[J].生態經濟(學術版),2010(01):298-302.
[4] 黃秀蓉,鈄曉東.海洋生態補償概念及其內涵辨析[J].生態經濟,2016,32(11):170-174.
[5] 丁建偉.舟山市海洋生態補償的實踐與思考[J].漁業信息與戰略,2014,29(02):92-97.